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銳穎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國心的首要表現,進入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突出表現為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性。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以銘記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為先導,以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為核心,以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為方向。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具有融合性、專業(yè)性和實效性等特征,對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和激勵新時代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長期以來,愛國主義教育問題一直被普遍關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愛國主義教育再次被談論。本研究試圖以新時代為研究背景,對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話題進行再認識與再思考,進而闡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涵、新特征及新意義。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一)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很早就有關于愛國主義的相關研究?!掇o?!穼Α皭蹏髁x”的解釋為:凡事以國家利益為主要前提的政治主張。此種思想容易激起人民的愛國思想。也稱為“國家主義”。進一步說,愛國主義是一種真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祖國、民族最深厚而純潔的感情。它銘刻于國民思想中,內化于國民行動中。由此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是一種經由數千年政治教化沉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基因和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國魂”,也是構成中華民族最為鮮明的精神符號和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為深沉的價值依歸。[1]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涵也有所不同。中華民族經歷從古代、近代、現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華麗高質量的轉變,這一偉大過程始終包含著偉大的愛國主義奮斗精神。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愛國主義也隨之應運而生。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既與古代、近代、現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命脈,又有因新時代變革而形成的鮮明特色。這一鮮明特色集中體現為: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內涵突出表現為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性,同時這也是歷史和實踐過程共同選擇的。
(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自然發(fā)生的,而是要通過教育來完成,盧梭甚至將這種教育視為“好公民”培養(yǎng)的“最有效的方法”。盧梭認為方法比答案更重要,本質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道德高尚的人是一個好公民,而愛祖國就是培養(yǎng)好公民的第一堂必修課。[2]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德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兼具歷史和時代的雙重命題,愛國主義既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又是最終要在全民身上實現的目標。因而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愛國主義目標的教育實踐和必要途徑,被視為主題教育的“底色”。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理論化抽象為具體,化思想為行動,將其真正落實到每個國民的一言一行中,最終完成由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到報國之行的轉變過程,將愛國情懷切實變?yōu)榘l(fā)展力量。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新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教育者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對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開展必不可少。我國很早就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研究,但這個話題卻永遠都不會過時,每一次探索都會產生新的感悟,獨特的地位讓它不會被取代和遺忘。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明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以銘記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為先導。史書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保ā杜f唐書·魏徵傳》)具體到青少年教學方面表現為:首先,除了講授對近現代中華民族走過的艱辛、光榮歷程,更要特別講解的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使得新中國從無到有,從貧困到富強;其次,愛國主義精神還應該滲透在所有學科課程體系中,比如語文、科學、音樂、體育、舞蹈和話劇等都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語文課可以講關于中國偉人的人物傳記,自然科學課可以介紹中國優(yōu)秀科學家的事跡,音樂課可以采用愛國歌曲匯報演出的形式及在很多大型的體育比賽前齊唱國歌等方式。
2.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以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為核心。中華文明作為四大古文明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xù)至今且不曾中斷的文明。在新時代,用批判的思維和發(fā)展的眼光對中華文化進行傳承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軟實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關鍵地位。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用創(chuàng)新思維引領中華優(yōu)秀文化,實現新的轉化和發(fā)展。
3.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以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長期的探索,用自己的成就向世界證明了其可行性,中國正一步步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中國道路,世界需要中國智慧的融入。開放是世界發(fā)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與此相適應的要求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有機統(tǒng)一,培育新時代的青少年成為一個具備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和國際胸襟的“中國夢”的筑夢者。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特征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25年后,在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兩者主題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但是后者卻多了限定詞:“新時代”。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它告訴我們現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期,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有了全新的解讀。所以,發(fā)現并總結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特征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融合性
