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睢縣人民醫(yī)院(476900) 張愛榮
心律失常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多發(fā)于心肌病、冠心病等器質性病變,陣發(fā)性心悸不安為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近年來隨人口老齡化進展,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逐漸上升,由心血管病引發(fā)的心律失常致殘率、致死率日漸升高,另外心律失常臨床癥狀表現(xiàn)復雜,誤診、漏診率較高[1]。因此積極探討心律失常臨床特征、治療方法為臨床心血管內科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研究選取我院心律失?;颊?6例,旨在分析其臨床特征及有效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我院86例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女15例,男28例,年齡62~86歲,平均(73.87±5.79) 歲,病程1~9年,平均(5.23±1.65) 年;對照組女17例,男26例,年齡61~85歲,平均(72.68±5.72) 歲,病程2~10年,平均(5.76±1.72) 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均經心電圖檢查確診,存在不同程度心悸頭暈、暈厥、胸痛胸悶等癥狀;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急性炎癥、血液系統(tǒng)疾病。
附表 不同年齡心律失常類型分析[n(%)]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心電圖監(jiān)測,總結、整理病例資料,分析心律失常類型。對照組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硝酸酯類、調脂類、抗血小板類藥物。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保心湯治療,主要組成:苦參30g,黨參30g,丹參30g,黃芪30g,生地30g,甘草20g,寄生30g,甘松15g,當歸15g,麥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0g,藥物浸泡約30min,煮開后再小火煮約30min,煎煮2次,取200ml藥汁,1劑/d,分2次溫服。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療效評估標準 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監(jiān)測早搏減少>75%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緩解,心電圖監(jiān)測早搏減少50%~74%為有效;與上述標準不符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 /總例數(shù)×100%。
1.4 觀察指標 療效;分析心律失常類型。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n(%) 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無效4例,有效14例,顯效25例;對照組無效13例,有效16例,顯效14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0.70%(39/43) 高于對照組69.77%(30/43) (P<0.05) 。
2.2 心律失常類型 年齡<80歲患者中房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占比較高,依次為33.87%、27.42%;年齡≥80歲患者中室性心律、房性心律失常占比依次為41.67%、29.17%。見附表。
心律失常為老年人多發(fā)疾病,其發(fā)生風險隨年齡增長會逐漸上升,嚴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相關研究表明,隨年齡增加,機體心房肌會出現(xiàn)纖維性變、退行性變,從而引發(fā)房顫,另外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器質性心臟病,心房肌膜電位下降、心肌缺血比較頻繁,故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發(fā)生風險較高[2]。本研究結果顯示,房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在<80歲患者中占比依次為33.87%、27.42%,而≥80歲患者中占比依次為29.17%、41.67%,可見老年人中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較高,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另外本研究保心湯由黨參、丹參、當歸等中草藥組成,諸藥皆屬心,具有益血補心之效。藥理學證實,丹參能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脈,改善心肌收縮;黨參能增加心輸出量,提高心肌收縮力,且有抗休克效果;而當歸能改善冠脈血流量,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脂,預防心律失常[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0.70%高于對照組69.77%(P<0.05),可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律失常,能進一步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老年人心律失常發(fā)生風險較高,采用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有助于增強臨床療效,以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