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沖突與妥協(xié),這就引出了兩者沖突與妥協(xié)的價值選擇。高校管理中的實體和程序看起來各司其職,但兩者在運行的過程中,如同法律制度一般,對于必然引起的沖突,如何得以妥協(xié)從而實現正義的價值,是高校管理制度設計及實踐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沖突與妥協(xié);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
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本是一對法學概念,兩者有一定的區(qū)別,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目前在我國法律實踐中以及在社會治理中,長期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現象,即是重實體而輕程序,也可以說是注重實體正義,而輕視程序正義,從而引發(fā)兩者的沖突,在某種情勢之下甚至價值妥協(xié)。
我國的一些高校中,也存在諸多此類的問題,特別是高校進行學生管理中,此類問題更加突出。高等學府無論在哪一種種政治體制之下,何種社會背景之中,都享有尊崇地位,也一直被賦予高度自治的權力。然而高校管理學生的行為方式依舊循規(guī)蹈矩,相關法律法規(guī)更新遲緩。而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學生和家長維權意識不斷加強,高校對于學生的管理行為也引發(fā)了不少爭議和糾紛,這些爭議和糾紛往往大多在于質疑高校的管理的程序正當與否,也即是程序是否正義。當然我國高校在設計學生管理的制度文件中,在高度重視實體內容的同時,也注重了程序的設計,也有了關于正當程序的規(guī)定。但程序設計的相關制度尚不完善,在實踐當中依然因程序問題和實體內容引發(fā)沖突,從而引出質疑,發(fā)生矛盾。
在大學治理領域中,大學章程和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與修改等抽象自治行為,以及具體的大學行政和學術行為,都存在正當程序的缺乏或不完善問題。因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沖突與妥協(xié),這就引出了兩者沖突與妥協(xié)的價值選擇。
二、程序與實體正義的價值沖突
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這是一句古老的法諺,從這一句法諺不難看出,正義對于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罢x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博登海默的這一觀點的意思是說正義具有復雜性,正義的這種復雜的特性要求我們在對正義進行研究和實踐時,必須對正義的價值進行深入細致的辯駁和探究。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何為程序正義,何為實體正義?兩者均是法學概念,是依據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而進行的一種分類。法律要求裁判者不偏不倚,程序正義的涵義,是指案件在裁判的過程中,審查和居中的裁判者要完全公正、合理并且合乎法律,法律判斷與執(zhí)行要得到當事人甚至是社會的普遍認可,人們的合法權利得以充分保障。進言之,程序正義包含著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必良法,也即程序設計的制度法律是良法,人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同時執(zhí)法者的權力也能夠得到程序的約束。其次法律法規(guī)的運行必須符合既定的程序,而且法的運行過程要得到有效監(jiān)督。再次法律既然確定了程序,司法活動也必須依照程序運行。顯而易見,上述三點最為核心的即是程序正義。法律運行和法律活動只有符合了這三點,才是保障了程序正義價值的實現,從而進一步保障了或者說接近實體正義,正義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程序是指合法的主體,通過合法的時空以及方式,依據法律既定的流程規(guī)范,一步一步地實現目標??梢哉f,正義實質上是說,要公正約束或是尊敬實體權利的享有者,依據具體程序保證公民的合法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以履行。
相對于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從來都是國家的整個法律系統(tǒng)和全體公民追求的理想結果。自法律制度誕生,人們對法律的期望總是認為惡者必定受到法律的懲罰,正義從不缺席,惡者受到懲罰,這些都符合人們的傳統(tǒng)思維。從內涵上看,實體正義也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規(guī)定實體權利的法律制度必須是公正的;其次是法律規(guī)定的實體后果的呈現,要有充分的法律理由,更要有法律依據,證據充分;再次司法行為必須得以執(zhí)行,不利的后果有人承擔,法律的公信力決不能受到任何的質疑。顯然這三點是法律運行的整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適用法律,運用法律,法律結果的執(zhí)行都是為了保證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也可以說,實體正義的價值,除了法律運行過程通明,裁判結果包括裁判結果得以執(zhí)行等等,或者說是法律主體、客體和法律載體皆具有正義性,從而實體正義的價值得以實現。
許多學者認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兩者總是沖突的,甚至提出為了實體正義而舍棄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凌駕于程序正義,兩者沖突時,程序正義要給實體正義讓路等等。然而正確的觀點應該從法治的價值角度看待兩者的沖突與妥協(xié),兩者的關系有:首先兩者都追求正義,視正義為追求的價值;其次兩者具有的價值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實體正義的角度是實體權利,程序正義強調的是程序保障;再次兩者不能簡單說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兩者追求的目的相同,兩者相互依存和依賴;第四,兩者都可以保證司法公正;最后程序正義從內容上看,必定承擔一定的手段作用,而實體正義具有導向性的價值。
