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連霞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钡欠从^我們的閱讀教學實際,要想真正把課標落到實處,卻絕非易事。
近幾年,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名著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視,有關(guān)這方面地探索也漸趨深入。但是,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筆者發(fā)現(xiàn),在過于關(guān)注成績和分數(shù)的當下,學生的功利化閱讀依然比較嚴重。學生閱讀名著的目的變成應(yīng)付教師要求和應(yīng)對考試,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更不用說如今的學生還受著電子產(chǎn)品的誘惑,讀圖時代的沖擊及碎片化閱讀的影響。名著閱讀本是何等快樂之事,可是這種快樂卻離孩子們越來越遠,這無疑是閱讀的悲哀,是語文的悲哀。
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真正喜歡名著,走進名著,改變學生功利性閱讀的現(xiàn)狀,關(guān)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體會閱讀的快樂。當然這種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更應(yīng)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努力為孩子們尋求閱讀的幸福體驗。
一、 勾連課內(nèi)外文本,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閱讀期待
新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睘榕囵B(yǎng)學生閱讀興趣,在課堂上,我用名著簡介或講故事的方法,巧妙地揭示出名著的冰山一角,輕輕拉開名著的神秘面紗,但又不全部揭開,要讓學生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借此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欲望,形成閱讀期待。比如在教完朱自清的《春》時,我給學生背誦了他的《荷塘月色》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學生都被這一段美景吸引住了,雖然我只背誦了一段,就有學生跟我交流整篇《荷塘月色》的閱讀體會了。用這樣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會自己找時間,甚至是擠時間去閱讀這些名著名篇,而且讀的不亦樂乎。
二、 組織讀書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享受閱讀樂趣
多組織各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會,學生在交流中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的辯論,那些思維火花的碰撞與迸濺,不只會讓他們享受到讀書的樂趣,還會使深度閱讀、高質(zhì)量閱讀的產(chǎn)生更為容易。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由于課本所選均是長篇名著中的章節(jié),如《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傳》;《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劉姥姥進大觀園》選自《紅樓夢》。這正是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大好時機。于是,我組織學生組成了“三國團”“水滸團”“紅樓團”,要求學生喜歡哪部名著就參加哪個團隊,查找整理有關(guān)資料,課堂上可以講講有關(guān)的故事,可以談?wù)剬δ骋蝗宋锘蛘緯目捶āv臺被我們形象地稱作了“百家講壇”,臺上同學暢所欲言、侃侃而談,臺下沒讀過這些書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又倍加羨慕,課堂氣氛和諧而愉快。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同時對這些古典名著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課下學生的書桌上大都多了一本名著,連課間都被學生利用起來或閱讀或辯論了。
三、 巧妙利用寒暑假,保證學生閱讀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睂W生在閱讀中成長,才能夠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假期里,少布置機械性的練習題,精心為學生推薦文學作品,印發(fā)指導閱讀的資料,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學生一起開展閱讀競賽,看誰讀得多,看誰理解得深。開學后,進行師生閱讀筆記展評,組織交流會交流所得。這樣的作業(yè)與檢查形式“活潑”,哪有學生不喜歡的道理。
四、 古老的名著創(chuàng)新地讀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朱永新教授也曾說過:“研究性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心,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所以倡導創(chuàng)新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非常重要。
的確,現(xiàn)在的孩子們,思維敏捷,視野開闊,肯定不愿意鉆教師為他們預設(shè)的閱讀框框。那么我們索性放手,鼓勵孩子們的個性化閱讀,讀出新意,倡導對名著的多角度理解。這樣的閱讀形式使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也會覺得興味盎然。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想將閱讀的路越走越寬,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享受閱讀”在情感上征服學生。古人于謙有詩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比绻诮處煹挠绊懞鸵龑聦W生真正做到了將好書當做自己多情的故人,達到“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境界,如蘇軾般“立志讀盡人間書”,那對學生而言,豈不是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