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瑩璇/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新加坡是坐落于馬來半島南端,是面積不足800平方公里的彈丸島國。國家人口組成復雜,新加坡公民主要由四大種族組成:華族、馬來族、印度族、亞歐族。為符合新加坡的發(fā)展需要,其國實行雙語制,即每個人都要會說至少兩種語言。而華語作為新加坡的第二大種族語言,已經(jīng)被列入PLSE,O-level兩大升學考試中去,所以華文教學已然沖在了語言教學的最前線,這就對其教學方法及過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更高的要求。
1、語音教學改革過程回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新加坡的語音教學一直處在“求所”之路上。語音教學發(fā)展于上世紀70年代,那時漢語拼音第一次走近了漢語課堂。不久,教育宣布采用以漢語拼音取代注音字母的方案,推進了漢語拼音進入課本正規(guī)化的進程。教育部建議拼音從四年級開始,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學習。那么在實踐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語拼音作為識字工具,小學四年級才開始,顯然晚了。經(jīng)歷了幾年的實踐研究,直到2000年左右,才正式選用接軌中國式的拼音教學方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模式,拼音及漢字一一對應(yīng),增加了拼音使用的分量。
2、新加坡拼音教學方法
新加坡的漢語拼音教學在40年中,可謂喜憂參半。那么具體到語音教學的問題上來,在新加坡聲調(diào)、聲母、韻母這三項教學中,聲母難度最大。建議在訓練聲調(diào)的時候,把方言里已有的這些聲調(diào)加以強化,便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韻母教學實施起來也并無多大困難,因為不管是單元音、復元音還是聲隨韻母,不是方言里有,就是英文有。聲母方面,從發(fā)音部位來看,新加坡主要的方言里都沒有舌面前音j,q,x及卷舌音zh,ch,sh,r,教學重點應(yīng)該放在這上面。例如:
a.發(fā)音方法的訓練:建議加強zh、ch、(卷舌音)z、c(氣閥出氣的聲音)、j、q 、r音(游艇賽加油門的聲音)s和x(蛇爬行的聲音)相關(guān)詞匯如:“謝謝”“西瓜”進行拼讀的訓練。
b.聲調(diào)訓練:
輕聲變調(diào):姐姐、媽媽、爺爺、奶奶
上聲變調(diào):很好、老虎、返哺
“不”的變調(diào):不吃不好不要去不去
“一”的變調(diào):一動不動、一發(fā)千鈞、一絲不茍
把發(fā)音規(guī)則利用實際案例展現(xiàn)出來,加深學生們的記憶。
3、我的看法及評論
漢語拼音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故給予以下建議:
(1)學習初期,建議給予實意漢字,能用圖片展示出來,然后標注拼音,多次反復的練習,以此建立漢語拼音與漢字的聯(lián)系。漢語拼音習得是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應(yīng)建立強有力的條件反射!
(2)逐步減少漢語拼音的輔助,隨文注音逐漸過渡為生字注音。并且可以鍛煉反向回注,即給出漢字,并且給漢字注音。
(3)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二語習得都會存在負面的影響。老師盡量在教學中尋求差異化的認知引導,讓學生抓住特點,進行差異化記憶。
1、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
新加坡華語詞匯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詞匯特點是帶有濃厚的文言文色彩。第二階段詞匯特點是出現(xiàn)了白混現(xiàn)象。第三階段特點現(xiàn)代漢語。發(fā)現(xiàn)新加坡華語特有詞語(1)語素不同;(2)縮略語迥異;(3)取舍舊詞語不同;(4)粵語方言詞吸收不同;(5)外來語翻譯和吸收不同。
2、詞匯教學
研究中發(fā)現(xiàn),新加坡華文教學中詞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1)教學詞匯形成了以書本為主的空中樓閣,影響了學生的學以致用和學習興趣;(2)詞語教學單調(diào)呆板,缺少對學生學習認知能力和詞匯共性的考慮。建議:(1)建立動態(tài)的新加坡華語語料庫,一邊實踐一邊積累;(2)量體裁衣,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等級劃分課輔資料;(3)在重視語素教學法的同時,應(yīng)開辟對媒體的第二課堂,建議使用對應(yīng)的APP打卡的形式,引進華文課文同步走,進行每日打卡,把華文學習融入到生活中!這樣的打卡形式也大大減少了非華語家庭的習得困難。
3、個人觀點
華文詞語教學中,應(yīng)該秉承趣味性及實用性原則相結(jié)合。
趣味性原則:有些老師在教受新詞時采用直譯法:“開心”就是“happy”。絲毫沒有拓展延伸到“happy new year.”“happy birthday.”如果給在學生講解“happy”時,給它畫上一張大大的笑臉,再出示幾張情景圖片,讓學生們參與到情景中來,或自主創(chuàng)作中來,孩子們對生詞的理解會大大加深。
實踐性原則:“精講活練”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一改教師灌水的現(xiàn)象,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來。甚至可以開展課堂的情景實踐教學模式。
深入淺出原則:避免“照本宣科”,加強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例如講了生字的寫法及意思,讓學生們嘗試照貓畫虎的進行組詞練習。
交際性原則:強調(diào)交際教學和詞匯練習。如使用直接法教學,如實物、顏色、動作;情景法中的“你的班級有幾名同學?”“動物園在哪里?”在o-level考試中要多用“花、打”的幾個義項。產(chǎn)生對比,進行選擇。另外在課堂中,還開發(fā)了趣味教學——歸類圖畫(模塊導圖)按照詞類或某些小類安排。
大家一致認為,新加坡的對外漢語教授中語法不容忽視。一些研究表明在新加坡華語教學課堂上,整個教學活動僅13.8%涉及超過句子層面的語言知識,教師的講授及課堂活動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元語言或技術(shù)語言。
第一,應(yīng)該編訂科學合理的華語語法參考教材。面對漢語的靈活性特點,即有很多語法現(xiàn)象,新加坡華語語法教學需要一本適合本土的科學合理的語法參考。
第二,強化詞語教學,淡化句法教學。任何第二語言的習得,詞素都應(yīng)該放到首要位置,這是確保第二語言靈活性的根本。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yīng)該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淡化固定模式,,以強調(diào)基本句型為主。
第三,充分利用英語的輔助教學功能,提高華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根據(jù)二語習得的規(guī)律,不能忽略母語在習得第二外語中的重要地位。在教授過程中,教師不要忽略用英語作為橋梁,來幫助學生們習得華語。
從數(shù)量上來看,新加坡華語教學研究論文并不少,許多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和實踐基礎(chǔ)。但是,從總體上看,其研究還比較零散與缺乏實效性,常常讓人覺得有廣度,少深度。實踐性缺乏。當然,本文雖對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分別進行論述,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統(tǒng)一于新加坡華語整個教學中,因而,在單獨對某一部分進行研究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該巧妙地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序的體系,以利于華語教學的發(fā)展。而作為華文老師,更希望在教授華文的同時,完成輸出中華文化的使命。新加坡華文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