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光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第七中學,甘肅 武威 733000)
研究型課程教學是一種能夠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有助于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構建雙主互動課堂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思想。教師通過指導、支持、促進、引發(fā)等方式帶領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
新課改一再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呼吁教師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互動課堂。然而,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并未落實這一點,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研究型課程教學的核心在于“研究”,而研究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的。換言之,在實施研究型課程教學中,學生必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師、同學共同完成研究課題,通過動腦、動手,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由此可見,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研究型課程教學模式,能夠突出學生主體性,從而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互動課堂。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基本上都是由教師灌輸的,看似在課堂上學了很多知識,但是真正被內化的很少。教師要想讓學生消化知識,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去“咀嚼”。而研究型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教師在運用研究型課程教學時,需要學生根據研究課題去思考,去討論。學生在積極參與知識構建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僅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獲得的知識不僅是表面的,而是系統(tǒng)化的。這樣的知識有深度,有內涵,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更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研究型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提出研究課題,或者由教師設置研究課題,然后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最終獲得結果。由于生活環(huán)境、人生閱歷、家庭背景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學生存在一定的個性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的觀察角度、構建思路往往不盡相同。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的觀點、思維等產生碰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另外,學生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觀點不同,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摩擦、爭執(zhí)。這就需要學生彼此深入溝通、相互協(xié)調,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協(xié)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型課程教學旨在交還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經過研究學習,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能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具體來說,學生不僅習得知識,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享受了這個研究過程,這是與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最大的區(qū)別,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突破。通過研究型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多項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如問題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資料,要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整合,這有利于培養(yǎng)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嚴謹的做事精神。
研究型課程教學是一種旨在交還學生學習主動權,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師要思考如何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讓學生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為了保證研究型課程教學方法的順利實施,使其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適當地借助諸如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進行教學,給學生打造一個可視化的語文課堂,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為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實施研究型課程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親自實踐、自主探究知識,以此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設置研究課題時要立足學生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學習特點等,引導學生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等應用到探究活動中,從中獲取知識和體驗。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閱讀有關于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館》《駱駝祥子》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提煉出老舍運用標點符號的藝術匠心、老舍的寫人藝術、老舍的語言風格等課題。又如,在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教師可以立足文本,提煉出如下課題:第一,對全文思路進行梳理,用幾點進行概括,以體會行文妙趣。第二,縱觀全文,研究鄒忌成功勸諫齊王的原因。第三,查閱相關資料,縱觀鄒忌生平,你認為他是小人還是君子?這些研究課題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可以為學生的研究提供廣闊空間,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教師在實施研究型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個性,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如下優(yōu)勢。第一,活躍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第二,學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第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合作,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其合作精神、團隊協(xié)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干預力度,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過多干預,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適當的暗示和指導,為學生課題研究活動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在學生研究結束之后,每組都要展示研究成果,要進行生生互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借鑒,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指出同學不足的同時也要積極肯定同學的優(yōu)點。這種生生互評的方式相較于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點評更具有客觀性、全面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綜合學生的研究成果,重點指出其中的不足,對閃光點進行肯定和表揚,尤其是一些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思維,要給予鼓勵和贊賞。最后,教師綜合學生的結論,針對研究課題進行講解,補充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形成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這種由師生共同參與、研究的知識,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直接由教師灌輸的知識,更能讓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研究型課程教學方法,旨在尊重并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教師在運用研究型課程教學方法時,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參與動機,突出課堂教學重點,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