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啟明
摘要 ?“課程思政”是國家大力倡導的課程教學改革措施。軍隊院校作為為部隊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搖籃,思政教育非常重要。本文擬以軍校大學物理課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做出有意義的探討。
關鍵詞 思政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 軍校 大學物理
為了實現(xiàn)“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1]黨中央大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罢n程思政”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旨在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yè)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2]。軍校作為為部隊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其課程設置范圍比較廣,既有科學文化課程,也有思想政治類課程,還有軍事類課程。為了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專業(yè)化新型軍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需要擴展。本文擬以大學物理課程為例,擬以軍校大學物理課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作出有意義的探討。
一、擴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途徑的必要性
1.愛國主義教育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之一
中國是文明從未中斷過的國家,有著無比輝煌的歷史,也有著被欺凌的苦難歲月。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愛國主義都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有永垂青史的抗敵將領,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愛國詩人和堅決主張抵御外敵的愛國志士,有面臨強敵視死如歸的無名英雄,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平民英雄。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激勵了無數(shù)愛國者前赴后繼解國難分國憂;愛國主義不但是中華民族傳承發(fā)展的優(yōu)良品德,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愛國主義歷來是激勵全國人民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強大動力,是維系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民族文化的支柱與核心。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一直致力于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要舉措。
2.愛國主義是維護國家主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應對方案之一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背景下,一些西方敵對勢力主張用冷戰(zhàn)時期瓦解前蘇聯(lián)的手段來對付中國,不斷加緊對中國的文化滲透,甚至借助網(wǎng)絡等形式用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影響中國青少年,妄圖通過“和平演變”促使中國不斷向西方靠攏,從而使中西方文化激蕩更加激烈,甚至暗地重金支持暴力。隨著中國快速崛起,敵對勢力也加緊給中國的發(fā)展設置障礙。從鼓吹“中國威脅論”到妄圖給中國強加國際責任,從南海問題到釣魚島爭端以及香港問題,無處不說明一些國家不希望看到中國強大,它們想要看到的是一個停滯的、落后的、封閉的和動蕩的中國。國家實力有軍事能力為主的“硬實力”和以文化力、凝聚力為核心的“軟實力”。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要求我們妥善處理與世界各國的國際關系,愛國主義教育就必須結合時代特征,充分培養(yǎng)廣大國民的國家安全觀和愛國情懷,引導大家理性愛國,抓住機遇堅持走獨立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有勇有謀地深化政治經(jīng)濟體制改革來促進咱們的祖國又快又好的發(fā)展。
3.愛國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既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盛世,也有瀕臨亡國的險惡局勢,中華民族始終都能克服重重困難而綿延不絕。特別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百多年中,中華民族備受欺凌,歐美帝國主義都想侵略、瓜分中國,但中華民族克服重重困難、重新站立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民族有著超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強大的精神動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民族凝聚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涵,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最佳體現(xiàn)。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偉大中國夢,需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量,萬眾一心,克服重重困難,不忘初心,始終如一地努力奮斗,堅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因此,提高民族凝聚力是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必然要求。
4. 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過于單一
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對青年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時,主要都是運用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正面的理論灌輸?shù)膫鹘y(tǒng)的方法,雖然現(xiàn)今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借助了網(wǎng)絡媒介,教育方法在不斷創(chuàng)新,但是以填鴨式教學的主要方法的教育模式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愛國主義的教育模式長期呈現(xiàn)出單一化。
二、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軍校大學物理課堂
