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肖曉 霍枚玫 余 穎 鄭 璇/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
急危重癥護理學是一門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綜合應用型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提高急救意識,在危機情況下迅速評估、果斷實施救治對每一個護生來說非常重要。同時,該課程對操作技能和基礎理論要求較高,教學過程和護生的學習興趣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該課程體現各學科知識融合與交叉,在傳統授課方式中護生缺乏熱情、小組學習效率低、實訓操作單一,不能滿足臨床綜合性要求等問題較為突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和網絡資源,結合多種方式進行高職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取得一定效果。
采用整體抽樣法,以我校三年制大專2018 級護理2、5 班護生共87 人為研究對象, 其中實驗組2 班護生43 人,對照組5 班護生44 人。所有護生在前期均以完成《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健康評估》等相關課程,且兩組在前期科目、年齡、性別等方面進行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
以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授課。通過課前構建平臺、課中討論講授、課后大數據分析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授課教師根據授課計劃要求,依托于校內平臺,使用藍墨云班課,將授課教學資源打包上傳,其中包括導入任務案例、課前導學內容、教學視頻、教學PPT、電子教案、預習檢測題等內容。護生隨機進行分組,每6~7 人一組,以小組的方式完成前期的資料查詢和預習簽到,進行自主導學,組間討論,并將所遇到的問題匯總提交至平臺相應板塊中。教師通過平臺可以監(jiān)督并且查閱護生的預習進度,及時敦促學生和對其所提出問題總結,作為課中的難點進行闡述。課中通過軟件簽到監(jiān)測學生出勤率,對護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結合課堂實際情況,可實時彈出頭腦風暴、學生搶答等活動環(huán)節(jié),以加分獎勵,吸引護生注意力,并保持授課中學生的熱情度。同時,在實訓課的授課中護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演繹臨床案例情境,使學生在高仿真的情境下滲透護理常規(guī)操作,通過多元化的護理項目,連貫完整的護理操作,引入整體護理理念,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在操作中對護生表現進行評分,護生小組之間進行互評。課后通過大數據平臺統計反饋的護生的活躍度,引導并鼓勵護生與授課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中交流,教師針對護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有針對性的上傳練習和拓展資料,完成小結。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完成課程要求,體現以護生為主體的授課理念。
以傳統教學法授課。課前教師布置預習,學生獨立進行。課中以教師講授為主,按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臨床表現、操作方法等進行。課后習題進行鞏固。整個授課過程中以PPT 教學為主,視頻為輔助。實訓以單一臨床護理操作為主,教師進行示教,學生分組反復練習。
在本課程結束后,兩組護生進行統一閉卷理論考試和實踐技能考核,滿分100 分。理論考試70%,實踐技能考核30%計入考評總成績。同時發(fā)放調查問卷,對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課堂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分析。此次共發(fā)放問卷87 份,收回87 份,有效率100%。
采用 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如果P <0.05,則為有顯著性差異。
表1 綜合考評成績比較
表2 問卷調查比較
將兩組成績分別進行分析和比較(表1),以上數據分析均 P <0.05,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問卷結果數據顯示(表 2),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4 個條目存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1)。但“教師教學滿意度”此條目無顯著性差異(P >0.05)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課堂引入“互聯網+”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方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利于網絡平臺,更好的拓展了護生的自我導向能力。護生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反復強調的重難點內容可以通過實時彈屏反饋。教師通過平臺既可以監(jiān)測護生目前的查閱掌握情況,又可以并和護生及時線上互動交流,把握護生學習中的更多薄弱環(huán)節(jié)。急危重癥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應用型學科,護生通過教師提供的臨床案例進行角色扮演,從中體會臨床急救場景,在高仿真中模擬中提高了案例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單一的課堂變得豐富起來。在大數據時代的教學中,如果一味的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會起到負反饋左右,更是與時代相抵觸,如何變堵為疏,引導激發(fā)熱情,更好更靈活引導護士完成教學目標,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兩組護生在問卷調查“教師教學滿意度”條目中結果無差異(P >0.05),此結果表明,教師在雖然使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但始終是認真準備、積極熱情,并能得到學生認可的。而在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條目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目標規(guī)劃能力、信息檢索能力中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雖然為同一教師授課,但護生更愿意接受互聯網背景下的引導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使教學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內容更加豐富、課堂更加活潑、護生更有參與感,個別環(huán)節(jié)更有挑戰(zhàn)性和激勵感,同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交流,拉近了師生距離。同時,使用小組式的互助式學習探究也可提高護生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完成目標規(guī)劃,達到教學目標。
綜上,“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在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中取得一定效果。今年,所有學校均以互聯網背景下完成教育教學,不禁更讓我們重新反思和重視這種模式的教學,這對于教師來說,不失為一個大的挑戰(zhàn)。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沖擊和革新。筆者認為,“互聯網+”不僅僅是單一的多媒體資源堆砌,更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設計,層層遞進的滲透引導。在虛擬的空間內,合理安排資源,及時進行反饋,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加強互聯網的使用和引導,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在大數據背景中培養(yǎng)新時代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