三、高校學生管理中兩者沖突與妥協(xié)的價值
(一)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上文說到,高校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利,高校的學生管理行為中,涉及到了學生利益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方方面面的管理行為,決定了學生能否順利的完成學業(yè),與學生的受教育權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從法律角度上說,這些規(guī)定的權利是學生的實體權利,維護學生的實體權益,也即實現了高校管理行為中的實體正義。
近年來,學生和學生家長與高校產生了不少糾紛,甚至矛盾升級。隨著一些高校學生將學校訴至法院維權案件的發(fā)生,引起了社會公眾和法律研究與實務界的關注,并且針對這些案件和事件當中高校學生管理行為正當程序缺失的普遍現象,提出了在高校管理中引入正當程序理念,完善既有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管理制度。顯然從法律角度而言,這是學生及家長對高校的程序缺失的質疑,高校管理行為中的程序正義并未實現。
從學生、學生家長與高校產生的糾紛來看,往往聚焦于高校管理行為不夠通明,規(guī)定的管理辦法未按照并不通明的程序運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高速發(fā)展,必然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制度設計兩者不夠完善,甚至沖突,面對學生和學生家長甚至是社會的質疑,高校的管理行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均產生了沖突,似乎面對此類問題,高校束手無策,而社會往往偏重一方,對高校的程序的運行是否正義糾纏不清。
(二)兩者的沖突與妥協(xié)的價值
從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上區(qū)分,可以將正義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我們可以把這一法律問題移植到高校的管理行為中,用以解決高校的糾紛和矛盾。從上文不難看出,高校管理制度中規(guī)定高校和學生的權利義務即是實體方面,實現實體正義的價值同樣也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規(guī)定實體權利的高校管理制度必須是公正的,這是引起沖突最為關鍵的。我們知道低階位的法律制度不能與高階位的法律制度相沖突,高校的管理制度相比較國家的法律制度而言,是高校的管理制度,決不能超越其他法律制度。其次是高校管理行為規(guī)定的實體后果的呈現,要有充分的制度理由,更要有制度依據,證據充分;正是許多管理行為的證據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做出了決定,這才引發(fā)了沖突和糾紛。再次高校管理行為必須得以執(zhí)行,不利的后果有人承擔,公信力決不能受到任何的質疑;但在實踐中,高校中的一些管理制度的公信力受到了不少的懷疑。
同樣的,高校管理行為中的程序設計制度也即是為了實現程序正義,它應當也必須應當包含著如下幾個方面:首先高校管理的制度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權益,學生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同時高校作為管理者的權力也能夠得到程序的約束,從而保證程序正義。其次高校的管理制度的運行必須符合既定的程序,而且管理行為得到有效監(jiān)督。再次既然確定了程序,管理活動也必須依照程序運行。高校的管理行為的核心必須保證程序正義,保障程序正義價值的實現。可以說,依據具體程序保證管理者與學生的合法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以履行。
(三)正義價值的實現
同理,高校管理中的實體和程序看起來各司其職,但兩者在運行的過程中,如同法律制度一般,也必然引起兩者的沖突,如何得以妥協(xié)從而實現正義的價值,是高校管理制度設計及實踐的重中之重。依據法律運行中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沖突與妥協(xié),可以說,高校管理中,兩者都是追求的是正義價值的實現,一是保障實體權利,一是程序保障。兩者追求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學生的利益,都可以保證管理制度的公正。當然,最后從內容上看,程序必定承擔一定的手段作用,而實體具有導向性的價值。如此便可以保障正義價值的實現。
四、結語與啟示
在高校管理中,程序正義要能夠充分體現管理者和學生的意見和利益,具有中立、公開、救濟與監(jiān)督等特性,只有具有如此特性的高校管理制度和行為,才能發(fā)揮程序在高校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保障所有個體都受到平等的對待。當然在實現程序正義中,可能需要實體正義做出妥協(xié),如此高校的管理制度的權威和公信力也能得以實現。
反過來說,正義價值的實現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首先高校要充分無論實體和程序對于制度運行的整個過程保障作用,也要認識兩者的沖突和妥協(xié)對于正義價值實現的推動作用。其次要能依據兩者沖突和妥協(xié)的正義價值實現對學校的管理行為和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最后要認識到程序正義保障每個個體合法權利,進而實現實體正義,滿足高校和學生對正義價值的追求,消除糾紛和質疑。
參考文獻
[1] 周湖勇.大學治理中的程序正義[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
[2] 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52.
[3] 黃厚明.高校學生管理行為合法性判決研究:基于兩種法治模式的考察[J].高教探索,2018.
[4] 倪憲輝.基于學生主體發(fā)展的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7).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基金項目(14JY108)。
作者簡介:仝澤龍(1979.10- ),男,安徽泗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