1.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增加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大學物理是全國高等院校理工類專業(yè)的科學文化基礎課程之一,也是很多專業(yè)課程在開設前的必修基礎課,還有很多高校的文科類專業(yè)的選修課之一。大學物理也是軍隊院校的科學文化基礎課程之一。在大多數(shù)理工類高校及綜合性高校,大學物理一般都是在第二和第三個學期開設,而且是全校開設。大學物理課程開設的范圍廣,時間跨度長,接觸的學生多。根據(jù)高校課程設計,大學物理課程是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系統(tǒng)地接觸科學、提升知識結構的首選課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知識性和人文屬性。大部分大學物理教材都介紹近代物理學起源于西方,常有學生會提出“中國在物理學生有沒有貢獻?”。該課程應盡快建立一套將思政思想融入課堂教學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標準,注重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能傳遞價值引領。在大學物理課程中,滲透物理學史,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科學元素并將其融入物理學史,深入挖掘愛國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深入挖掘物理學對國防軍事領域的指導作用等等,將這些正能量內(nèi)容以一種非常自然的形式引入大學物理教材,大學物理課程的內(nèi)容就不會顯得單調(diào)、枯燥,還可以在更大的領域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2.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很多正確的科學的記述。在這里略舉幾例,漢代流行的緯書中提出了“地恒動而不止,而人不知,譬人在巨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不覺也”的觀點即大地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觀點,比哥白尼、伽利略早了大約1500年。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心篇》中“月行十三度,十度二萬里,三度六千里,月一晝夜行二萬六千里,與晨鳧飛相類似也。天行三百六十度積凡七十三萬里也。其行甚疾,無以為驗,當與陶鈞之運,弩矢之流。相類似乎”。把日、月、天、飛鳥、麒麟、弩矢的速率都看作類似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墨經(jīng)》中 “力,刑之所以奮也”“力,重之謂,下舉,重奮也”的記述比西方幾乎同時代的亞里士多德的直覺認識要準確地多,比西方正確的認識差不多早了兩千年。戰(zhàn)國時代,李冰父子在修筑都江堰工程中,有積薪燒之,即利用熱脹冷縮的經(jīng)驗來開山辟嶺的記載。漢代的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云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磁現(xiàn)象的認識及應用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戰(zhàn)國時代的《鬼谷子謀篇》“鄭采玉者以司南指路?!薄赌?jīng)》有關光學的記載在光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較完整的幾何光學著作。 戰(zhàn)國時失佼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我國的“宇宙”包括了空間和時間的統(tǒng)一性與無限性。在中國古代自然哲學中包含有太多的科學原理、科學思想,不能一一列舉。筆者認為這些不能一股腦的全部都搬進大學物理教材中和大學物理課堂上,而應該結合相應的知識體系,挑選最適合當節(jié)知識點的史實,可以不用占據(jù)太多的版面,但足以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入大學物理的知識體系,通過點點滴滴地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分享給青年學生,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3.課堂教學中精選思政元素
大學物理課程的知識面涉及力、熱、電磁、光、近代物理等領域的內(nèi)容。涉及范圍廣,內(nèi)容多,教學時間緊,很多教育者都覺得趕進度都來不及,沒有辦法進行課程思政。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例如,在講到參考系的變換時,我會向學員提問,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擊中運動的目標”,學員都知道要考慮提前量。讓學員充分體會到我們所學的物理學與我們的訓練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學了原理,可以學以致用,事半功倍。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時,物理學中的解題方法和步驟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跟我們平時的安全訓練手冊、安全生產(chǎn)手冊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有嚴格按照我們的操作規(guī)范進行操作,才能搞好學習,搞好訓練,搞好生產(chǎn)。在講到“火箭飛行”時,增添了中國“神州”系列飛船征服太空的事例,通過宣傳“載人航天”精神來介紹偉大的中國航天事業(yè),偉大的中國夢,讓學員充分體會到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在核能的開發(fā)和利用,增加了兩彈元勛們的故事,讓學員始終銘記愛國科學家們的重要貢獻和不朽人格。這些愛國主義元素,學員都比較感興趣,比物理課程本身感興趣。但這只是大學物理課程的輔助,不應當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要把握好課堂上物理課的知識點和愛國主義元素的時間分配上的度。當學員們昏昏欲睡之時,可以花一兩分鐘的時間來介紹與物理學相關的愛國主義元素,可以提起學員的興趣,精力重新集中。這樣既可以提高物理學的教學效果,也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廣大學員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點點滴滴中培養(yǎng)青年學員的愛國精神。
總結
大學物理不僅是一門培養(yǎng)理工類大學生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也應該承擔起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中國夢的責任。課程建設在以大學物理知識為的基本框架,以中國古代科學史,近現(xiàn)代中國物理學發(fā)展史以及愛國物理學家的愛國情懷等為補充,不斷提升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不斷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一條在大學物理課堂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思政”的新途徑、探索拓寬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共教育部黨組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教黨〔2017〕62 號,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