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寧
設計思路:
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我國科技發(fā)展獲得巨大進步。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面對中國科技一窮二白的局面,刻苦鉆研、奮發(fā)圖強,使祖國的科技事業(yè)獲得了迅速發(fā)展,如“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都是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科研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擁有“文化自信”。
教學目標:
1.掌握“兩彈一星”與航天事業(yè)的偉大成就。
2.通過探究思考,展示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能力。
3.學習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教學重點:掌握“兩彈一星”的成就。
教學難點: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以及“兩彈一星”精神。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出示圖片,導入新課:2019年4月23日——一個特殊的日子,人民海軍70周歲的生日,在青島,海上閱兵。海軍今日的輝煌,是多少代人的向海圖強!70年來人民海軍在炮火中成長,在發(fā)展中壯大,讓我們一同感受人民海軍5個兒子的颯爽英姿,向英雄致敬!
設問: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中國海軍的5個兒子?
指導學生相互補充,得出答案:潛艇部隊、水面艦艇、航空兵、陸戰(zhàn)隊、岸防部隊。
教師總結:70年的發(fā)展壯大,人民海軍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在世界上展現(xiàn)著中國的大國魅力。
(過渡語)中國科技影響力的增強,讓世界再一次對中國刮目相看。對于年輕的共和國的來說,從當年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科技令世界矚目,中國一次又一次讓世界見證了國人的奇跡。這是中國人不懈努力和奮斗的結果,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共和國成長的腳步,去追尋新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歷程。
【講授新課】
第一板塊:科技之光
1.出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觀看并說出所對應的歷史事件。
(設計意圖)這些圖片曾經(jīng)銘記了中華民族令人難忘的歷史,每一幅圖片都標志著一個重大事件的發(fā)生,這也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xiàn)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chuàng)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以此提升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水平,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
2.播放《原子彈爆炸》視頻。
設問:1945年,在美國新墨西哥的一塊沙漠上,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爆炸成功了,從此人類進入了核時代。那么原子彈爆炸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這段視頻給了你一個怎么樣的視覺感受?
總結:當時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以一首古老的印度史詩的句子形容這次爆炸:漫天奇光異彩,有如圣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之爭輝。大家是否還記得原子彈何時在世人面前第一次顯示了他的威力。二戰(zhàn)中,美國向廣島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導致廣島長崎一片廢墟,十幾萬人死亡。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它?
(設計意圖)以此加深思考層次。通過圖像史料的直觀感知,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地感知與理解,根據(jù)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決策。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刻苦鉆研、奮發(fā)圖強、他們在缺乏資料的狀態(tài)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了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3.播放視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同時出示圖片。
設問:看完視頻,你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如果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當初沒有決定搞兩彈一星,我們今天的生活會是什么樣?我們60多歲的新中國會怎么樣?21世紀,我們于世界的地位又怎么樣?現(xiàn)在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為什么中國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國防尖端領域取得突破?
(設計意圖)在體會到驕傲、自豪、喜悅的情感時,提升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水平,如家國情懷的培育,并能夠嘗試從歷史的角度解釋現(xiàn)實問題。能夠認清多年以后,鄧小平對“兩彈一星”的研制,做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評價: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更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指導學生根據(jù)查閱資料介紹我國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
(設計意圖)讓我們記住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fā)展歷程,讓我們再一次記住英雄航天員。他們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將中國人的足跡,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過渡語)“兩彈一星”的成功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我們實現(xiàn)了載人航天,昔日青春夢想,終于成了光榮,而光榮又孕育著新的青春夢想。我們向往著月亮,同時向往著遙遠的太空。
5. 探月工程啟動——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2007年10月,我國“嫦娥一號”衛(wèi)星成功送入太空,它的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重要一步。
(設計意圖)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一次次超越夢想的背后是幾代科研工作者努力的結果。特別的精神照亮了特別的青春,擷取了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過程中的一些片段,表達對于祖國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默默奉獻的英雄們的敬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意識到擁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板塊:精神之光
1. 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發(fā)揮想象力,進行解讀。最終知道圖片真正的歷史,驚天動地的功績背后,隱藏著無法言表的驚心動魄。
指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介紹人物事跡。教師根據(jù)學生講述的故事進行適時引導與補充,引起情感的碰撞與升華。
在學生講述、交流老一輩科學家動人故事的基礎上,出示經(jīng)典材料:
材料一: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嚰谙?/p>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囆∑?/p>
引導學生解讀材料,并能以史為鑒,明白新中國從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追求科技發(fā)展的制高點,以促進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發(fā)展,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穩(wěn)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初,不知多少海外赤子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從世界的各個角落奔回祖國的懷抱。學生從此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感受到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所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一次次托舉起我們這個民族尊嚴與自豪的是這樣一種精神。
(過渡語)中國的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些精神的,中國的未來更離不開精神。我們就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我們該如何做呢?
第三板塊:希望之光
組織學生思考并交流發(fā)言:我能為祖國做什么?(各抒己見)
教師以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升華本課思想主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希望同學們能以老一輩科學家們?yōu)榘駱?,努力學習,為中國將來的科技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首先對圖像史料進行了多次篩選,在選材時注意與教材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考慮到所選材料不至于將重點內容沖淡而分散學生注意力。
設計這堂課時,考慮到可以通過大量圖片史料,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與理解我國建國后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時讓學生參與到搜圖、讀圖、探圖、釋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來,使得平淡的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讓學生知道,歷史是滄桑的,歷史課堂是精彩的。這節(jié)課內容滲透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和個人品質教育,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上也是著墨不少。一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讓學生看視頻插圖、列舉取得的國防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二是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fā)圖強的優(yōu)秀品質,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光榮傳統(tǒng),并能樹立文化自信以及進一步增強了同學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這節(jié)課的設計希望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解讀圖像史料能力的精神,注重學生史料學習上有效歷史信息獲取、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在運用圖像史料的時候,學生可能只是記住圖像史料代表的歷史事實和結論,而對 “讀圖”“釋圖”“探圖”等解讀圖像史料的步驟有所忽略。學生可能會慢慢形成一種思維惰性,不想去解讀圖像史料深層次的信息,這對學生解讀圖像史料能力的培養(yǎng)危害性很大,今后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解讀圖像史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