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新義小學 張蓮花
“以學定教”理念,是改變當下語文教學主流趨勢的一劑“強心劑”,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語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還能奠定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基礎,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語文課程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及語文學習的特點,重視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由此可見,教師不能再延續(xù)傳統(tǒng)的“以教定學”策略,而是需要將“以學定教”積極貫徹,確保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服務,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彰顯,從而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人。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過的方式學習接下來的兩個故事“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在初讀過程中,學生運用批注標記不認識的生字詞、不理解的句子,然后第二次閱讀時聯(lián)系上下文解決課后題;還有的學生選擇將這篇文章改編成情景劇,同時進行小組合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表演……總之,只要學生喜歡,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這樣的教學才真正符合“以學定教”理念,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
在實施“以學定教”理念時,為了體現(xiàn)出“教”“學”之間的創(chuàng)新性關系,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利,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閱讀,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以學定教”不僅體現(xiàn)在“教”為“學”服務,更體現(xiàn)在師生間的互動層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并不注重和學生進行互動。原因在于,教師希望通過壓縮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節(jié)約課時的目的,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利用教學時間。而“以學定教”背景下的師生互動更加具有靈活性、針對性,更有利于學生成長。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試著向?qū)W生提出一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為什么作者一會兒寫圓明園的毀滅,一會兒又強調(diào)它的莊嚴輝煌,為何作者要這樣安排筆墨呢?有什么特殊用意嗎?”這個問題引出來的同時,學生紛紛開動腦筋。于是,教師給予學生8~10分鐘的思考時間。等時間到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最后學生在討論中形成一致共識:作者之所以寫輝煌,是為了襯托圓明園毀滅后的滿目瘡痍。如果沒有這種對比,很難讓人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人類文化史上無可估量的損失,才會讓人更加惋惜它的價值。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小、看待問題不夠深刻,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膯l(fā)和點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撥云見日”,促進學生表達自我,讓學生學有所獲,真正實現(xiàn)“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學貴有疑,質(zhì)疑問難”是高效學習的起點,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端。只有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懷疑、質(zhì)疑、疑惑,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探索的欲望,學生的學習行為才能落在實處。在“以學定教”背景下,激發(fā)學生的質(zhì)疑意識對調(diào)整教學也具有積極的價值。試問,如果學生不敢質(zhì)疑,教師如何判斷學生掌握了多少內(nèi)容、學會了多少知識呢?如果教師不了解這一點,教學又怎能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呢?因此,質(zhì)疑啟思是開展“以學定教”的重要一步。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作者為什么說‘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為什么作者說樹木‘抽’出新的枝條,而不是直接說樹木‘長’出新的枝條?”面對學生的這種種質(zhì)疑,教師先別忙著給出答案,而是將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作為互動討論的話題,鼓勵學生自由組合,發(fā)揮想象,分析作者這樣描寫的意圖。在互動討論中,學生將主動思考、主動求知,同時學會表達自我、聆聽他人。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抽”字比起“長”字更形象、更生動、更靈活,有一種生命力,能凸顯小興安嶺樹木生長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提出,作者運用顏色詞描寫森林中的濃霧,更凸顯濃霧的厚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以學定教”的前提是鼓勵學生思考、允許學生質(zhì)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根據(jù)學生的疑問、反饋修改調(diào)整教學思路,從而更有利于實施針對性教學。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并無一定之規(guī),但是一定要恰如其分?!耙詫W定教”強調(diào)的是學生主體性的回歸,側(cè)重于讓教學“以學生為本”。只有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只有積極促進學生思考、允許學生直抒胸臆,才能為語文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