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下
【摘 要】心理學在當今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國家已經把教師心理學培訓定為重要課題,目的在于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學水平,以用于課堂教學中,更加全面的培養(yǎng)人才。由于初中歷史在中考中占的分值不高,比較多初中生對歷史學習開始出了偏差,認識不到位,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注入心理學元素,更加有利于歷史課堂的進行。
【關鍵詞】心理學;初中歷史;新思路
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早已經成熟了,它不但有利于心理學科的發(fā)展,還對在教育教學中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心理學在初中歷史教育中被提及的次數相對是比較少的。很多時候教師是授課時比較注重的是歷史知識的傳授,不會特意關注心理學原理與課堂教育的聯系。經過長期的工作模式,課堂慢慢的開始單一化,固定化,導致歷史學科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學生也失去了鉆研歷史興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脫節(jié)也越來越明顯,無法真正的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
一、客觀分析心理學和歷史課堂的現狀
人的心理現象是非常復雜的,而且變化性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現象是研究人的認知,情感情緒,意志的過程,它包括了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而個性心理是一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有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等,還有氣質能力等?,F實生活中,人對心理學認知存在著偏差,許多人認為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是會“算命”,學習心理學是沒有多大用處,生活上也用不上,還有有人學習心理學的人和接受心理幫助的人都有“心理病”的,也就不會有和教育教學聯系起來的思維了。歷史科只是眾多學科中一門,是教育學科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老師都認為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教學目的完成課堂任務即可。歷史學科的專業(yè)性,只是停留在學科上的交流和研討??鐚W科跨領域的意識薄弱。有些歷史老師可能都不具備心理學背景,更加沒有系統(tǒng)的培訓過,因此他的歷史教學課堂不會出現心理學的痕跡。學生是人,是活的且變化的復雜的,有感知覺,有思維有能力的個體。很多歷史老師都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才是主體,沒有從學生個體出發(fā)來進行課堂教學,這分明就是缺乏心理學常識的表現。一個不會結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來研究教法的老師,不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好教師。這樣下去,學生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課堂參與感,逐漸就形成傳統(tǒng)課堂,也不會有未來可塑性了。一個只聽到老師的聲音而沒有學生回應的課堂,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學進歷史課堂的嘗試
(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導入是課堂教學的最開始部分,一個好的開始就是高效課堂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個新課打基調的環(huán)節(jié)。新課導入是為了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開端。國家已經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了,教師不能單單停留著素質教育表面,單純的認為素質教育是學生的事情。老師該反省這樣的思想,素質教育應該從老師的素質開始,老師具備了全面發(fā)展的思維才有可能推行素質教育。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展,初中生總是被貼上厭學、早熟、網癮、自控力差,學習能力差等標簽。其實就是大多人都沒有從個體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初中生是發(fā)展心理學的重要的蛻變期,一般表現為半幼稚半成熟,獨立和依賴一體,自覺和幼稚錯綜復雜的時期。從心理學角度思考,觀察學生平時的表現,學生有可能會對本課的哪個知識比較關注?教師該從哪個角度去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該用什么的言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該如何判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初三第一學期的歷史第1課《古代埃及》為例,傳統(tǒng)課堂導入無非就是“同學們,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是哪些嗎?”,相對而言,比較平凡,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學生喜歡的游戲再設計一個導入“王者榮耀云中君的新皮膚“荷魯斯之眼””圖片導入,接著說明什么是布魯斯之眼,這個布魯斯是何許人也,與古代埃及有什么關聯……這樣就把距離遙遠的古代埃及和現實聯系起來,快速的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到達導入的效果,還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游戲觀。
(二)課堂授課和心理學密切聯系。導入新課后,進入授課環(huán)節(jié),也是整個課堂最重要的知識教授部分。本部分圍繞課程目標,教授歷史事件,傳授歷史知識點。歷史是一門有年代感和趣味性的科目。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得尤為重要。奧蘇貝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的實質是新知識通過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來。作為老師在備課時需充分的了解學情,學生在學習前的知識狀態(tài),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還有可能存在什么潛能。面對不同的教學分目標,思考該引導學生形成什么樣的學習策略;面對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該設計什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授課過程中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遷移。課程改革已然是一種大趨勢,老師除了備好課,還需要認識什么叫作學生為主體。課堂不再是教師教師唱獨角戲的地方了,學生也不會再單純的跟從教師的指揮棒,教師的套路已然在學生面前顯露無疑。教師要清楚師生知的思維不同且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初三第一學期歷史第7課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它會不會和中國的西周的分封制有關聯,學生會不會存在誤解,教師有沒有想過如何進行分析備課,如何讓學生理解這兩個社會的兩種制度?精準理解課程標準,充分的考慮預設和課堂實際生成,實現高效課堂。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去設計教育環(huán)節(jié),講學生懂得的語言又不失專業(yè)性,教師不妨結合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還有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還有皮亞杰的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讓心理學理論和歷史課堂相融合,滲透德育目的,豐富學生的課堂。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學習的能力,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把它培養(yǎng)成學生的能力。
(三)運用心理學知識加強課堂記憶。每節(jié)課最后都會有課堂小結,意圖是對學生的整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加深記憶和理解。影響記憶的因素有知識加工的深度不同,保存的時間不同,記憶的負荷量的變化和產生的影響不同,呈現的方式和干擾因素的影響不同。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fā)現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結合人類記憶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復習,提高記憶的效率。布置后課作業(yè),及時復習;合理安排復習時間,一天當中早上是最佳記憶時間;利用早讀和晚讀時間反復閱讀和提問,試圖回憶;設計易錯知識題,注意排除前后學習材料的干擾,處理好前后知識的關聯;利用多種外部記憶手段如APP歷史題、制作小卡片、聽網課等。練習是強化知識最佳的方法,它的作用是促進技能的進步和完善。教師根據知識點和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題型?;蛘哒f課后小測,或者單元測試,或是歷史知識大賽,或是歷史講解員聘用。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態(tài)度、自信心,情緒狀態(tài),意志品質等,盡可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近內化成驅動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把心理學和教育結合,首要任務就是揭示學校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已到達解釋教學情境下學生如何學習、記憶、遷移、解決問題和怎樣表現他們的行為舉止等。把心理學的研究科學和教與學結合,提供指導方向,促進學校的教育的實踐。學校是心理學付諸實踐的最佳場所。在這里,可以觀察到心理學運用到學生個體的具體表現,是研究心理對象的第一手史料。課程標準反復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作為教師不巧妙加工表達的方式,這個五大素養(yǎng)著實枯燥乏味。教師要第一時間去了解學生學習的“生理動機”和“心理動機”。理解學生在一節(jié)歷史課上的多重需要,根據耶基斯多得森最佳動機,設置適合學生的難度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失敗的恐懼,營造安全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課堂學習還有個重要法寶——同伴學習。歷史教師在備課過程要充分利用這個因素,組織小組合作,形成同伴搭檔,幫助學生適應環(huán)境,適應課堂環(huán)境,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里,是滿足學生安全,歸屬和愛,尊重,求知的需要,達到了自我實現中的高峰體驗,這將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傊?,心理學進入歷史課堂的新嘗試是有必要的,也將會成為一種教育界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心理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及指南》
[2]《教育心理學》莫雷著
[3]《提高歷史學科備課有效性的策略》 李海軍
[4]《歷史備課學情分析的內容與操作》 陳志剛 張春桐
[5]《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初中歷史英語教學中學生厭學的對策研究》 王健文
[6]《心理班會:中學心理教育進課堂的新思路》 顧維紅 曹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