摘 要:支架式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在學生以我們的知識基礎上構建支架,學生借助這一支架進行發(fā)展學習,逐步提高自身的數學水平,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支架可以是知識體系,也可以是思維結構,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具體情況,搭建合理的支架,充分發(fā)揮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滲透素質教育,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應用途徑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受到素質教育的沖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也嘗試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構建嶄新的數學課堂,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大膽的嘗試了支架式教學模式,注重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挖掘知識存在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或思維框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改變了以往被動地吸收知識的情況,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效率。
(二)創(chuàng)新了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改革進程
將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改變教學模式單一的現狀,消除傳統(tǒng)教育一流的教學弊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嶄新的數學課堂,使其更加符合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心理需求,推動課堂改革的進程,逐步提高教學效率。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
(一)掌握學生的發(fā)展情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掌握學生的發(fā)展情況,測定學生的現有發(fā)展水平,預測學生的潛在發(fā)展水平,將其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支架,為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找規(guī)律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開展隨堂小測驗,通過測驗結果分析學生的現有發(fā)展水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預測學生的潛在發(fā)展水平,預測學生在找規(guī)律中的具體應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構建數學支架,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找規(guī)律的數學知識,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循序漸進地推動教學計劃,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二)搭建支架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搭建支架,一般會將預期的教學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目標,引導學生一個個完成目標,逐步遞進,最終實現終極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來構建不同類型的支架。一年級的小學生思維并不成熟,無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細致的支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一個個小任務,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大概的支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挖掘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支架的基礎上搭建知識體系,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逐步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直觀的支架,利用文字和圖形呈現出角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借助這一支架,形成對角的初步認知,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可以進行支架的拓展,認識直角銳角鈍角,并學會運用角的定義判斷角的個數,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建立關于角的知識體系,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支架式教學
教師在構建了一個良好的支架之后,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借助支架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引導小組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合作交流,發(fā)現學生的數學思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建立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高效地應用支架開展探究活動。也可以借助支架開展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發(fā)展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發(fā)展中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根據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構建思維支架,然后引導各個小組借助這一支架,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恰當的引導,便于學生掌握支架中的一些知識點發(fā)散數學思維,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和正方形長方形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結合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完成合作學習的過程,發(fā)揮支架作用,構建一個完善的數學思維模型,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四)調整支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發(fā)現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搭建的支架并不適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fā)展特點,教師應當及時作出調整,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個性化差異,落實因材施教,或調整支架的形式,以此來構建高效的課堂。使得支架式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帶領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也可以根據支架式教學模式的課堂總結進行反思,明確該模式應用存在的利弊,詢問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恰當的調整,使其更加貼合小學數學課堂,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支架式教學模式是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建立有效的數學支架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首先需要做好學生能力的預測工作,掌握學生的具體發(fā)展情況,評估學生的發(fā)展能力,在此基礎上搭建一個合適的支架。通過這一支架的引導,便于學生利用,以掌握的知識學習新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構建一個完善的思維模型,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六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支架式學習[J].讀書文摘,2016,(36):228.
[2] 陳濤.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版),2016,(10):11.
[3] 黃常勇.支架式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J].文淵(小學版),2019,(9):386.
作者簡介:陳天鳳(1984-12-),女,籍貫: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漢族,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數學,單位:黔西南州貞豐縣者相鎮(zhèn)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