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武術技術中,武術的兩個部分“練”與“打”是有著必然的內在的技術聯(lián)系的。研究以武術散打的技擊本質為依據(jù),試論武術“打練結合”訓練模式的必要性,找出武術“打練結合”訓練模式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武術;打練結合;教學模式
中華傳統(tǒng)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格斗技擊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在歷史長河中,并不斷地隨著文明的發(fā)展而演變,傳統(tǒng)武術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得其本身所具有的區(qū)別于其它體育項目的本質屬性---“技擊性”逐步弱化。我國武術散打依舊太過“文弱”,在重創(chuàng)對手的能力上還存在極大不足。而造成該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即為在傳統(tǒng)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中,伴有“打”“練”分離的狀況,也就是練武術套路的不能打,練武術散打的不練套路。由此可見,對“打練結合”的武術散打模式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研究從中國武術的本質特性以及其特有的學習方式分析思考開始,參考結合現(xiàn)代各種現(xiàn)代理論,對武術的“打練結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全面分析研究。
1 “打練結合”內涵解析
“打練結合”是相對于傳統(tǒng)武術套路教學 “練而無打”“練而不打”而言的,因此要突出“打”,即武術的實用性。事物均以自身的本質特征體現(xiàn)其存在于社會的價值,傳統(tǒng)武術的存在亦是如此。打練結合指的是將現(xiàn)代散打技術與武術套路練習、功力練習及組合練習開展結合,以強化散打學習者對抗能力的訓練與實踐過程。其中,“打”凸顯的是學習者的對抗能力,“練”則是強化學習者對抗能力的訓練方法與過程?!按颉焙汀熬殹笔窍嗷ゴ龠M的,前者體現(xiàn)后者,后者以前者為前提。
2 “打練結合”教學模式的特點
2.1 繼承和創(chuàng)新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技擊藝術,在歷史行進中不斷豐富,從傳統(tǒng)武術習練過程中不僅能夠體會到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而且“打練結合”也正是繼承傳統(tǒng)武術練習方法與步驟的真實概括。武術的“練”是對“術”不斷嫻熟和掌握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體悟的過程?!熬殹北旧碇苯芋w現(xiàn)著武術的鞏固和強化,同時也直接體現(xiàn)著武術的技擊實戰(zhàn)性?!按蚓毥Y合”不僅僅是武術之所以具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概括著中國武術的技術內涵和技術理念。練是“打”的基礎,“打”是練的體現(xiàn)。
2.2 加強技能習得印象
武術技能形成的過程由武術動作表象和動作概念的建立,武術動作的模仿,武術動作技能的形成以及武術動作的熟練四個階段構成。武術“打練結合”教學模式能夠通過武術功法、套路和模擬對抗的習練,使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做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這樣做”建立一種清晰的動作表象。傳統(tǒng)武術對打練習可以幫助學生糾正套路動作。武術教學中通過練習對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武術動作的理解,提高練習武術動作的熟練、準確程度,也便于整套武術動作的記憶。將武術攻防動作用于對練中,在對練中不斷熟練攻防技術,漸漸從固定對練套路模式中發(fā)現(xiàn)攻防規(guī)律,潛移默化中形成攻防意識,長期的配合加快攻防動作的自動化進程,招熟漸趨懂勁,懂勁而后達神明,達到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從規(guī)矩中尋找到規(guī)律,從而達到“有法”到“無法”升華。
3 “打練結合”模式在武術散打教學中必要性
傳統(tǒng)武術散打外在的手法、身法等攻防技法與內在精氣神同樣伴有分離的情形,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大原因即人們對武術散打教學訓練缺乏充分明確的認識,在日常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中,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未將傳統(tǒng)武術技法中的精華內容,諸如功、術、法等練習內容,與散打訓練開展有效結合;在傳統(tǒng)拳術教學訓練中,一些較為常用的學習內容,如攻防招法、變化應用等,同樣未得到學習者的有效重視。除此之外,武術散打學習者通常還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訓練方式方法的指導,一些參與競技比賽的運動員未接受過系統(tǒng)完備的訓練,大多數(shù)僅接受短期的緊急訓練,造成該部分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技戰(zhàn)術應用缺乏科學合理性,比賽場面十分混亂,運動傷害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在日常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中,基于“打練結合”的武術散打模式是消除上述問題的重中之重。自教學角度而言,教師向學生傳授以技法運用為主的“打練結合”武術散打模式,調動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是教學的核心目標;自運動角度而言,傳統(tǒng)武術中的套路、功力及技擊組合融入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中,構建起一種全新的教學訓練模式,推進兩者的有效相融,散打學習者開展綜合訓練,可實現(xiàn)兩者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做到不僅可以打還可以練,進一步實現(xiàn)提高散打學習者綜合技能素質的目的。與此同時“打練結合”還有助于發(fā)展學習者武術思維,引導學生主觀能動地去鉆研各項武術技法的豐富內容及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蘊含了多元豐富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等,還具備兼容并蓄的運動特征。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系列文化內涵相較于西方文化價值存在極大的不同,均屬于散打學習者在武術該文化范疇下所需習練、領悟的。
