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玥
【摘 要】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自成體系后,就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道家音樂美學思想是形而上的,以“道”為本,崇尚自然,與中國音樂文化相融合,使其達到平淡、幽靜、空靈的音樂狀態(tài)。通過對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分析、道教音樂的體現(xiàn)等方面分析闡述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
【關鍵詞】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音樂;崇尚自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61-02
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哲學思想是相契合的,也可以說是其哲學思想的分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吸收了道家哲學思想的“天人合一”“恬淡虛無”的觀點,與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主張產(chǎn)生共鳴,即道家音樂美學要求音樂的自然之美。眾所周知,中國傳統(tǒng)音樂描寫、刻畫,大多是給人以靜心、恬淡寡欲的感覺,這與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不謀而合,那么道家音樂美學思想是否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引導作用呢?本文將以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為主線,來分析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
一、道家音樂美學思想
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二位的主要音樂思想是追求自然之美。老子作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道家門下弟子思想都是以老子的思想為基礎,發(fā)展、延伸為新的思想,可以說老子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在老子的思想中,他尊崇自然,主張“道法自然”,認為一切都是源于“道”?!独献印匪氖徽轮刑岬健按蟀兹羧?,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認為“大音希聲”是毫無加工的、自然的、最美的音樂,是在音樂方面“道”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也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逼渲小耙袈曄嗪汀北闶恰懊罉贰钡呐袛鄻藴?,“美樂”便是“音”與“聲”和諧的音樂,這也是“道”的一種體現(xiàn)。
老子提出的這些音樂美學思想都是基于哲學層面上的,莊子將道家音樂美學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崇尚自然聲音之美便是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地籟”“人籟”“天籟”“地籟則眾竅是已”“地籟”是自然界各種孔穴發(fā)出的聲音;“人籟則比竹是已”“人籟”是人工制作的各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響;“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天籟”則是自然界的聲音。莊子對“地籟”“人籟”“天籟”的提出,就是將“道法自然”更細節(jié)地運用在音樂上,這就是對自然之聲的崇尚。在《天運》中以黃帝的口吻講述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即音樂必須遵循天意,順應自然。
二、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在道教音樂中的體現(xiàn)
音樂是思想的一種表達方式,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引導作用,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就是要音樂追求自然本色,所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大部分也是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的。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音樂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最直接體現(xiàn),其音樂風格深受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道教音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與很多音樂體裁進行了融合,但實質上體現(xiàn)的仍是對自然的崇尚,給人的感覺是平淡、幽靜、空靈的,讓人非常容易靜下心來。道教的“步虛曲”就是給人“致虛極,守靜篤”的感覺,反映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
道教音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各種音樂形式和各民族音樂特點,在唐朝時達到頂峰。道教音樂在唐朝前只是宗教音樂,由于唐玄宗十分熱愛道教音樂,唐朝時由宮廷傳至民間?!痘煸ゼo》中記載:“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冊府元龜》中記載:“(天寶十年)四月,帝于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他還特詔司馬承禎、李會元、太常卿緯絳制道教音樂,《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都是唐玄宗親自創(chuàng)作的,可見其重視程度。唐朝開始就將道曲與法曲相結合,我們所熟知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其中之一?!暗狼椤笔堑澜桃魳放c民間音樂的結合,又傳播到民間,經(jīng)過發(fā)展成了一種曲藝類別。道教音樂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音樂理論、曲調、演唱、演奏技巧等以及道家音樂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
三、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在“古琴文化”中的體現(xiàn)
古琴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被古人譽之為“君子修養(yǎng)之物”,可見其地位之高。道家思想在古琴的發(fā)展中影響很大,無論是古琴的外形、彈奏環(huán)境和姿勢,還是曲子的名稱和所達到的意境,都體現(xiàn)著道家的思想。在彈奏古琴前要沐浴、更衣、焚香,《事林廣記》中規(guī)范彈奏環(huán)境,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于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p>
從大多數(shù)琴曲的曲名就可以看出那個時期的人們對于自然的崇尚,如《莊周夢蝶》《鶴舞洞天》《逍遙游》《山居吟》等,這些琴曲就是將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轉化為另一種抽象形式去表現(xiàn)出來。欣賞古琴不能像欣賞西方音樂一樣從和聲、曲式方面去分析,古琴文化更加注重意境。何為意境?“意”是指演奏者或作曲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主觀的;“境”是指所處的環(huán)境,是客觀的,只有“意”“境”相融才能體會到琴曲的本身。古琴追求靜、遠、淡、逸,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體現(xiàn)了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古琴音樂無為而自然、樸素而虛靜,不喜不悲,難道不是受到“道”的影響嗎?
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在古琴文化的發(fā)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琴從外表看只是一個樂器,但是通過了解和學習,會發(fā)現(xiàn)古琴其實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實質化。古琴文化與道家思想都可對應上,在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古琴文化中也都有所體現(xiàn)。古琴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它所蘊含的文化與思想,是它的“弦外之音”。
四、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對于自然的崇尚,認為“萬物生成于自然”,認為“天地之和也”是最美的音樂。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并對其發(fā)展起到了引導作用,雖然說外來文化的不斷傳入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進行了沖擊,但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其實是根深蒂固的,它根植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之中。
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可以說是中國人自覺精神解放的基礎,魏晉時期人們開始了自覺精神的解放,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各界人士紛紛加入,他們在發(fā)展新的思想的同時,也在繼承老莊的思想,音樂思想也被繼承并發(fā)展。阮籍在《樂論》中提到“此自然之道,樂之所始也”,主張自然是音樂的起源。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這一音樂專著,無論是討論音樂的本質還是功能,仍是以崇尚自然、無為而治作為主導思想。唐宋時期,對道家思想極力推崇,道教音樂達到頂峰時期,道派音樂與其他風格的音樂相融合,快速傳播并發(fā)展;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李白、白居易、陸游等眾多詩詞人的思想起到了引導作用,他們引領了詩樂、宋曲和古琴的發(fā)展。明末琴家徐上瀛依照“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原則,提出二十四琴況,即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其中的“靜”“恬”“?!本涂梢娖渌枷胫腥匀蝗谌肓说兰乙魳访缹W思想。張孔山、華彥鈞等依然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者,他們將二胡、古琴等傳統(tǒng)樂器與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相融合,繼承與發(fā)展了道家音樂美學思想。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對于音樂的理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主張音樂要遵循自然,即追求音樂的“本真”,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思想規(guī)范的作用。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自形成以來,貫穿在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長河之中,引導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走向。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現(xiàn)代流行音樂融合的現(xiàn)在,國人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音樂中仍然有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仍然能體現(xiàn)出對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可見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國人的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道家音樂美學思想與我國其他音樂美學思想相互滲透,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很大。
參考文獻:
[1]彭鈺.淺論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J].滁州師專學報,2003,(02):23-24.
[2]萬立傳.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淺談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02):45-46.
[3]王采.從老莊到嵇康——道家音樂思想發(fā)展新探[J].科技咨詢導報,2007,(27):135-136.
[4]蔡仲德.關于嵇康及其<聲無哀樂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3,(02):3-8.
[5]蔡仲德.<樂記>音樂思想述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02):10-17.
[6]徐寒.試論“大音希聲”[J].藝術評鑒,2018,(17):20-21.
[7]陳業(yè)秀.中國古琴音樂文化中的道家思想[J].藝海,2010,(08):41-43.
[8]蔡仲德,注譯.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