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沖/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
語文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語文教學工作考驗著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品味鑒賞文學作品。具備文學作品品鑒的能力是教師能夠順利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必備條件。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學生養(yǎng)成了鑒賞習慣和能力,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就會游刃有余,對課后閱讀的文學作品就會輕松把握。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不僅僅是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審美能力,更是對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踐行。學生掌握了鑒賞技巧,通過不斷練習,就會熟能生巧,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學生也能夠運用文學作品中的積極意義,不斷填充人生精神框架,運用作品的神韻提高自我境界,構建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文學作品的鑒賞是基于文學作品的閱讀之上的。學生要想鑒賞文學作品,就要充分閱讀文學作品,體味其中象征意蘊。閱讀文學作品,初讀其內容中的環(huán)境、人物是必要的,比如文字中所描寫的熱鬧場景、美麗環(huán)境、人物狀態(tài)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表層的感受,達不到深處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閱讀是很多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的頑疾,不會透過現(xiàn)象觀察延伸之美,缺乏審美,這是當前學生閱讀文章出現(xiàn)最多的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也分為好學者和厭學者。好學者為了達到學習成績的提高,會積極努力以另一位作者的身份探索文學作品的內在價值。但是,他們有的只是注重學習的結果,也只是看到成績提高的表層方法,未能感受到深層次的學習程度,只是為了鑒賞而鑒賞。厭學者不注重文學作品的品鑒,主觀上認為那是一種自身達不到的高度,不是自己的智商所能駕馭的。所以對于文學作品產(chǎn)生輕視感,這也是學生無法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問題所在。
現(xiàn)如今的中小學教師大多都是按照教學參考和考試大綱來進行教學,教育部門提供的教學參考,有些教師會誤認為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教案,由于自身惰性和對于教學知識探求能力與積極性的不足,使其不加思考,完全照搬。在照搬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顯得單一乏味,如同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學生如同魚兒,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并不能產(chǎn)生學習樂趣,也就不會對文學作品的鑒賞進行主觀探索,反而是極力躲避。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鼓勵學生建構文學意義的格式塔質,引導學生置身情境感受文本,把握情感意象。
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許多教師只看中的學習結果,教師認為專門花時間來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費時費力,且主觀臆斷即便投入時間講解,也未必會取得積極成效,事倍功半,不足以泛起文學鑒賞湖面的一絲絲波紋。因此導致學生閱讀量和時間極為匱乏,學生無法獲得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此后鑒賞文學作品將是困難重重。這也是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1、辨析詞語
文學作品中的詞句是作者情感的表達方式,分析詞句,可以體悟文學作品內涵,達到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的目的。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文章開頭就就寫到“相傳叫作百草園”,乍一看就是對園子進行命名,“相傳”二字,仔細推敲,這是一種流傳下來、古人習慣性的叫法?!拔业臉穲@”,這飽含了兒時的“我”對園子的喜愛之情,所以稱呼格外親切?!盎膱@”就是大人們眼中的園子的真實狀態(tài),小孩子未必會有此種感悟。分析“百草園”“樂園”和“荒園”,就可以品鑒作品,體悟作品內不同人的不同情感理解。
2、品味形象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到:“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文學作品中既有人物,也有景物,大多都是作者情感寄托和價值表達的意象。比如先秦文學作品,有很多“香草美人”意象詞,再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都是代表著君子的美好品質,讀者細細品鑒,可以品味作者寄情于物的表達妙處。
教師引導學生培養(yǎng)習慣性鑒賞能力,突破認知理解的局限,思維越發(fā)靈活,遇到類似的文學作品,鑒賞起來就會輕松,語言感受力也會越來越強。
1、創(chuàng)設整體情境,啟發(fā)思考理解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確定好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自己完成任務,上好這堂課,還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全身心投入課堂,與教師同學互動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好課堂的整體環(huán)境,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有意義學習等理念,將教學的基本結構知識框架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框架,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勤學好問。比如鑒賞文學作品《紅樓夢》,當中寫賈寶玉初次遇見林黛玉,他們二人此前素未謀面,可是寶玉卻道他見過這個妹妹。是寶玉撒謊了嗎?如果單單以“撒謊”來理解這一情節(jié),那就失去文學意義了。實際上,教師可以將“木石前盟”“絳株仙草”“神瑛侍者”之類的文學情景介紹給學生去品味鑒賞,啟發(fā)學生理解曹雪芹的寫作巧妙之處。
2、逐步引導品味,增加鑒賞信心
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之時,要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品味鑒賞,教師在與學生同堂解讀時,要尊重學生作為讀者的主體性,聽取他們的理解,逐步引導,有誤則給予正解,正確有理則提出鼓勵,實現(xiàn)師生互動分析。以杜甫的《春夜喜雨》為范本,春夜之雨,“隨風潛入夜”,此雨與素日大家所認知的雨不同,可以聽取同學們平日里所知道的雨的特點,教師再明確本詩的雨是偷偷而來,是未曾看見的?!皾櫸锛殶o聲”又寫出了雨是無法聽見的。此時就可以逐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善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也允許學生品味如此描寫的意圖。實際上,這是以雨之無聲無息寫當時時代的戰(zhàn)亂狀況,春雨當如美好的油,就是對“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巧妙注解。
文學作品內容是作者展現(xiàn)自身情感的空間,包含了作者豐富的認知。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但是讀者若只是把自身扮演成讀者,那就只能被動理解文學作品,達不到鑒賞品味的高格調。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深處表達,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自己要積極主動的化為另一作者,與作者同體驗,進入情境中,變接受理解為自主感悟。
在賞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時,一般讀者會產(chǎn)生疑問,認為柳樹非碧玉,柳葉亦非絲織品。再如“二月春風似剪刀”,有人會提出這是虛假的表述,但是,他沒有走進作者,沒有理解作者寄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也有人會認為這就是簡單的比喻罷了,將“春風”比為“剪刀”,且“春風”也可以比作是別的什么刀,殊不知前一句“不知細葉誰裁出”的巧妙運用,當中的“裁”與“剪”正是作者寫詩的巧妙布局,是漢語的天然特點,也是藝術所在。作為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時,不妨引導學生感受柳樹特征,提出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動手撫摸柳枝,滿足視覺和觸覺的享受,并在腦海中默背詩句,置身詩境,這就是實踐行動層面的鑒賞。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離不開對學生閱讀經(jīng)驗的引導。語文課堂時間雖然有限,可是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xù)學習。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是課堂上所要教授的,但這遠不足以保證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學生需要加強閱讀課外文學作品,并且學會把它們與課內文學作品相聯(lián)系,可以增強文學審美能力、積累文學文化經(jīng)驗。在學習朱自清先生《背景》之后,同學們能夠體會到的是父愛,那么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課后閱讀有關父愛的文學作品,甚至還可以閱讀“母愛”等多方面的親情題材文章,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閱讀自己的父母,溫故親情,加強文學感受,促進審美升華。
綜上,文學作品的鑒賞離不開教師的指引和學生的自我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愛學習、愛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更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尋符合學生實際的文學作品鑒賞策略,來實現(xiàn)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雙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