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艷 夏心容
◆摘 ?要:湘西儺戲面具以它獨特的藝術造型與原始色彩在中國儺文化舞臺上獨放異彩,但對小學生而言,卻尤為生僻、古老而神秘。把湘西儺戲面具文化與兒童泥塑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和審美研究,對于今后關于泥塑教學和當?shù)匚幕Y合的研究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tǒng)工藝;儺面泥塑;教學審美
神秘古老的湘西儺戲面具文化如何融入兒童泥塑教學和審美?學校課題組通過課堂教學、寫生采風、主題閱讀、美術日記等教育活動,指導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欣賞儺面工藝之美,運用兒童泥塑創(chuàng)新技法,重塑儺魂神韻之美,引領學生讀懂儺面故事,傳承儺面文化之美。幫助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提高了學生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對于今后關于泥塑教學和當?shù)匚幕Y合的研究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欣賞儺面工藝之美
儺面具在湘西本土文化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是湘西民間藝術的一種傳達方式,積淀著湘西千百年來神秘的儺文化觀念,其工藝之美凝聚著歷代湘西民間手工藝人的群體智慧。
1.欣賞儺面色彩之美
儺面具的色彩之美蘊含著自然道法和勞動人們的智慧。在湘西浦市古鎮(zhèn),我們了解到儺面具中色彩的應用與中國古代五行理論相契合,如白、藍、黑、紅、黃分別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湘西儺面喜歡用七紅,赭石、土黃等顏色,色彩簡單,純粹,明確,不帶雜質(zhì)。儺面色彩的應用代表了人的品質(zhì)和性格,體現(xiàn)了寓意化、象征化。比如:黃色是陽光、土地的象征,土地神儺面就是明亮的黃色,表示他是地位尊貴的神。紅色代表危險或者樂觀,比如儺公面具、儺母面具等皆為大紅臉,加上彎眉、長耳、白牙等,面相敦厚,福氣。黑色則是勇猛和正直剛烈的象征,選配黑色常常為兇惡神相,可以斬妖除魔。而白色面具則代表書生氣質(zhì),顯得內(nèi)斂含蓄。
2.欣賞儺面角色之美
湘西浦市古鎮(zhèn)的儺戲主要反映湘西先民農(nóng)耕勞作的場景以及反抗各種壓迫的民間故事,與當?shù)厝藗兩a(chǎn)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了當?shù)孛褡鍌鹘y(tǒng)生產(chǎn)與生活習俗。我們特意請到儺文化傳承人劉貴生老師和他的團隊給我們表演儺戲和現(xiàn)場制作儺面。儺戲的大致情節(jié)為土地神驅逐鬼怪,祈求風調(diào)雨順,保一方平安。原生態(tài)的草裙草鞋,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詼諧的舞蹈動作,戴著儺面的神人角色,很容易就走進了觀眾的心里。制作儺面時,劉老師選擇了“開山神”的形象,一邊繪圖雕刻,一邊熱心的向我們介紹了儺公、儺母、土地神、關公、七仙女、鮑三娘等儺面角色,劉老師說湘西儺神面具除了本地神,范圍很廣,擴展到了名山大川,民間俗神及神化故事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去其糟粕,傳其精華,融進時代的發(fā)展,賦予儺戲面具角色之美,才能為這一民間工藝注入持續(xù)的生命力。
3.欣賞儺面造型之美
儺面具一般采用浮雕、透雕相結合,雕刻技法成熟而精細,通過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疏密程度來刻劃角色的性格。儺戲面具中正面的形象大多是對稱的,而反面形象和丑角面具多為非對稱的,特別是對眼、鼻、嘴等局部表現(xiàn)更是夸張。收斂的或是擴散的直線,都剛勁有力,皺紋、水波紋等曲線,則圓潤秀氣。加之獨特的角色帽面、發(fā)飾、眉毛、胡須,更加深了儺面?zhèn)€性化的印記,強化了忠善美慧,兇奸丑幽的不同性格特點。不管對稱與否,豐富的線條變化成就了儺面的造型之美。
二、傳承儺面文化之美
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泥塑儺面的同時開展主題閱讀和非遺采風活動,尋找和讀懂湘西儺面故事,品鑒巫儺文化,重塑儺面神韻,是對這項民間藝術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和傳承。
1.讀懂儺面故事之美
對小學生而言,最輕松打開方式是故事,故事可以將靜態(tài)的畫面“還原”為真實可感的美麗“情境”,由外到內(nèi)地給學生以情緒感染,學生則會興趣漸濃,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其實初識儺面,學生并不能欣然接受,甚至有些許排斥,原因是覺得兇神惡煞,心生敬畏,加之儺戲方言表演,稀奇之余就剩不懂。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比如特殊的社會背景,作品意境和精神表達等,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實地采訪和主題閱讀等活動,幫助學生讀懂那些藏在儺戲面具里面的故事,更好的了解儺面的文化內(nèi)涵。
2.品鑒巫儺文化之美
在教學中,教師遵循審美教育規(guī)律,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歷練的機會和時間,創(chuàng)造主動探索、感悟儺面作品的機會,啟發(fā)學生從多個維度有針對性的賞析巫儺文化,并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觀感和興趣出發(fā),不拘成見,打開思維空間,大膽進行審美想象。如低年級直觀體驗儺面的造型與色彩之美,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中年級開始嘗試對儺戲面具進行簡單的分析,邊欣賞邊描述,說出其特色;高年級面對作品關注要更寬廣,初步了解儺面形象的內(nèi)涵意義,學會對比分析儺戲面具與戲曲臉譜的文化差異,能寫一些短小的美術日記和賞評文章,表達自己對儺面作品的獨特感受和個性化認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重塑儺魂神韻之美
學校課題組充分挖掘湘西儺戲面具的創(chuàng)作題材,組織學生深入湘西浦市古鎮(zhèn)進行采風活動,拜訪當?shù)孛耖g藝人和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觀看儺戲表演,學習儺面制作工藝,聆聽儺神故事,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再進行創(chuàng)作,指導學生將手部感知與具體儺面形象聯(lián)系起來,學生想象更加豐富,制作出各具特色的儺面作品。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讓泥巴有了藝術生命,讓儺面神采靈動,驚喜和滿足從指尖直達心底。
總之,儺面泥塑的教學審美研究,行雖微而旨趣遠。湘西儺戲面具文化的特征與泥塑教學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兒童學習和傳承中國的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與技能,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審美與想象創(chuàng)造力,拓展美育的途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常春.湘西儺面具裝飾形象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01).
[2]趙常春.湘西儺面具的文化價值與裝飾特征[J].美術大觀,2017(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