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艷
摘要:在新聞報道中,突發(fā)性新聞事件具有破壞性、突發(fā)性、異常性、緊迫性的特點,尤其是重大自然災害會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需要各大新聞媒體第一時間迅速反應,迅速掌握災情的具體情況和細節(jié),以強大的輿論引導力傳播社會正能量,增強社會各界的凝聚力,踐行媒體責任與擔當。在新的傳播形態(tài)下,新聞媒體要著力發(fā)揮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優(yōu)勢,形成傳播矩陣,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媒介和傳播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新聞報道;媒體責任;自然災害;新媒體
2020年6月份以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襲擊中華大地。據央視報道,截止到6月底,全國共有26個省(區(qū)、市)遭受洪水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緊急轉移安置74.4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各地新聞采編人員聞“汛”而動,積極發(fā)揮腦力、眼力、腳力、筆力,踐行新聞宣傳工作者“四力”的要求,上下一心,迅速集結,投入到各地抗洪救災的宣傳報道中,勇做洪水中的“逆行者”,奔赴一線投身到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宣傳報道中。本文主要分析新聞媒體在洪水報道中的突出案例,在總結和學習前人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新聞媒體在重大災難面前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有效途徑。
一、踐行“四力”,彰顯責任與擔當
(一)抓住時機,發(fā)揮“筆力”,關心時局
我國所處的地理緯度跨度大,全國各地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受地形和季風的影響,我國在汛季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地區(qū)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因此,主流新聞媒體在洪水災害這類具有普遍性和多發(fā)性的突發(fā)性新聞報道中要遵循新聞報道的原則,找好“結果告知型新聞”報道的角度,握好手中的“筆桿子”。例如,在2020年抗洪救災報道中,《湖北日報》于7月22日1點23分通過湖北日報客戶端發(fā)文《水位急速上升,有潰壩危險!鏖戰(zhàn)清江堰塞湖》,文章中指出清江上游馬者村沙子壩滑坡垮塌,在清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并點明該地與恩施30公里的距離描述。新聞媒體注意水情,關注時局,以強烈的新聞敏感性進行預測性宣傳報道,爭取首先發(fā)聲,搶先發(fā)聲,踐行著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
(二)深入一線,發(fā)揮“腳力”,傳遞災情
重大雨情汛情的發(fā)生在很多情況下是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的,新聞媒體工作者也會面臨著大水封路、洪水入侵的困難,因此,在積極開展自救的前提下必須敏捷反應,根據新聞報道的價值和對事態(tài)性質的判斷迅速奔赴抗洪救災的現(xiàn)場,做好有備無患的準備,運用現(xiàn)代化新聞采、錄播設備,達到抗洪一線,及時投入采訪報道中,推送抗洪搶險的高質量新聞稿件和素材。例如,在湖南株洲市醴陵市遭遇50年一遇的重大雨情汛情后,該市融媒體中心新聞記者奔赴救災一線,每人每天至少承擔兩次采訪任務,擺脫交通受阻、通訊不暢的問題,記錄下了現(xiàn)場搶險、救援、安置的鮮活新聞畫面。融媒體指揮中心地處一樓,近百萬元的設備面臨著被洪水浸泡的威脅時,新聞工作者積極開展自救,拆除設備并將設備安全轉移。為了保證抗洪救災特別節(jié)目《抗洪時刻——我們在一起》順利播出,各線記者、編輯、主持人劃船進入中心,多組編輯協(xié)同作業(yè),在停電前5分鐘完成宣傳任務,以強烈的使命感彰顯著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三)練就“眼力”,讓抗洪故事觸動人心
我國著名新聞教育家王中老先生的那句“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新聞媒體要在復雜的抗洪救災險情面前,用敏銳的眼睛捕捉搶險救人的驚險畫面,講好抗洪救災好故事。新聞媒體在自然災害類事件報道中,要將攝像頭對準黨和各級領導及時了解災情指揮救災行動的畫面;抗洪救災中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在抗洪前線的英勇事跡;社會各界慷慨解囊提供救災物資的數(shù)據;在抗洪搶險中人民群眾面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對未來幾天洪水的走勢、降雨情況以及應對措施等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例如,《湖南日報》在7月1日刊發(fā)的通訊中以“不要慌,要鎮(zhèn)定……;黨和政府一定會來救我們的!”“其他人怎么樣?都安全了嗎?”“你是最后一個被救起的人”作為標題和引語,新聞記者發(fā)揮眼力的作用,在采訪中捕捉住了新聞人物劉雪平為救群眾落水失蹤前和7個小時后獲救時的兩段真實對話,用敏銳的新聞洞察力捕捉了有溫度而感人的新聞事件細節(jié),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四)活用“腦力”,以新穎的報道形式增加傳播力
