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中趣味性比較強的一種體裁,并且緊跟時代需要,與社會息息相關。小說的閱讀與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能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改革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因此,加強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小說;審美情趣;素質教育;教學策略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知不覺的發(fā)生著變化。初中學生風華正茂,正是培養(yǎng)審美觀的最佳時機,也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非常必要的,而語文課程中的小說教學部分最適合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模式,通過對小說的閱讀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最終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一、當今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和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而初中生是新時代知識的學習者和傳承者,他們的審美標準與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同時也呈多元化。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重視學生的審美能力,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教師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生的考試,教師和學生集中精力應對中考。小說教學中更多的是對小說重點情節(jié)的講解,缺少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長此以往學生在小說單元學習中肯定不能達到審美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的目的,學生對小說的細節(jié)理解不夠,自然感受不到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的初衷。
選入教材的有現當代小說,也有諸多歷朝歷代優(yōu)秀小說,由于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很多小說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加之有些小說語言晦澀難懂,而且篇幅較長,各個章節(jié)間又都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導致很多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然而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無法系統(tǒng)講解,學生若不能掌握小說的主旨,也就很難理解小說的內在美,更不能在小說閱讀中提升審美能力。
二、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策略
(一)分析小說人物特點,激發(fā)學生審美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入選教材的小說,特別是古代小說,需要教師展開多方面細致講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實自身的文化底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對小說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小說文本特點加上小說特有的時代背景,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學習《三顧茅廬》這篇節(jié)選于《三國演義》的小說時,教師在授課之前要引導學生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有聲有色地講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可以放映相關的視頻資料,借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為學生理解小說做好鋪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要重視小說人物情感的變化,小說中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描寫,體現出劉備的求賢若渴;在三顧茅廬中張飛和關羽的表現也突出了他們的性格特點,每個人心理活動都是小說非常出彩的部分,這正是學生應該研讀的細節(jié)。另外,教師在執(zhí)教《三顧茅廬》的時候,必須聯(lián)系《三國演義》其他章回,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小說主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審美想象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說的審美能力離不開一定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節(jié)選于《儒林外史》)這篇小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滿想象地去細心體會。范進是一個多年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四十多歲了依舊在參加科舉考試,當他得知自己中了舉人后就瘋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說描寫的基礎上去想象范進中舉之后瘋癲的樣子,從而了解科舉制度對于中國古代文人身心的迫害,讓學生從一定程度上了解《儒林外史》這部小說揭露官場腐敗的力度,加深學生對小說的理解,提高其審美想象力。
(三)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其審美能力
小說是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小說的理解一定離不開生活實際,因此教師在講解小說的時候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受美。新課程改革以來,要求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其中學生學習的內容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書本之上,教師要適當地選擇教學素材,將學習擴展到課堂之外。小說的審美教學也不例外,不能只限于書本上的內容,應該將其引深到生活實際,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說的故事本身就來源于生活,但是因為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意愿和一定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所以又高于生活。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的時候要能讀到生活中的美感,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意愿,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所以在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真實的生活情境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種結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小說審美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感悟生活中的親情和友情,如理解父母的苦心、師長親人的期盼、同學朋友的鼓勵等等,這對學生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這種情景結合的教學方式,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鼓勵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提升審美能力
有些小說中人物的情感通過單純的閱讀很難理解,如果讓學生閱讀小說后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就可以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以讀者身份難以感受的審美體會。創(chuàng)作小說既是對平時所學知識的一種練習鞏固,也能感受到之前不曾體會到的文學美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到實際創(chuàng)作中,學生就能更好地提升審美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故事經過一定的加工寫成小說,進行練筆。幫助學生培養(yǎng)發(fā)現生活素材的能力,哪怕是公交車上一次簡單的讓座都能體現人性的善良,經過藝術加工或許就是一篇不錯的小說。通過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事物的審美、對小說的審美。通過這種方式還能提升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與自身的文化品味及審美標準。學生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小說進行點評,幫助學生糾正審美誤差,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理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來培養(yǎng)初中學生小說學習的審美能力。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適合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對于小說的理解、人物特點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變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初衷,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曉晨.合理應用新課程改革策略,完善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J].文理導航,2017(11).
[2]龔燕紅.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小說的審美教學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2017(10).
作者簡介:黃群(1977—),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第一道德中學中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