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豐
OKR是越來越火了,從大洋彼岸,漂洋過海,正在席卷國內人力資源界。OKR流行到什么程度呢?一個做機械制造的公司,處于傳統行業(yè),年營收近十個億,公司老總找到筆者要做個OKR模式的績效變革項目(如圖一)。
起初,公司是想基于當前的KPI 考核體制,注入OKR的基因,改造組織,提升效率和創(chuàng)造力。后來,聊到“我們可以拆分為運營職能和開發(fā)職能;運營職能更適合KPI,開發(fā)職能可能更適合OKR”。筆者說:OKR貌似高大上,新奇又時尚,但企業(yè)不可強推,因為OKR是很挑剔的,對不上眼神,你便是一廂情愿的陌路人。
長期以來,我們談到KPI,習慣上理解為“績效考核”。因為重在“考核”,往往在操作中流于形式,忽略了績效管理中“目標管理”的優(yōu)先要求。
績效管理強調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兩層含義。第一,目標管理是首要的,目標的形成應是參與式的,不是領導直接派給下屬,而是領導和下屬充分溝通共同設定目標,所以在績效評估中特別強調績效反饋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每季度甚至是每個月領導和團隊成員要共同來設定目標。第二,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的配套內容,關系到組織的發(fā)展和管理的質量,通過對團隊成員的績效評估,參照標準打分來兌現激勵政策,排座座、分果果。
可見,KPI的用法是偏廢了目標管理,導致組織在KPI實施過程中僅強調“考核”而偏離了“目標”,最后“出軌”跑錯了方向。同時,我們也理解了OKR為什么能在企業(yè)管理界倍受追捧了,因為OKR回到了目標管理的正軌,正如OKR的首字母“O”就是“目標”,可以說“無目標,不OKR”!
推行OKR的領英中國提到,“OKR能夠讓企業(yè)上下清楚地認識到了,什么是公司的當務之急;也能夠建立容易認知的具體目標以及清晰的成敗評判標準。此外,相對于自然增長,我們現在基于我們自己更有野心的目標進行衡量,這使得我們掌握了主動性和節(jié)奏感。”
基于目標管理的績效管理工具,筆者在咨詢實踐中經常用到“平衡記分卡BSC”。將KPI、OKR、BSC一起來考慮,筆者構建了一個“績效管理工具:目標與考核組合”的簡易模型(如圖二)。
此模型還不夠嚴謹,只是以此來說明KPI的日漸沒落和OKR的全面興起,就在于“目標”是否在扮演主導的角色,并在工具運用過程中發(fā)揮牽引的作用。目標管理是時候歸位了。
目前,國內很多公司都在推行OKR,崇尚目標管理,兼顧績效考核。包括KPI在內的公司目標是好找的,更好分解到每個崗位頭上;但實施OKR過程中有一個要點,就是要找到公司目標和個人目標的契合點。這就暴露了一個久違的關鍵問題:雇傭制下,打工者幾乎都是在執(zhí)行老板既定的組織目標,哪有什么個人目標呢?更談不上將公司目標和個人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了。
工業(yè)時代,大多數員工能執(zhí)行股東們定下的目標,但是沒有自己的目標。一方面,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組織目標是唯一的,只要完成組織目標就證明你是合格的,就能領到雇主的報酬;另一方面,雇傭制下,員工只是雇主的一種生產要素或人力資源,是用來創(chuàng)收和增值的工具,還沒有主體價值。
另外,我們接受的教育也是“被動式”。師長一貫要求我們做好一顆螺絲釘,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忽視了個性化的發(fā)展,導致現在職業(yè)人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目標。
因此,工業(yè)時代,個人目標只是一種奢侈品。個人目標的萌芽也是在個體意識覺醒之后的事。而個體意識的覺醒多虧了互聯網的發(fā)展,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愈發(fā)扁平和開放,讓大家相處更平等和民主,特別是令“個人目標”的出現成為一種可能。
