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徐圩新區(qū)東辛農場小學 崔 冉
毫無疑問,語文是我國小學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它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助于思維的發(fā)展。對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通常有如下定義:“書是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工具,所以閱讀的能力,就是使用這一信息工具的能力?!?/p>
更加基本、表象的要求是可以將閱讀內容準確且富有情感地朗讀或者默讀,并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運用一定的方法,如略讀理解文章,精讀體會文字,整體感知情感,重點了解內涵等。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體驗,體驗不同類型的文章,培養(yǎng)“語感”,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能力是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因而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落后理念的影響,仍有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的重心是知識的灌輸和內容的講述,而對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沒有足夠的重視,后果便是學生感覺語文課堂枯燥無聊,逐漸喪失興趣,學習積極性消退。因此,教師要對課堂中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重新進行梳理,明確自己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打破思維方式的束縛,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由發(fā)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要逐漸消解學生對于語文閱讀僵硬死板的印象,慢慢融入課堂愛上閱讀,在自我思考的前提下有效完成閱讀任務。
例如在學習《虎門銷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會提前讓學生略讀課文,打好基礎,并在上課前讓他們了解時代背景、“大煙”的危害以及虎門銷煙的前因后果,在上課的時候讓他們進行總結陳述,從而讓所有學生對課文有更全面的理解。在此之后,在講解過程中給他們布置一些不難的任務,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閱讀,掌握閱讀方法,同時建立了閱讀理解的信心。在課程結束以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寫一篇《虎門銷煙》的讀后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前提,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方法,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掃清障礙。
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許許多多新的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道路,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方法之一。它的特點是以知識點為核心,構建具體學習情境,既能降低學習難度,也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閱讀情境有很多種類,每種情境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應用,最常見的生活情境,老師可以從生活入手,挖掘與文章貼合的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下完成閱讀任務;問題情境,教師可以總結出一個文章的主線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一主線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閱讀,提高學習積極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不同閱讀教學內容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文字》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設定生活情景來幫助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大自然的文字”,著重突出這些“文字”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選取學生們在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我再和學生一起深入閱讀文字,同時講解這些“文字”背后的原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最后再讓學生分享自己發(fā)現的且之前沒有說到的“語言”,進一步體現生活化情境的效果。情境教學的運用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道路, 不僅限于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 而且能較好地提高閱讀效率。
培養(yǎng)學生長期閱讀習慣很有必要,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 注重拓展與指導,課后分享一些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合理規(guī)劃時間,獲取閱讀資源,解答疑惑,從而持續(xù)從文章和書籍中吸收精華。
例如在學習完《螳螂捕蟬》一文之后,可以讓學生閱讀更多的閱讀故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進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向學生推薦《拔苗助長》《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借此引導學生從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中進行思考,提高閱讀能力。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伊索寓言》等國外故事,讓他們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閱讀完畢后,教師也不能忽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定期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分享最近讀的故事,從中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推薦給其他同學的,從而幫助學生鞏固閱讀學習的效果。只有這樣,才是做到了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總的來說,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小學作為教學啟蒙階段承擔著重要的職責。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從書籍中汲取養(yǎng)分,收獲啟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認充分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