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魯慶
(新疆阿瓦提縣第二中學 新疆 阿瓦提 843200)
所謂單元整合教學,就是教師以文章之間的關聯(lián)性為基礎,引導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閱讀并學習多篇文章,具有很強的突破性,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助力于學生對于單元知識的整體把握。單元整合教學在初中語文古詩文中的應用,通過整合單元古詩文教材,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閱讀與學習的速度和數(shù)量,還能引導學生在整合各類古詩文的基礎上進行意義的建構。古詩文單元整合教學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的教學效益,有利于學生把握單元與課時教學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遞進關系,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感知和應用。
1.1 教學中應用單元整合教學,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目標。語文古詩文學習中,每一篇古詩文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1]。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容易出現(xiàn)教學知識點繁瑣而又復雜,但是單元整合教學就能夠準確分析單元教學目的,并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知識,統(tǒng)領并整合課時目標,更利于教師把握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和規(guī)劃。
1.2 單元整合教學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單元整合教學能夠整合并優(yōu)化教學資源,將單一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起來,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有了全新的體驗和期待,同時更利于學生自主性的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對學生的素質教育[2]。
2.1 確定話題,應用單元整合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單元整合教學的特點就是把同類詩歌進行整合、比較學習,實現(xiàn)了古詩文教學的遞進。因此,教師在運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注重同一話題的確定,在此基礎上選取單元內與之有關的同類古詩文進行整理,既要實現(xiàn)不同古詩文的同步閱讀與學習,還要對這些古詩文進行求同比異,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古詩文是詩人情感的表達,也是對所見或者所經歷的事物進行的表述,教師在進行單元整合教學的時候,既可以根據(jù)古詩文的內容進行整合,也可以根據(jù)古詩所表達的意向進行整合分析。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內容中的古詩文,教師可以按照古詩內容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如《錢塘湖春行》、《野望》、《黃鶴樓》等,這些古詩都有對景色的描寫,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對單元內這類的古詩進行整理歸納,便于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
2.2 注重求同存異,應用單元整合教學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利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為學生進行關聯(lián)性古詩整合的同時還能夠對學生實現(xiàn)求同存異的教學效果。教師利用單元整合教學,在發(fā)現(xiàn)多個古詩文共同點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分析其所不同的地方,并且加以記憶,從而達到更有效地教學效果。在古詩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整合教學的優(yōu)勢,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整體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真正做到一首古詩一個總結。單元學習過程中很多古詩文之間雖然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也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進行單元整合教學時,要基于古詩之間的“關聯(lián)點”進行求同,更重要的是存異,進而能對同類古詩的主題,能夠做到認識的升華,更加全面地掌握每一首古詩的表現(xiàn)手法其意向,達到學好古詩文的最終目的。
例如,詩歌《錢塘湖春行》與《黃鶴樓》,兩首詩歌都有寫景的特點和寫景抒情,但是《錢塘湖春行》作者表達的就是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而《黃鶴樓》的作者卻是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情景完全交融。因此,教師要重視單元整合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整合的教學資源中做到求同存異,從而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與認知。
2.3 利用單元整體教學把握單元整體評價設計,提高單元教學的有效性。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單元整合教學,在對教學結果進行檢驗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設計單元評價,不僅能夠考慮到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目標的統(tǒng)一性和個體差異,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古詩文綜合能力的訓練。通過利用單元整合教學,教師能夠針對具體的單元教學內容合理的、多方面的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和思路也能夠有效突破課本知識的局限性,體現(xiàn)并涵蓋單元整體的重點知識,從而真正實現(xiàn)評價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開展單元整合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要把握單元整合教學的基本原則,結合課本知識,優(yōu)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體驗,讓學生能夠不斷得到能力和知識上的提高。初中語文古詩文單元整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課本知識進行全面剖析,根據(jù)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類型,構造全新的教學知識體系,從而促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