4 “打練結合”模式在武術散打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打練結合”是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武術散打學習者全面綜合素質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現(xiàn)階段“打練結合”的武術散打模式并未得到充分的貫徹執(zhí)行,還存在一系列因素影響著“打練結合”的發(fā)展。全面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在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下,要緊隨社會發(fā)展腳步,在先進發(fā)展理念、成功發(fā)展經驗的支持下逐步強化“打練結合”武術散打模式在武術散打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應用。
4.1 在套路練習中的應用
武術散打套路有著特有的多元攻擊及防御技擊的特征。在武術散打教學中,加大對套路的練習力度,有助于提高學習者防御攻擊的技擊能力,將在技擊實際應用環(huán)節(jié)的招式開展有效結合,構筑起全面系統(tǒng)的散打套路,還可促進將散打套路劃分成實用的技擊技術。換而言之,即可促進達成套路與技擊技術相互間靈活自由的轉換與應用。即便現(xiàn)代武術散打日益注重各方面的視覺表演成效,如美、高、奇、難等,但是切忌過于關注此方面的表演成效,而疏忽了原本的套路編排原則及攻擊防御技擊的固有屬性。除此之外,引導強化學習者散打套路訓練,還有助于增強學習者各方面的體育素質,如靈活度、敏銳度及耐力等,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高雅氣質、陶冶學習者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使學習者形成奮發(fā)圖強的精神,使全面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4.2 在功力練習中的應用
武術散打功力練習指的是在武術散打訓練期間,依托強化對武術功法的訓練,進一步獲取與散打相關的武術功力。其中,武術功力指的是對武術訓練中獲取的內功功力、臂功功力、腰功功力、腳功功力等一系列單一功力的總稱,指的是在訓練實踐中與他人開展格斗技能及套路練習等相關功力的總稱。中國武術散打一方面涵蓋了近打、貼身摔、遠踢等多元豐富且實用性高的作戰(zhàn)技術;另一方面涵蓋了科學應用規(guī)則對對手造成沉重打擊的必殺技。而要想獲得上述兩方面技能,就務必要開展好功力練習。在武術散打教學中,可對學習者制定專門的功力練習方法,如依托以氣運身、以氣發(fā)力、以意領氣等功力練習,促進學習者達成機體內外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依托金鐘罩、鐵布衫、排打功等功力練習,培養(yǎng)學習者抗擊打能力;依托踢樁功、木人功、鐵砂掌等功力練習,增強學習者重創(chuàng)對手的能力,各項功力練習協(xié)同開展,進一步提高武術散打學習者的全面綜合素質。值得一提的是,在強化功力練習過程中,切忌過于關注練習效果,不切實際地對各項功力練習方法進行選擇。而要充分結合學習者實際身體素質,依據(jù)武術散打特征,對武術散打功力練習方法展開科學合理的選擇。除此之外,還應當充分明確武術散打功力練習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并不可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鍥而不舍、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練習,在武術散打訓練中充分結合現(xiàn)代散打的戰(zhàn)術套路、靈敏度、靈活性等特征開展功力練習,進一步達成套路練習、功力練習與現(xiàn)代武術散打相互間的有效相融。
4.3 在組合練習中的應用
武術散打組合練習指的是依托對傳統(tǒng)的拳術開展有意義的多元的拆分組合,將其中有價值的、實用的并與散打技術密切相關的招數(shù)開展組合練習。一些傳統(tǒng)武術學習者將從太極拳、形意拳等拳術中拆分編排的動作組合開展練習,并與散打訓練開展有效結合,收獲十分可觀的訓練成效?!按蚓毥Y合”模式下的組合練習,應當結合拳術實際情況及武術散打實際特征科學地開展拆分編排,切忌盲目地、按部就班地隨意編排,不然在散打實踐上無法對對手各式各樣的招式進行有效應對,無法做到隨機應變,使自身處在十分被動的位置。就現(xiàn)階段傳統(tǒng)武術學習者制定的相關散打拆分編排與實踐應用而言,拳法的千變萬化、合理設計有助于在實戰(zhàn)中增強自身靈活應對能力。武術散打組合練習憑借其可高可低、可進可退、可左可右的特征,對學習者靈活多變能力有十分嚴苛的要求,唯有對各式各樣招式開展全面系統(tǒng)的編排組合,方可增強學習者的技法。
5 結語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使得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武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本來自成體系的中華武術迷失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本就岌岌可危的學校武術更是不知何去何從。傳統(tǒng)武術“打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從根本上轉變以往學校武術教學中只注重套路練習的弊端,引導學生了解、體悟傳統(tǒng)武術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這種教學模式采用單練與對練及拆招相結合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學中只是機械記憶單練套路的傳統(tǒng)。倡導武術發(fā)展應同時具備多項發(fā)展模式,既要有分離的,也要有整合的。因此,促進強化“打練結合”武術散打模式在武術散打教學中的科學合理應用,可以積極促進武術散打教學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俞達.試論有中國特色的“打練結合”的武術散打模式的建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5):69-69.
[2]孟濤,田旭紅.傳統(tǒng)武術“打練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9).
[3]畢力格.對警院武術散打教學中“打練結合”模式的認識[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5):191-192.
[4]李翼姣.淺析“打練結合”教學模式在散打專項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4).
作者簡介
張磊(1988-),男,講師,碩士研究生,鄭州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