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人民醫(yī)院(513400)房艷榮 梁清玄
老年人群機體功能衰退,全身麻醉能增加相關麻醉不良反應,特別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免疫功能造成影響。氣管插管為全身麻醉最常用輔助通氣方法,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氣管插管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能應激性引起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動力學失衡,對患者圍手術期生理功能等造成影響[1]。免疫功能下降為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與手術應激反應、麻醉刺激等諸多因素有相關性,免疫功能下降能增加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并能影響患者康復[2]。降低全身麻醉患者應激反應,對維持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協(xié)助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有重要價值。喉罩為介于面罩和氣管插管之間新型氣道通氣輔助工具,為探究在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中應用對免疫功能影響,筆者研究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我院實施全身麻醉老年患者60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對患者一般情況、病情等進行評估后,患者均有全身麻醉下實施手術指征;②經(jīng)評估,患者均有氣管插管或喉罩輔助通氣指征;③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此次麻醉方式、輔助通氣方式,獲得患者同意。用隨機分組表法將患者分為基礎組(全麻后氣管插管,30例)和干預組(全麻后喉罩輔助通氣,30例),基礎組男/女比例為19∶11,平均年齡(70.3±6.1)歲,平均體重(63.5±9.8)kg;ASA分級I級8例,II級22例;手術類型:腹部手術15例,四肢手術15例。干預組男/女比例為21∶9,平均年齡(71.1±6.9)歲,平均體重(62.8±10.3)kg;ASA分級I級6例,II級24例;手術類型:腹部手術12例,四肢手術18例。兩組患者男/女、年齡、體重、ASA分級及手術類型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麻醉誘導:給予咪達唑侖注射液1.5mg,靜脈注射,90s后給予注射液枸櫞酸舒芬太尼,根據(jù)患者體重給予0.3ug/kg/min速度持續(xù)1min靜脈泵入,給予依托咪酯注射液,根據(jù)患者體重給予0.3mg/kg靜脈注射,給予4%~5%濃度七氟烷、氧流量4L/min吸入。3分鐘后,干預組置入喉罩,常規(guī)組給予注射用維庫溴銨0.08~0.12mg/kg靜脈注射肌松后行氣管插管。連接Drager Primus型麻醉機,調節(jié)VT為6~8mL/kg,RR為10~12次/min,維持PETCO2在35~45mmHg間。術中持續(xù)給與七氟烷、舒芬太尼麻醉維持。
1.3 觀察指標 ①血流動力學:麻醉前(T0)、置入喉罩或氣管插管即刻(T1)、置入喉罩或氣管插管后5min(T2)、撤喉罩或拔管時(T3)、撤喉罩或拔管后5min(T4),對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水平進行比較。②免疫功能:術畢、術后7d,對患者T細胞亞群(包括CD3+、CD4+、NK細胞)數(shù)目進行檢測和比較。
附表1 兩組不同時間節(jié)點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s)
附表1 兩組不同時間節(jié)點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s)
注:*與干預組相同時間節(jié)點比較,P<0.05;#與基礎組T0、T4時間節(jié)點比較,P<0.05;&與基礎組T0、T4時間節(jié)點比較,P<0.05。
基礎組 103.8±8.9 118.8±9.6*# 113.2±8.9*# 108.6±9.9 105.7±11.5干預組 103.5±10.3 104.4±8.9 105.0±10.3 103.5±9.6 104.8±10.5 HR(次/min)項目 組別 T0 T1 T2 T3 T4 MAP(mmHg)基礎組 73.6±8.4 85.5±7.6*& 84.2±6.9*& 82.2±8.5*& 71.9±8.7干預組 72.9±9.0 73.2±8.0 72.9±6.8 73.8±10.5 72.8±9.9
附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附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CD3+ CD4+ NK細胞術畢 術后7d 術畢 術后7d 術畢 術后7d基礎組 30 62.8±8.4 67.8±5.9 41.8±3.2 45.8±2.9 23.5±1.5 25.1±1.8干預組 30 61.9±8.2 72.6±5.5 41.5±3.6 51.1±2.9 23.1±1.9 28.5±2.0 t-0.419 3.259 0.341 7.078 0.905 6.921 P-0.676 0.002 0.734 0.000 0.369 0.0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4.0統(tǒng)計軟件包(美國SPSS公司)分析獲得研究數(shù)據(jù),年齡、體重、血流動力學、免疫指標用(±s)表示,t檢驗;性別、ASA分級、手術類型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血流動力學 T1、T2時間節(jié)點,基礎組MAP水平均高于自身T0、T3、T4時間節(jié)點,且高于干預組患者T1、T2時間節(jié)點MAP水平(P<0.05);T1、T2、T3時間節(jié)點,基礎組HR水平均高于自身T0、T4時間節(jié)點,且高于干預組患者T1、T2、T3時間節(jié)點HR水平(P<0.05)。見附表1。
2.2 免疫功能 術畢時,兩組患者CD3+、CD4+、NK細胞百分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d,干預組患者CD3+、CD4+、NK細胞百分比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見附表2。
老年人群各個器官、系統(tǒng)功能衰退,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儲備功能下降,手術應激、麻醉藥物影響下,對生理功能造成破壞,影響手術和麻醉安全性[3]。免疫功能下降為臨床手術患者常見并發(fā)癥,與疾病本身消耗、手術和麻醉應激等多因素有相關性。研究指出,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后免疫功能下降能增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影響[4][5]。因此,臨床中針對手術老年患者,應采用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小、術后生理功能恢復快麻醉和手術方式。
全身麻醉為老年手術患者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全身麻醉需要采取輔助呼吸通氣,以維持患者呼吸功能。氣管插管為全身麻醉患者最常用輔助通氣方法,但氣管插管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特別在插管、拔管時對患者刺激較明顯,同時能損傷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系統(tǒng)防御功能[6][7]。喉罩為介于面罩和氣管插管之間新型輔助通氣工具,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患者耐受力好等諸多優(yōu)點,由氣管連接氣囊組成,氣管連接管延伸到口腔外直接與氧氣管、呼吸機連接,氣囊呈環(huán)形在患者咽喉部,充氣膨脹后形成密閉腔隙[8]。本研究在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中給與喉罩輔助通氣,相對氣管插管有效維持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水平穩(wěn)定(P<0.05)。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波動與術中刺激及藥物影響有顯著相關性,喉罩能降低對患者刺激,進而在圍手術期有效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應激等可不同程度影響患者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得出,喉罩輔助通氣患者術后免疫功能顯著高于氣管插管輔助通氣患者(P<0.05)。術后免疫功能與機體應激反應、神經(jīng)和體液調控等均有相關性,喉罩輔助通氣患者有效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減輕患者圍手術期生理刺激影響,對術后免疫功能恢復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喉罩在老年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中應用,能維持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保障患者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