做好抗洪救災宣傳報道工作是新聞媒體日常工作內容之一,隨著社會新技術的進步和互聯(lián)網移動設備的普及,新聞媒體在多年的洪水災害報道中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活用“腦力”,對抗洪救災實況進行動態(tài)報道。巧用新手段和新視角構建新型傳播體系,綜合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傳播媒介提升抗洪救災新聞報道的傳播力,發(fā)揮主流媒體傳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新媒體傳播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強等特點,新聞媒體在此次抗洪救災宣傳中都利用短視頻、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跟受眾進行直播互動,時時發(fā)布災情訊息,做到了災情報道的無縫對接。例如,在浙江蘭溪遭遇6·25特大洪水自然災害報道中,蘭溪廣播電視臺利用FM90.8蘭溪電臺進行全天直播,讓《蘭溪之窗》網站介入政務平臺開啟“微直播”,電視實時滾動水位的最新信息,用無人機在三江上空進行航拍,全面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形成合力,協(xié)同宣傳抗洪救災的最新進展情況,蘭溪廣播電視臺在災情危急的時刻以立體化、全覆蓋的報道形式獲得了收視率和關注度的全面提升,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覆蓋率和影響力。
二、全媒體融合互補,形成傳播合力
(一)全面提升新聞傳播的“廣度”
新聞具有及時性、接近性、真實性、準確性、公開性等特點。因此,當發(fā)生類似洪水災害這類重大自然災害事件時,新聞媒體應該發(fā)揮傳播的優(yōu)勢,第一時間站出來對新聞進行解讀和報道,及時向群眾公開汛情,發(fā)揮穩(wěn)定人心、防患未然、減少損失的輿論作用,凝聚社會正能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內容為王是其核心競爭力。而新聞客戶端、網站、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則具有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的跨時空傳播優(yōu)勢。新聞媒體在洪災報道中,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效融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新聞媒體在新聞媒體報道內容上要盡量擴大新聞宣傳覆蓋的范圍、增加新聞報道的廣度,從多個角度進行記錄,“廣撒網”把報道做細做精。另外,新聞媒體還要發(fā)揮新媒體超時空優(yōu)勢,增加新聞報道傳播的覆蓋面,在抗洪期間爭取廣泛的點擊量和關注度,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挖掘新聞傳播的“深度”
在全媒體時代這種全新的傳播格局下,新媒體以碎片化的新聞內容給受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體驗,以海量、快捷的方式為受眾提供了接受信息的“新聞快餐”。但是這種短、快、奇的新聞內容在受眾腦海中停留的時間有限,挖掘較淺,無法讓受眾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層面。因此,需要新聞媒體在抗洪救災報道中,依靠傳統(tǒng)主流媒體做深度報道的經驗,全面客觀地呈現(xiàn)新聞事件的全貌,以大局觀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追根溯源,獲取關鍵信息,為受眾帶來有深度、有厚度、有思想的中國聲音,能開拓新聞媒體生存的空間,提升傳播效果,彰顯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進而做到傳播力的最大化,提升自身影響力。例如,《新京報》官方賬號以《洪水為何這么大?院士王浩談2020年長江流域防汛》為題,請中國工程院王浩院長就洪水的誘因、未來長江中下游調控的工作重點以及暴雨洪水的特點和防御難點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解讀。報道中以一問一答對話的方式詳細解讀了此次南方區(qū)域性洪水受西太副高、西風帶、高原積雪、太陽黑子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深度報道需要點面結合,完善細節(jié)報道的內容來支撐論點,以權威性、全面性、立體化的解讀為核心,為受眾帶來深度的思考。
(三)彰顯新聞報道的“溫度”
新聞媒體在融媒體時代下想要呈現(xiàn)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則要讓新聞報道盡量“接地氣”,從百姓的視角出發(fā),踐行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在重大的自然災害事件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從受眾最關心最熱切的需求出發(fā),關心基層人民的溫飽、冷暖問題,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強受眾的粘度,讓讀者依賴新聞媒體,信任新聞媒體。在抗洪救災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注意挖掘平淡而感人的細節(jié),捕捉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災中的光輝,用“洪水不退,我們不退”這樣簡單的話語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唱響抗洪救災的時代壯歌?!度嗣袢請蟆房模耗戏奖┯?,會影響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嗎?用接地氣的語言從“看田頭,聽農民怎么說”“看市場,聽專家怎么說”“怎樣減少損失”“接下來怎樣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回應了農民朋友最關心關切的糧食、蔬菜是否會漲價的問題?!冻啥忌虉蟆分v述楊世友疾馳726公里,連夜返鄉(xiāng)抗洪的人物故事,以平民視角傳達了“家鄉(xiāng)需要我,不想缺席”的抗洪精神和抗洪信念。
三、結語
新聞媒體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中國聲音的傳遞者,肩負著傳達信念,弘揚中國精神的偉大使命。在抗洪救災的宣傳報道中,新聞媒體以真實平凡的故事傳達出動人的家國情懷,彰顯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