筆者在咨詢過程中遇到過一個典型的場景。一家民營企業(yè)的老板對員工說:你們不要有思想,我一個人有思想就行了;你們要做的就是執(zhí)行我的思想,聽我的話就夠了。這在剛硬的工業(yè)時代沒毛病,但到了信息時代,這種論調就OUT了。事實也的確如此,老板唯我獨尊,既不分權也不分利,還限制員工的想法;員工明面上不說什么,卻紛紛在“出逃”,尋找能夠兼容并吸納自己想法(目標)的“桃花源”。
管理大師德魯克對“員工”的經典論述(如圖三),從組織視角塑造了“個人目標”的概念。他說,不應該關注員工滿意度,尤其是不能夠以操縱的方式來對待員工,博取員工的滿意;組織應該讓員工有“好的工作”可做,就是工作要有意義,要能夠在工作中得到良好的訓練,要有機會承擔責任、不斷發(fā)展,要有成就感。對于激發(fā)員工的責任感,他的建議是:要安排員工到有挑戰(zhàn)和成長的職位上、設定高績效標準、與員工分享公司信息、提供管理者的視角等。
筆者曾提過“人才運營時代”的說法,旨在說明“這是一種以員工為中心的人才運營組織,組織專注于員工的參與、體驗和發(fā)展”,“重”在人才自主驅動的運營,而“輕”被動的管理,并概括了人才運營的六大特征(如圖四)。
其中,“個性發(fā)展”釋義為:運營的本質就是人才的個性得到釋放和發(fā)展,在新經濟時代,一是要尊重人才的個性特質,不扭曲人性;二是要人盡其才,實現自我;三是打造人才個體IP,實現人才品牌化發(fā)展。
個人目標終于登上了員工職業(yè)發(fā)展的“舞臺”,OKR功不可沒——在合適的時間扮演了一個合適的角色——將“個人目標”顯性化、可視化。當然,假如沒有OKR,這個角色也會有其他工具來扮演。
作為組織來說,誠如德魯克所言,工作是人性的延伸;組織應該讓員工有“好的工作”可做,而不是僅僅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給員工提供單調、乏味、沒有成長和成就感的工作。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高度契合,是績效管理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也是給組織提出的新挑戰(zhàn),且不可回避。
作為HR來說,既要上承組織戰(zhàn)略,又要下接實體業(yè)務,HR太忙了,但還沒完。HR還要提出可與組織目標相結合的個人目標,又要融入到“輔導員工提出與組織目標結合的個人目標”之中。HR的苦逼,不是實施OKR有多難,而是要找到員工的“個人目標”,并與組織目標捆綁起來。
那么,究竟什么是個人目標呢?筆者認為,組織中的個體至少有三方面的目標內容:
●物質方面:不可或缺。除了現金、股票期權等,還有各種實物,盡管物質報酬有邊際效應,但沒人嫌多。
●精神方面:更進一步。有意義的工作,良好的工作條件,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被組織尊重或認可,給予的組織地位等。
●成長方面:終極訴求。有機會承擔責任,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能夠在工作中得到良好的訓練,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等。
筆者將上述三方面的目標統稱為個人目標的“三支柱”(如圖五),物質、精神、成長三位一體,頂天立地。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德魯克的員工論,在人才運營時代,組織中個人目標的終極訴求逃不脫“成長”。
看得出來,“個人目標”恰是人才運營之表,是以員工為中心的組織發(fā)展內容的集中體現,而組織專注于員工的參與、體驗和發(fā)展。顯然,這是一種歷史的重大進步。
恰如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認識你自己”,當組織目標和個人的目標相結合的時候,除了基本的物質目標和升華的精神追求,認識你自己足以成為你在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個人選擇,還是終極目標。
不斷地成長并保持個性發(fā)展,應該是思考“個人目標”的底層邏輯,而不是沒有。
那么,問題來了:你的目標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