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荊軻刺秦王》的文本內(nèi)容多有矛盾齟齬之處,如荊軻是要直接殺死秦王還是活捉秦王,荊軻是文士還是刺客,秦武陽是勇士還是懦夫,究竟是太子丹過于急切還是荊軻行動遲緩,易水送別究竟是為荊軻壯行還是提前送葬等等,這些都讓人疑惑不解。只有認(rèn)真梳理和仔細辨析這些矛盾,學(xué)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藝術(shù)張力和把握荊軻的真實形象。
關(guān)鍵詞:《荊軻刺秦王》;矛盾;辨析
讀《荊軻刺秦王》(人教版,選自《戰(zhàn)國策》),我們感到有諸多的疑惑和不解,里面糾結(jié)著太多的矛盾。譬如,荊軻名氣那么大,可為什么卻刺殺失敗,或者說一個刺殺失敗的人怎么反而成了最為著名的刺客。這也引起學(xué)生在課堂的熱烈討論。只有把《荊軻刺秦王》的矛盾之處都梳理和辨析清楚,我們才會豁然開朗,對文本才有更加清晰地認(rèn)識。
矛盾一:生劫還是殺死
為了報作人質(zhì)時的見陵之恥,也為了救燕國于危亡,太子丹孤注一擲,決定冒險刺殺秦王。其實,太子丹對于行刺的困難是沒有充分估計的,他想當(dāng)然地制定了兩個層次的目標(biāo):“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弊詈檬悄軌蚧钭角赝酰玫角赝醴颠€諸侯土地的契約,成就偉業(yè)。但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退而求其次才是殺掉秦王,使得秦國內(nèi)亂。太子丹想要效仿曹沫,可是他不知道此一時彼一時,活捉秦王得到契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柳宗元說:“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保ā对伹G軻》)后來從徐夫人那里得到一把鋒利的匕首,并且淬以毒藥,可以見血封喉,又好像是要殺掉似的。但這樣宏大而又模糊的目標(biāo)給荊軻刺秦王帶來了致命傷。
這使得后來荊軻在執(zhí)行任務(wù)的時候就顯得非常遲疑,進而直接導(dǎo)致刺殺失敗。我們看到在秦廷之上,荊軻就非常矛盾猶疑,“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好像是要活捉秦王,右手用匕首刺向秦王,又好像是要殺掉秦王,但更像是做樣子威脅秦王,好讓秦王直接跪地求饒。而且這把匕首是淬了毒的,要活捉的話就要有所顧忌,還不能輕易碰到秦王,這也加大了行刺的難度。正是這種千鈞一發(fā)之間的遲疑,目標(biāo)不明,拖泥帶水,讓秦王逃脫,最終導(dǎo)致行刺失敗。如果就是刺死秦王,目標(biāo)明確,如果沒有那么多的顧慮,直接刺向秦王即可,或許可以成功。所以,荊軻臨死之前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边@大概不完全是荊軻失敗的托詞。
矛盾二:送葬還是壯行
易水送別,為了激勵荊軻完成刺秦的壯舉,太子丹他們理應(yīng)給荊軻壯壯膽、加加油??墒菍嶋H上他們做了些什么呢?簡直就像是為荊軻送葬。他們一個個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好像是一支送葬的隊伍。好朋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唱,都是變徵之聲,那么的悲涼凄慘,再加上眾人都默默垂淚,一個個泣不成聲。最后荊軻大概也是深受感染,大聲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整個場面彌漫著一種凄涼悲愴的氛圍。之所以如此,大概首先是太子丹不大信任和看好荊軻,然后是眾人包括荊軻自己也都認(rèn)為這次行刺是有去無回,肯定是必死無疑,不可能得到秦國契約活著回來。還沒有去秦國,他們在心理上就已經(jīng)是垂頭喪氣,更不要說去鼓勵荊軻,以壯行色了。
荊軻畢竟是荊軻,還是有些英雄氣概的,為了國家安危和踐行然諾,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高歌慷慨羽聲,激起了大家同仇敵愾的情緒,一個個瞪大眼睛,頭發(fā)直豎,憤怒到了極點。大伙原本是為荊軻來壯行的,結(jié)果反過來,倒成了荊軻去激勵安撫大家了。荊軻上車,絕塵而去,始終頭也不回,顯示出一種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的決絕。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一種場面也是晦氣,加上太子丹對自己的懷疑,還多留一刻干什么!為了踐行忠義與然諾,只能留下一個孤寂而凄愴的背影。
矛盾三:文士還是刺客
據(jù)《史記》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好像能文能武,智勇雙全。但從記載來看,荊軻更多地像一個文士謀臣。他的理想大概是做蘇秦那樣的縱橫家,他曾經(jīng)以術(shù)學(xué)來游說衛(wèi)元君,只是沒有成功罷了。他并不喜歡和人比試武功,只是和人論劍下棋而已。他向太子獻計,認(rèn)為準(zhǔn)備好信物才可接近秦王。他主動向樊於期求取信物,更顯示出一個縱橫家、謀略家的深謀遠慮、心機綿密的個性。他先動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對秦的切齒之恨;再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后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既戳中樊於期的傷心處,又抓住他的希望點,三言兩語就使得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最后甘心情愿自刎獻上頭顱。
