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燕
(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江蘇南京 210012)
在學習活動中,不同學生因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思維模式等的不同呈現(xiàn)出較大的學習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更喜歡聽教師講解;有些學生獨立思考意識較強,更喜歡獨自琢磨;有些學生喜歡通過同伴之間的熱烈討論來獲取知識;有些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濃厚,喜歡動手實驗;有些學生偏愛社會科學,人文意識濃厚。這些差異可歸納為學生認知風格的差異。集體性、同步調的教學無法做到“適性課程發(fā)展每一個人”。轉變教學方式、走向活動化教學是關照差異的方法。
教師心中要有認知風格的概念,提高認知風格意識,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從每個學生學習的細節(jié),如課前預習、課堂表現(xiàn)、課堂筆記、完成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析他們的認知風格特點;根據學生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不同學習方式的興趣、態(tài)度、接受度等,來分析學生的反思型和沖動型、整體型和系列型、內傾型和外向型、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等特征。此外,教師還可通過認知風格的問卷來輔助診斷學生的認知風格。通過對學生認知風格的識別,引導學生關注自身認知風格,有針對性地開發(fā)自身的認知潛能。
教師不僅僅自己要分析把握學生的認知風格,而且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認知風格,了解如何運用自身認知風格的優(yōu)勢,將其轉化為適合自己學習的策略來改善學習。
例如,面對新接手的班級,我布置學生寫了一篇短文,簡單地介紹一次收獲最大的學習經歷,引導他們回顧并思考自己獲得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時采取的具體行動,挖掘哪種形式適合自己,收獲最多,最有成效。
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互相采訪各自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認知風格:你是如何進行預習的?對教師的提問,如何找到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又是如何進行復習的?如何準備考試的?如何描述課堂學習?哪些因素對學習新課最有用?學習行為中,哪些因素產生的成效最少?在上述基礎工作完成后,教師再有針對性地選擇“匹配”型教學策略和“失配”型教學策略。
“匹配”型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手段、課堂任務、課后練習以及學習活動等教學策略與學生的認知風格相匹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1]。
教師要營造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要先在班級中建立規(guī)則、約定以及明確獎懲制度,要在除正常桌椅之外的地方建立學習中心,設置合作區(qū)或獨立區(qū)。獨立區(qū)不是孤立區(qū),是為內向型、場獨立型的學生準備的學習空間。此外,教師要依照多元智能設置展示區(qū),因為對于同一信息,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可以用演講、動手操作活動等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進行教學前測評,了解學生的基礎和期望,從而調整自己的拓展性、延伸性、補救性教學設計。例如,在教學《麋鹿》一課時,筆者在“探究單”上設計了題目:“選擇最值得交流的詞語進行理解。”這不僅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寫出詞語的意思,還要寫出是通過什么方法理解的。有的學生查閱詞典,有的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憑直覺感受來理解。據此,筆者判斷學生是反思型還是沖動型。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會有針對性地讓反思型的學生完成分解式的題目,讓沖動型的學生完成整體式的題目。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用一段時間,針對課堂上的某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革新化的課堂教學。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會專門用10 分鐘針對課文的一個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度的頭腦風暴。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進行獨立靜思;問題反饋時,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現(xiàn);可以脫離全體,到獨立區(qū)開展更深更廣的學習。對于這部分優(yōu)勢學生,教師要有所關照。
教師可以嘗試分化性教學,即借鑒復式班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適應性的提高和補習教學。筆者稱之為“自選課堂”。在自選課堂上,學生的認知風格比較接近,對教學內容的類型、組織、呈現(xiàn)等具有相似喜好度,容易形成學習共同體。例如,視覺型學生的自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運用投影、實物演示、多媒體展示等教學手段;聽覺型學生的自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運用言語描述、錄音等教學手段。
對于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需要設計不同的作業(yè)類型、形式,才能有效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其學習潛能,使其主動學習,主動探究。
例如,設計作業(yè)時,對于場獨立型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他們完成的練習,如續(xù)編故事、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等。而對于場依存型的學生,則設計團隊性作業(yè),如開展社會調查、設計課本劇表演等,他們喜歡作為團隊里的一員共同參加活動。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給自己布置作業(yè),以此替換一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尊重學生的認知風格的偏好,充分挖掘其學習能力。
與“匹配”型教學策略相對應,“失配”型教學策略是指教師通過分析學生認知風格方面的不足,有意識地采取與學生的認知風格“失配”的教學策略,通過“失配”來彌補學生認知特點的弱勢,補足短板,使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和提高。
例如,角色扮演是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學習過程參與性的有效手段。通常教師會使角色分工與學生的認知風格相匹配,從而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優(yōu)勢,但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扮演的角色與自身的認知風格“失配”,來激發(fā)其隱性的能力。
對于內向型的學生,應多鼓勵并提供機會讓其擔當小組的領導者角色,多鍛煉他與人交流、相處的能力,彌補他在這個方面的不足。筆者在設計每課的“探究單”時,都會設計這樣一題:“預習課文后,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想和同學一起交流。”之后再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疑問。課堂上,筆者會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相機出示學生的疑問,然后有意識地讓場獨立型的學生來主持這個問題的探討,讓他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總之,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在教學設計中立足學習者的認知風格差異,通過“匹配”型教學策略和“失配”型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實踐,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的關鍵。讓我們都來做一名見“風”使舵的教師,讓學生如一艘艘小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