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梅
(廣西柳州市北站路小學 廣西 柳州 545001)
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好奇心,小學生尤其如此,他們的小腦袋里就像裝著一本“十萬個為什么”,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基礎(chǔ),也會引導(dǎo)他們?nèi)ゲ粩嗟靥剿鬟@個世界,去摸索從未接觸過的事物,但可惜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好奇心會逐漸減弱,6至12歲的兒童正是好奇心最強的階段,正是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隨時隨地會提出各種我們無法預(yù)料的問題,作為教師和家長,都應(yīng)鼓勵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yīng)充分利用這種好奇心,開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利用小學語文課堂刻意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以下是多年小學語文教學中總結(jié)出來的幾點經(jīng)驗,以供參考。
1.1 教學的主體依然是教師。新課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教師采取的都是灌輸式教育,只是把知識一股腦兒地灌給學生,優(yōu)美字詞句死記硬背,學生全然不明白為什么要背,只知道這是考點,而學生呢,聽得快,忘得更快,看過也只留下了印象,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失去了主動探索的能力,雖然這種教學方式下,課堂紀律非常好,教學效率也非常高,學生的成績在一定的時間段也比較好,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卻嚴重地扼制了學生寶貴的好奇力,把孩子們的想象力扼殺在了搖籃里,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制造”比“中國創(chuàng)造”要多得多的最根本原因了[1]。
1.2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再簡單的事情也會讓人變得痛苦。想要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就算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也是美好的,吸引著學生去主動研究探索,反之,如果學生對學科失去了興趣,他就會想盡辦法躲避這門學科,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可能會長時間走神,精力不集中。其實學生并不是天生就厭煩哪一門學科的,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困難被扼殺了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dǎo)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
2.1 營造輕松的和諧的語文課堂。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孩子們把嚴肅的課堂變成開心的樂園,充分啟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所以教師應(yīng)想辦法改變以往沉悶的語文教學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文教學課堂,讓學生在這種氛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自動地去研究語文課堂里的知識點。在小學三年級的課堂中有一篇課文叫做“司馬光”,我問了學生一個大膽的問題:你們覺得司馬光真的能砸破缸嗎?為了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我把全班40個孩子分成了兩組,現(xiàn)場讓他們充分展開一場辯論賽,預(yù)想的10分鐘的辯論被迫延長到了30分鐘,正方認為:司馬光能砸破缸,不然怎么把掉下去的孩子救出來呢?而且事情緊急,砸缸是最快的解救方法;而反方則認為司馬光不可能砸破缸,因為力氣太小,砸不動,而且就算把缸破了,也有可能會傷到里面的小孩。學生們各抒已見,各不相讓,爭的是臉紅耳赤,而我這個老師也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2.2 引導(dǎo)學生親身體驗、孕育豐富的想象力。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聽過的會忘,看過的會留下印象,而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過的才會永遠記住,所以再多的理論知識都不如親自去試一試。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有著豐富的想象力[2]。但是小學生一切想象的基礎(chǔ)都源于身邊的事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yīng)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去接觸大自然,去親身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滿中他們的好奇心,引導(dǎo)學生展開正能量的想象,而不是異想天開,胡思亂想。小學一年級有一篇課文《秋天》,作者充分抓住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描寫,為人們展示了一幅秋天美麗的景象,表達作者面對秋天的喜悅之情。但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光憑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是無法體會到秋天之美的,所以我就干脆將孩子們帶到了一片郊外一片空曠的樹林里,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向孩子們一一展示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事物,還讓孩子們收集一些感興趣的,自己覺得很美的落葉帶回課堂,并讓他們在課堂中描繪自己眼中看到的秋天。
2.3 經(jīng)常在課前進行想象力熱身培養(yǎng)。想象力是知識的翅膀,世界上一切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來源于想象力,而想象力也需要鍛煉,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短暫的時間進行想象力的鍛煉,也讓學生能夠活躍思想,活躍課堂氛圍,讓接下來學習的課程更加輕松愉快。有一次,我在上課之前在黑板的中間用筆畫下了一個圓點,讓孩子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孩子們的思維馬上就飛起來了,有的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洞,有的學生覺得這應(yīng)該是一個螞蟻窩,有的學生說這是一個星球,還有說是甲殼蟲的、水里的漣漪、蹲在荷葉上的青蛙,真的難以想象孩子們的想象力竟然如此豐富,遠遠超過了我的預(yù)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3]。這正如愛因思坦說過的那句話:邏輯可以把你從A帶到Z,但想象力可以讓你縱橫四海。
2.4 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的語文教材都是經(jīng)過專家仔細甄選,反復(fù)論證過的,每一篇能夠進入進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按照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出發(fā)點進行選擇的,而且在小學的語文課本里面還配有豐富的教材插圖,這些插圖就是結(jié)合課文啟發(fā)學生想象力最好的工具。教師在學習課文之前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文中的插圖,然后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會文中插圖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并試著把所想到的說出來。在學習課文“稱贊”的時候,課文中總共有四幅插圖,首先引導(dǎo)孩子用眼睛觀察他們所看到的事實,圖畫上都有些什么呢?接下來以提問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小狐貍為什么笑了呢?這四幅圖中哪一幅笑得最甜呢?為什么第四幅圖中小狐貍和小刺猬都笑得那么甜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他們倆這么開心呢?通過這些問題的設(shè)置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也會帶著這些問題來進行課文的學習,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5 從古詩詞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詩詞是中國人的文學瑰寶,詩人用最簡短的文字帶給人們超乎平常的想像,帶著人們跨過山河大海,到達一個賞心悅目的時空,讓我們盡情領(lǐng)略作者的優(yōu)美意境,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配上音樂,動畫加深學生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在音樂聲中教師緩緩郎讀詩詞,讓學生想像詩人送別李白時的那種難舍難分的感情,再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那些送別的場景,當父母遠行的時候,自己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當有同齡小朋友來家里玩,面臨分別時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通過這樣的情景想象讓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啟發(fā)。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小學生想象力的理想場所,教師應(yīng)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資源,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引導(dǎo)學生親身體驗,通過課文插圖、古詩詞、課前熱身等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孩子們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