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瑜虹/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2020年9月16日,習總書記在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時指出,“半條被子”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風雨同舟、攜手與共的象征,更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最好見證。“半條被子”所體現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優(yōu)良作風與初心,根源于長征革命年代,一直延續(xù)存在建設、改革及新時代的今天,在黨員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據《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顯示,至2019年底,大學生黨員數量達196.0萬名,新增學生黨員84.4萬名,在各地各部門新發(fā)展黨員中占比36.0%。大學生黨員作為黨員發(fā)展重要對象群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肩負中國夢的責任與使命?!鞍霔l被子”所體現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對當代大學生黨員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紅軍長征時期,三名女紅軍借宿湖南汝城縣徐解秀老人家中,見家境貧寒,連床御寒的被子都沒有。在臨走前,女紅軍把她們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送給老人。在“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墻上,寫著:“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長征時期,紅軍戰(zhàn)士在生死攸關、缺吃少穿的時候,仍惦記著老百姓的冷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時刻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和本色。以人民為中心,讓我黨由小變大、由大向強,創(chuàng)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鞍霔l被子”里有“我的溫暖分你一半”、心系百姓冷暖的感動,有對共產黨人質樸無悔、為人民無私奉獻初心的贊嘆。身處陜北梁家河困境時,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就是青年習近平展現對黨的初心的深刻認識。脫貧攻堅路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共產黨人時刻關心群眾能否吃飽穿暖,將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掛在嘴上、放在心上、干在手上?!鞍霔l被子”的故事距今已86年,其中蘊含的初心歷久彌新,激勵者一代代共產黨員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
高校教育普遍注重大學生的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們也更多的將時間和經歷投入到專業(yè)的學習提升中,對黨章黨史、法律法規(guī)、政治布局及時事新聞等關注較少,更遑論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投身實際為人民服務的大流。高校對大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往往是“前多后少”,很多學生黨支部的教育組織管理停滯在低層次水平。應付式的主題學習、常規(guī)式的支部例會、流水式的黨員談話,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黨員參與的積極性,導致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質量下降。理論學習的不足,致使大學生黨員無法全面準確領會黨的群眾路線這一生命線。加之內外環(huán)境的因素,個人本位主義思潮當前,以人民為中心的共產黨人的初心未能在大學生黨員的思想認識中扎根開花。
在這個功利主義凸顯、物欲橫流的時代,部分大學生中存在事事依我而行,處處以我為先的本位主義思潮。入黨被更多地被他們視為一種政治籌碼及個人成就炫耀,具有顯著的狹隘性和利益化。這部分同學加入組織后,往往疏于理論學習、思想提升、道德修養(yǎng)及行為規(guī)范,因而無法做到學習刻苦、積極上進,不積極主動履行黨員的義務,事事從利己原則出發(fā),缺乏擔當,甚至做出有損大學生黨員形象的事情。這種看重個人得失、只顧自身利益的大學生黨員,無法放眼全局從整體出發(fā),很難做到時刻將人民群眾裝在心里。
隨著我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現今的大學生大都是“00”后,是一群享受國家發(fā)展成果的新時代青年。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讓他們難以想象我們黨來時的路的艱辛,不知我們是依靠什么人、為了什么人才走到今天。在個人成長歷程中,往往是備受家庭與學校的呵護,其中還存在大部分的獨生子女,得到的遠遠多于付出,缺乏對奉獻的認知與實踐。整體而言缺乏舍身忘我的奉獻意識,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關鍵時期,能否真正做到“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存在一定挑戰(zhàn)。
總體而言相較于同齡人,大學生整體素質較高,獲得發(fā)展成為黨員的幾率更大,從實際數據來看,高校發(fā)展黨員的人數更多。高校在大學生黨員發(fā)展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以及各省市的發(fā)展規(guī)定與條例進行,吸收了大量品學兼優(yōu)、德才兼?zhèn)?、樂于奉獻、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優(yōu)秀學生。然而,在際操作中,各二級學院為確保各班權益的均衡,往往存在名額的均等分配的做法。其中一小部分“湊數型”同學缺乏服務意識,群眾基礎薄弱,無視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頭違反校紀校規(guī)、甚至做出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此外,大學生黨員缺少走出校園、走進群眾的契機,社會閱歷、生活經驗不足等主客觀的因素綜合致使大學生黨員存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機會不多、頻率不高、方式不全、認識不深刻等普遍弊端。
據李少華(2020)可知,三名女紅軍戰(zhàn)士極有可能在離開沙洲村后的第三天慘遭殺害。在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殘酷戰(zhàn)爭年代,三位女紅軍戰(zhàn)士仍能將老百姓的冷暖牽掛在心,將僅有的一條被子留下一半送給徐解秀老人。物質條件極大富足的今天,我們不再缺少一條被子,但我們缺乏那半條被子中蘊含的時刻心懷人民的精神。“半條被子”既是一個心中有人民的具象事物,讓大學生黨員從實處知服務人民源于身邊任何一件好心事、一個有意義的行為,將高遠的“為人民服務”切實扎根進現實生活,激勵大學生黨員樹立從身邊點滴做起的為民價值理念。同時,“半條被子”也是在極度物質匱乏的艱苦年代的大愛之舉,是沖破現今功利物欲不當思潮彌漫社會,引領大學生黨員堅定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指明燈。
“半條被子”的事跡啟發(fā)我們,心有群眾、為人民服務,不是“挾泰山超北?!钡摹安荒堋保部梢允桥t軍戰(zhàn)士為百姓剪下的半條被子。半條被子的事跡啟示大學生黨員如何將高遠宏志轉為切實行為,激勵他們從力所能及、從身邊事做起。支教支邊、調研學習、脫貧實踐、科技支援、征兵入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科學技術轉變?yōu)榍袑嵲旄H嗣袢罕姷母l淼鹊?,新一代的青年感召歷史和時代的感召,勇擔責任,以切實行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的基因代代相傳?!鞍霔l被子”的故事讓大學生黨員充分了解到其中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共產黨人高尚情懷。鐵人精神、改革開放、非典抗災、神舟飛天,每一個大事件的背后都有一面鮮紅的旗幟。青年黨員們感召在心,勇擔責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沖鋒在前,在行動中盡顯共產黨人的本色。大學生黨員活躍在街道社區(qū)、村委會等人民需要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奉獻力量,展示大學生黨員的擔當與奉獻,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紅色基因在大學生黨員身上延續(xù)。
“半條被子”精神歷久彌新,在當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激勵作用。通過觀影、汝城縣沙洲村實地考察、聽革命后人講述、撰寫心得體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增強“半條被子”精神對大學生黨員“守初心”教育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