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艷/玉林師范學院
新世紀初頒布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要求,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進一步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音樂專業(yè)能力、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時明確了高師音樂教育在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搖籃,高師音樂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多元音樂文化百花齊放的當下,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立足本土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顯得至關重要。[1]本文將首先探討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并在分析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現(xiàn)狀的基礎上,從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挖掘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拓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載體;優(yōu)化高師音樂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策略,為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互贏共進提供有益思路和可行路徑。
高師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強化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人才培養(yǎng),無論是從高師音樂教育的過程層面而言,還是從其目的層面來說,都無疑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西方音樂文化席卷的浪潮下,立足文化自信、保持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方式方法將本土音樂和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重要內(nèi)容融入到高師音樂教育中,無疑對高師音樂教育高質(zhì)效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間不僅具有互贏關系,而且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更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一方面,中國本土音樂延綿數(shù)千年,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和獨特的風格,是高師音樂教育及其服務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更為重要的是本土音樂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更是樹立文化自信、涵養(yǎng)高尚情操的重要指引,通過音樂這種獨特的形式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道德觀念,在育人層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高師音樂教育存在著內(nèi)容枯燥、形式單一的問題,在這一傳統(tǒng)模式培養(yǎng)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難以在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民族音樂文化更加充分地融入到高師音樂教育中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升音樂修養(yǎng),還能夠以民族音樂文化為紐帶拉近歷史與現(xiàn)代的距離,在多元音樂文化交織的當今社會提升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
新世紀以來,雖然教育部從國家政策層面明確了不同層級音樂教育都應以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但西方音樂及其背后的西方音樂文化依然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高師音樂教育也不例外。以西方音樂為主導的高師音樂教育不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在教育實踐中產(chǎn)生了一些亟待糾正的錯誤傾向。其一,課程設置存在著“重西方、輕本土”的錯誤傾向,樂理、配器、視聽練耳、音樂賞析、音樂文化史等課程都以西方音樂、西洋樂器的學習為主,涉及中國音樂文化史、傳統(tǒng)樂器、民間音樂的課程很少以必修課的形式出現(xiàn),更多的是課時有限的選修課。[2]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使學生很難系統(tǒng)地學習民族音樂、長期地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浸潤,長此以往則形成了“重西方,輕本土”的錯誤教學導向。其二,教學內(nèi)容編排存在著“重技能,輕文化”的傾向,高等師范院校所培養(yǎng)的是專業(yè)型技能人才,音樂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教學管理技能必然是高師音樂教育中的重點,但并不是全部內(nèi)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忽略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勢必造成有“形”無“魂”的結果,使學生難以真正感受到傳統(tǒng)樂器的魅力和民族音樂文化的感染力,也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涵養(yǎng)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針對當前“重西方,輕本土”“重技能,輕文化”的問題,要首先在教育中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并從挖掘內(nèi)涵、拓展載體、優(yōu)化課程設置等方面綜合施策,促進二者的互贏共進。
長期以來,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始終處在邊緣化的地位之上,即便是新課程標準的出臺促進了高師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及民族音樂文化重視程度的提升,但也沒有真正在教育中樹立起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意識。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關鍵是從思想根源上理清“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學習西方音樂、了解西方音樂文化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守住民族音樂之根再謀求改革與發(fā)展。在高師音樂教育中必須廣泛地了解、有針對性地學習民族音樂,才能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文化及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核心價值理念和獨特的音樂品格,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才能夠真正將民族音樂作為“主旋律”。
在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基礎上,要從更為廣泛的層面挖掘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也都具有鮮明的特性,在高師音樂教育中要在學習民族音樂語法、掌握民族音樂特征的同時,普及民族音樂發(fā)展史的相關知識。將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學習,在綜合呈現(xiàn)民族音樂文化的風貌的同時,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在高師音樂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化手段來提升教學效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PPT、視頻等影音結合的方式教授民族音樂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之外,將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制作成短小精悍并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微課”,便于學生自學,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感知力,營造良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氛圍。
正如上文所述,高師音樂課程的設置還有待優(yōu)化,“重西方、輕本土”“重技能,輕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源自民族音樂課程的缺失。優(yōu)化原有的課程體系,增加民族音樂課程在必修課中的比重,增添民族音樂文化的選修課程及專題講座,從課程設置層面為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基礎保障。與優(yōu)化課程設置同步推進的是教材改革,目前高師音樂教育所應用的教材也存在著明顯的“西化”傾向,將《民族音樂學概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等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教材普遍運用到高師音樂課程教學中,能夠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提供更為全面、科學的指導范本,從而提升高師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學習的系統(tǒng)性。[3]此外,教育部門、高師院校及民族音樂學界要充分配合,因地制宜地推進相關課程優(yōu)化和教材開發(fā)及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形成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提升高師音樂教育水平的強大合力。
高師音樂教育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通過在高師音樂教育中樹立民族音樂文化主體意識,挖掘民族音樂文化內(nèi)涵,拓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載體,優(yōu)化民族音樂課程設置和教材應用,能夠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提供新的范本,同時也將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