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婦一病房 (遼寧 本溪 117000)
內容提要:目的:探討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60例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為試驗對象,收治時間在2018年3月~2019年2月,根據(jù)手術的方法分類可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60例,分別是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開腹手術治療,并對比2組的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出血量、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術后恢復情況以及1年內的復發(fā)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經(jīng)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是(27.85±2.36)枚,術中出血量是(316.63±90.79)mL,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3.53±1.13)枚,均比較對照組具有優(yōu)勢,(P<0.05),且術后排氣時長是(1.65±0.43)d,住院時長是(10.32±3.79)d,均少于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的復發(fā)率為10%,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的復發(fā)率為3.33%,組間的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結論: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的效果更佳,可降低術中的出血量,安全性較高,還可有利于術后的恢復。
子宮內膜癌又是子宮體癌,為常見的子宮膜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有研究表明,>50歲且絕經(jīng)期的人群為該疾病的高發(fā)人群[1],患者通常以絕經(jīng)后出現(xiàn)異常出血的情況就診時而發(fā)現(xiàn),從而通過病理組織學確診為子宮內膜癌。臨床中對于子宮內膜癌多采取手術治療[2]。本文旨在探索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的療效評價,如下文報道。
選擇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為試驗對象,根據(jù)手術的方法分類可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60例。入選標準:①經(jīng)病理學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者;②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③無手術禁忌者。排除標準:①過度肥胖者;②嚴重心肺疾病者;③巨大子宮患者;④手術禁忌癥;⑤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觀察組30例女性,平均年齡(56.48±5.46)歲;根據(jù)病理類型分類,其中內膜樣癌、非內膜樣癌分別是24例、6例。根據(jù)FIGO分期,其中I期患者26例,II期患者4例。
對照組30例女性,平均年齡(57.80±5.69)歲;根據(jù)病理類型分類,其中內膜樣癌、非內膜樣癌分別是26例、4例。根據(jù)FIGO分期,其中I期患者27例,II期患者3例。2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措施,于患者的下腹正中位置行切口,隨后進入腹腔探查,對于患者的病變范圍、程度進行了解,用止血鉗鉗夾患者的子宮并向上提,隨后將韌帶切斷[3],后切開子宮膀胱的反折腹膜,向下分離膀胱,顯露宮頸后將雙側的宮旁組織進行分裂,提起并將全子宮進行切除,利用止血紗布止血,避免血液流出造成盆腔感染,隨后完成手術取出紗布。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措施,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膀胱截石位置,在臍下行1cm切口并將CO2氣體充入將氣腹建立[4],將10mm套管置入腹腔鏡,于患者的左下腹和右下腹的麥氏點取第3孔為穿刺孔,麥氏點、臍部連線中點為第4穿刺孔,于腹腔鏡視野下對盆腹腔進行觀察,并對患者的腹腔內部的狀況進行確認,隨后將腹部液體送往病理科進行確認。雙極電凝兩側輸卵管的管峽部位,沿腰大肌將右側盆腔腹膜剪開,將卵巢靜脈、卵巢動脈、髂血管和輸尿管暴露,高位電凝卵巢動脈、靜脈,將子宮直腸腹膜打開,電凝將骶韌帶切斷,將輸尿管周圍組織進行分離,在子宮側緣3cm的位置將宮骶韌帶、主韌帶予以離斷。經(jīng)陰道將子宮及其附件清楚,并清掃鄰近組織的淋巴結,完成手術后將陰道殘端縫合。
觀察2組患者經(jīng)對應手術治療的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出血量、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術后恢復情況以及1年后的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學技術進行處理,其中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出血量、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術后恢復情況均為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而復發(fā)情況為計數(shù)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代表統(tǒng)計存在差異。
2.1 觀察組患者經(jīng)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是(27.85±2.36)枚,術中出血量是(316.63±90.79)mL,少于對照組,P<0.05,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3.53±1.13)枚,多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排氣時長是(1.65±0.43)d,住院時長是(10.32±3.79)d,均比較對照組更少,P<0.05,見表1、表2所示。
2.2 復發(fā)情況
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內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10%;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內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3.33%。組間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對比2組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出血量、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表2.對比2組的術后排氣時長、住院時長
隨著科技技術的提高,腹腔鏡設備也在不斷地更新并改進,且微創(chuàng)技術也日益成熟,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受到醫(yī)師、患者的廣泛認可[5]。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的切口較大,出血量較多,導致患者的預后受到影響。腹腔鏡手術主要是針對子宮及其鄰近組織的淋巴結進行清掃,相對于開腹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耐受度高的優(yōu)勢[6]。不僅如此,腹腔鏡可放大患者病變部位的視野,使得術者可清晰地進行觀察,也有利于徹底的止血,在氣腹加壓后小血管呈現(xiàn)閉合狀態(tài),減少了腸道干擾,且腹部切口小,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經(jīng)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多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排氣時長、住院時長均比較對照組更少,P<0.05,說明對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可顯著減少其淋巴結,還可降低出血量,不僅如此,患者經(jīng)治療的排氣時長、住院時長顯著縮短,說明了經(jīng)腹腔鏡手術治療,促進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此外,兩組患者術后1年內的復發(fā)率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總而言之,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行腹腔鏡手術的效果比較傳統(tǒng)手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