新時代信息技術革命使得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全球趨勢,媒體由“相加”變?yōu)椤跋嗳凇?。媒體融合實現了“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以“任意手段”獲得“任何信息”的可能,它將種種傳播形式把各自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同時又能盡量避免它們在單獨使用時所具有的弊端。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新媒體和新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愛國主義教育凸顯新時代氣息,充滿活力和熱情。[3]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當然要響應國家號召,打造融媒體平臺,利用好信息技術,構建“大思政”格局,真正讓學生“玩轉”知識、愛上知識。融合性具體表現在教育資源融合新媒體,達到了空前的豐富,讓知識共享成為常態(tài);教育形式異常多樣化,融媒體時代不再是傳統(tǒng)教師“一言堂”和“滿堂灌”這種容易讓學生厭倦和排斥的單一形式,而是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良性互動。通過新媒體這個載體,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師生間建立了及時的反饋機制,交流從線下課堂延伸至線上各大教學平臺,甚至可以遠程享用同等高品質課堂內容和實時真人直播答疑,新課堂深受學生歡迎。這是在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達到的高度。此種媒體融合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教學范圍超前擴大,同時側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留下更多精力來研究教學理論以此來提高教學水平。融合性讓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有情懷、有溫度、有獨特吸引力。
(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專業(yè)性
1.教育者的專業(yè)性。愛國主義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需要,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思想接受程度和心理需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注重循序漸進,強調感性教育和形象教育,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從友愛的親子活動到莊嚴的國旗下的宣誓,從先學會愛小家逐步向愛國家過渡。對于中學生,要注重理論教育,將歷史課作為核心課程,主要學習中國歷史、中國政治的發(fā)展歷程、中國憲法基本原則和世界歷史,同時穿插在實踐中模擬我國民主選舉過程等有教育體驗意義的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和當代青年,要堅持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從大處著眼,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深刻了解和認識祖國,明確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學會立足本職崗位,理性愛國。鼓勵寒暑假進行義工服務,將志愿者義工服務納入招聘和錄取的硬性指標,建立熱愛社區(qū)、服務社會的理念。
2.信息內容的專業(yè)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教育在享受信息社會豐富學習資源的同時,也直面信息內容和品質參差不齊的挑戰(zhàn)。更值得教育者關注的是新時代學生群體多為Z時代人群(1995年后出生的人),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形成了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善于并樂于接受多元的信息,思維跳躍、思想前衛(wèi)且極具變化性。這無疑啟示著教育者要不定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情況,同時教育者也要與時俱進,研究學生的觸媒習慣,以互聯網思維去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真正喜愛和需要的信息內容。教育領域要利用信息社會積極的一面,規(guī)避消極的一面。5G時代,人類將進入一個把移動互聯、智能感應、大數據、機器學習、云計算等技術整合起來的萬物皆媒時代。新媒體須關注“新青年”需求,利用大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功能,精心選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精準投放給需要的教育對象。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結果:實效性
以學生最終呈現的結果為導向,構建“四位一體”的教育機制。抓好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建設、教材建設、協同建設和基地建設這四大維度。理論建設:主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核心引導作用,將愛國主義理論借助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通過多種形式給學生講深、講透,讓理論真正融入學生大腦;教材建設: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形式,教材要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特征進行編寫,如3D打印技術普及應用實現教材立體化,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協同建設:學校和家庭協同聯手,通過家校合作,營造愛國主義的良好文化氛圍;基地建設:主要指校外機構,校外機構擁有校內無法比擬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環(huán)境體驗。公立的科研機構、博物館、紀念館、政府機關、革命圣地等都應該加大開放力度,免費對學生開放,充分發(fā)揮這些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作用。還可成立專門針對教育的辦公室,負責具體的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計劃、方案的制訂,具體工作的落實,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卓有成效。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愛國主義基地實地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4]
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出臺,再次激發(fā)全體人民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使這一腔赤誠熱烈的愛國熱情真實有效地為實現中國夢加速助力,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發(fā)揮其最大效用。
(一)理論意義
愛國主義教育是動態(tài)的、具體的。其主題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因而研究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必不可少,有利于啟發(fā)德育工作者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新的感悟,從而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專題領域的研究深度和教學境界。
(二)實踐意義
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功能。教育功能的核心在于發(fā)揮教育實效,而不是讓研究浮于表面,紙上談兵,否則這將大大違背研究的目的和教育的初衷。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分支,當然也不例外地要講究實踐意義。
任何教育的本質都是培養(yǎng)人,教育社會功能的發(fā)揮只能建立在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上。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最重要的指向就是心懷中國夢,具體就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爸袊鴫簟标P乎這個時代的每個中華兒女,只有每個人都將這份責任與使命扛在肩上,在各行各業(yè)發(fā)光發(fā)熱,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中國夢才會那么真實,那么讓人熱淚盈眶。奮斗讓愛國情熠熠生輝,這才是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帶來的改變。由此可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能激勵新時代中國人為實現美好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任志鋒.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9(9).
[2][法]盧梭.政治經濟學[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郝海洪,朱宗友.共青團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黃寧寧.美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和啟示[J].教育視界,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