可是到了秦國,要完成刺秦王的特殊使命,大概就更需要刺客的手段了,可是作為刺客的荊軻實在有些蹩腳。廷刺秦王,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刺向秦王,竟然讓秦王躲開了,并且掙斷了衣袖,白白錯失了最佳時機。再去追趕秦王,秦王繞著柱子奔逃,荊軻竟然沒有追上。這個過程中,竟然躲閃不及,反而讓侍醫(yī)夏無且用藥囊給砸中了。而這也給了秦王喘息之機,讓他得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眼看活捉秦王已是不可能了,刺殺秦王就要失敗,荊軻舉起匕首作最后一擊,擲向秦王??墒?,竟然沒有投中,反而砸到柱子上去,這脫靶也太離譜了點。事已至此,還有什么可說的,只能說作為刺客實在是武藝不精。難怪荊軻的故人魯句踐都要感嘆:“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刺客列傳》)連詩人陶淵明也看出來了:“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保ā对伹G軻》)
矛盾四:勇士還是懦夫
荊軻刺秦王還配備了一個副手秦武陽。秦武陽是燕國的勇士,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狠角色。據(jù)說,秦武陽十二歲就殺人,而且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在秦武陽的地盤他就是王,目空一切,要是惹毛了他,大概就是一個“殺”字。這樣一個角色是夠狠夠毒的,但未見得他有多么了不起的殺人手段。這也為下文埋下伏筆。
來到秦國,走進咸陽宮,見到宮殿的宏偉,見到大秦的威嚴(yán),剛剛走到殿前的臺階下面,秦武陽就嚇得臉色發(fā)白,體如篩糠,驚恐不已。這哪里還像一個勇士,完全是一副懦夫模樣。變化如此之大,讓人驚詫。其實,這并不奇怪。秦武陽,據(jù)說是燕國將領(lǐng)秦開之孫,是一個典型的官三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平日飛揚跋扈而到秦國就懦弱不堪了。他不過依仗自己官家的勢力,專門欺負(fù)那些弱小而已。這樣一個人,一般人是惹不起的,避之而唯恐不及,可是到秦國,見了秦王就不一樣了,還會有人慣著他嗎?不但沒有,只怕這次小命不保,要拋尸異鄉(xiāng)了。想到這些,秦武陽自然是“色變振恐”。這樣一個色厲內(nèi)荏的秦武陽只能給荊軻添亂,讓秦王有了防備之心。
矛盾五:急切還是遲緩
荊軻刺秦王之前,秦國先后滅了韓國和趙國,尤其是王翦大軍破趙之后,和燕國只是一水之隔。這時的太子丹是倍感壓力而惶急的,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這種恐懼與急迫讓太子丹把所有的寶都押在荊軻刺秦王上,他先后兩次親自上門催促荊軻行動。第一次拜見荊軻說:“秦軍馬上就會渡過易水,那么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言下之意是說燕國就要完蛋了,還不趕快行動,否則養(yǎng)你何用?第二次是在求取信物、準(zhǔn)備匕首、配備副手,一切準(zhǔn)備就緒之后,太子丹見荊軻還是遲遲沒有行動,真的是急了,所以再次上門說:“燕國的日子已經(jīng)不多了,您難道不想干了嗎?那么請允許我先派秦武陽去吧!”形勢越來越急迫,太子丹想報仇也不是一兩天了,現(xiàn)在萬事俱備就差荊軻出發(fā)了。要是再不出發(fā),只怕樊於期的尸首都要腐朽了,真的要白白地自殺了。你說,太子丹怎么能不急呢?
荊軻未嘗不急,只是他深知自己刺殺秦王沒有十足的把握。當(dāng)初太子丹請求荊軻擔(dān)當(dāng)刺殺重任的時候,荊軻就思量再三說:“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最后是在太子丹一再請求下,再加上田光自殺的激勵,才最終答應(yīng)他的請求。而今雖然行刺的準(zhǔn)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但自己還是覺得欠點火候,需要一個同伴和自己一同前往才好??墒撬x得較遠,遲遲沒等到,現(xiàn)在太子丹認(rèn)為自己行動遲緩故意拖延,簡直是打自己的臉。荊軻不是不隱忍,當(dāng)初別人對他吹胡子瞪眼,他都可以不理會,但士可殺不可辱,讓主人懷疑自己的人格,那么還有什么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于是荊軻就一下子沖動了。荊軻大為光火,呵斥太子說:“既然太子認(rèn)為我行動遲緩,那么請允許我馬上動身出發(fā)!”沖動是魔鬼,讓荊軻忘了行動的最終目的,忘了燕國的國家安危。不能不說,這次沖動是后面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一場矛盾重重的刺殺注定是失敗的,因為里面有著太多的糾纏與牽絆。但這種種矛盾,也顯示出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能夠刻畫出人物諸多的側(cè)面,從而成為原形人物,那樣地光彩照人。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悲劇,但荊軻仍不失為一個英雄,就像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所說的“暴秦奪魄,懦夫增氣”,荊軻足以成為一個不畏強權(quán)、不避艱險、反抗強暴的典型,不斷地激勵著后人。
作者簡介:章桂周(1978—),男,安徽省舒城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xué)語文教育及語言文學(xu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