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為線索,分析了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首先指出了美學、藝術美學、生活美學的相關概念;其次分析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藝術源自日常生活,藝術與日常生活分離;第三,分析了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的關系:生活美學中的美是一種生活方式、藝術美學中的美是一種審美經驗、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是近年來的發(fā)展趨勢。希望能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藝術美學;生活美學;美學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01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08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美學有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之分,美學無處不在。美,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我們直觀感覺上的美,這種美可以是一所漂亮的房子,可以是一個美人,也可以是一件美麗的衣服,但是涉及到美學便與我們一般認識的美不同,這種美是一種美學的特征,美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為它們都具備美的特質。為什么《蒙娜麗莎的微笑》美了幾個世紀?絕不是因為蒙娜麗莎本人有多美,而是因為這幅畫表現出來的是追求自由的精神,是那種讓我們捉摸不透的微笑,是人類內心真正追求的平靜。
(一)美學
美學指的是從人的現實審美關系出發(fā),將藝術當成審美的對象,分析、探索人的審美范圍內有哪些審美意識的表現、如何感知美、評價美、創(chuàng)造美,是一種研究美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美學的出現主要是研究美的本質和意義,并不是單純的審視好看或者不好看。在學科分類上來說,美學是分支哲學,想要學好美學就必須要有哲學作為鋪墊,研究美學的特征也是要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這符合這些的特質。美學主要的研究對象為藝術,但是不是研究表象的問題,而是通過現象看本質,研究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二)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
藝術美學又被稱作是藝術哲學,就是在藝術上的哲學。涉及到哲學,藝術的美就要具有一定的哲學特征。藝術美學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fā),認為藝術和美是絕對的象征和體現,二者之間是絕對的關系,存在絕對的美和一切美的原型。
生活美學是一種接近人們生活的美學體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上的審美和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法發(fā)現的美了。生活美學直接關注美的本質、審美規(guī)律、審美方式,將傳統(tǒng)的美學研究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生活美學所研究的內容包括人體美學、心靈美學、服裝美學、飲食美學、建筑美學、景觀美學等等,只要是生活中的美我們都研究,在生活中的審美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和丑,美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具有美學上的特征,而不是因為我們主觀上所判定的美和丑。
二、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一)藝術源自日常生活
藝術源自于日常生活之中,所謂的藝術都是從生活中來的靈感,將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特征提煉出來,反應在電影、電視或者美術作品上,這就是藝術。但是如果沒有生活,那么藝術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美的原型,就沒有審美意義上的美,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藝術。無論是張藝謀近年來大火的《影》(如圖1所示)還是早期的電影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如圖2)亦或是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這些都是藝術品,但也都是源自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例如《大紅燈籠高高掛》,如果沒有生活中大家門戶上高掛大紅燈籠的生活事實,這樣的作品無論如何也是出現不了的,即便是出現了,人們也會覺得脫離生活,從而并不認為這樣的場景是美的。
(二)藝術與日常生活分離
藝術源自日常生活但是卻又高于日常生活,從而產生了與日常生活的分離。藝術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我們經常說電影中的場景以哪里為原型,這就是藝術得到原型,而不會直接稱原型為藝術。例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深宅大院,拍成電影、還原了場景這才是藝術,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這只是一種好看的場景,并不能稱之為藝術。因此藝術與日常生活又是分離的,是再高一個層次的,這才會有學者來研究“美”。
三、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的關系
藝術美學與生活美學之間是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生活美學中的美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藝術美學中的美是一種審美經驗,但是也只有生活中存在這樣的美才能夠存在審美經驗,因此,近年來美學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美學成為了一種發(fā)展趨勢。
(一)生活美學中的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生活美學無所不包,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一切都與生活美學相關,美學延伸到生活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生活美學中的美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例如生活美學中所涉及到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之美,我們每個人都向往鄉(xiāng)村那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美,這是因為我們向往著這樣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體現出來的美相對于城市之中的磚瓦水泥澆灌的樓房更有吸引力。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識到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這種美,但是這種生活是存在于客觀生活之中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生活美學將審美更加大眾化、生活化了,我們所穿的衣服、心靈上的思想都是一種美,我們認為這件衣服很美,實際上就是生活美學的審美帶給我們的視覺體驗,這件衣服是美的卻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美,所以生活美學也有固有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存在讓每個人雖然由不同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眼光的,但是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講具備這些特征的生活事物才算是真的美(如圖3所示)。例如一件衣服的美,在于一件衣服的時代性、民族性、職業(yè)性、和諧性、形式和性感程度,而且著裝也是一門藝術有著一定的技巧,符合這些特征的才能夠稱之為美,而不是我們主觀認為美就美了,客觀存在的美是一直存在得到,永恒存在的,而不同的衣服卻有不同的美,我們不能以一件衣服作為衡量美的標準,因此生活美學才是哲學上的一個分支。
(二)藝術美學中的美是一種審美經驗
藝術美學是一種審美經驗,美的文藝作品都是在人類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得到的,具備自由的本質,長期被束縛的人和思想是無法創(chuàng)造出美東西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chuàng)作的靈感,只有自由的個體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才會最終創(chuàng)造出真正美學意義上的美,才能夠符合人們在審美上的經驗,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真正自由,也只有具備這種美的文藝作品才是真正的美,美術作品和電影作品都是這樣的。所謂的審美經驗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特征,但是藝術美學對于美的定義卻是永恒的,不能夠發(fā)生變化的,因此藝術美學中的審美經驗也是相對固定的。我們說藝術是美,美也是一種不變的藝術,藝術美學將一切事物都朝向美的方向發(fā)展,具有美的特征,所以美才會存在。
(三)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是近年來的發(fā)展趨勢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指的是生活美學的出現將美學從高高在上的藝術延伸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領域之中。在生活美學沒有出現之前,談到的美學是與生活分離的,是一般人所無法理解的,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美學的特征,為什么具備這些特征的事物就是美的。但是生活美學出現之后,很多人在審美上都有了新的變化,對于生活中一些美的事物認識更加客觀,不再以主觀上的認定美或者丑,而是漸漸從美的特征來認識。
四、結語
美或者丑是一種審美,但是為什么美、為什么丑,這就是美學。美學上的一切都同哲學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學習美學無論是生活美學還是藝術美學,都要有堅實的哲學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蘇州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項目——“專業(yè)設計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欣.馬克思生活美學研究[D].廈門:華僑大學,2017.
[2]陳旭光.論“電影工業(yè)美學”的現實由來、理論資源與體系建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1):32-43.
[3]萬金.美國非裔戲劇美學百年流變[J].文化藝術研究,2018,11(04):64-70.
[4]蘇曉,江成.藝術美學視域下的永順老司城遺址生態(tài)文化價值研究[J].藝海,2018(12):143-145.
[5]娜日高娃,蔣琳.基于生活美學的休閑游景區(qū)規(guī)劃設計研究[J].現代交際,2019(02):116-117.
[6]劉悅笛.微時代中的“生活美學”與“審美虛薄化”[J].教育傳媒研究,2018(06):40-43.
[7]田鵬.“生活美學”的問題、建構與反思——以邵雍為視角[J].中國美學研究,2018(01):103-124.
作者簡介:吳艷(1993—),女,漢族,江蘇宿遷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藝術設計專業(yè),研究方向:服裝設計。通訊作者:李正,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