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茵,游宇光,吳佳健,張 微,段香鳳
(贛南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目前應用高頻彩超診斷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化情況具有高效、無痛、簡便等優(yōu)勢,對該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高頻彩超評估的方式進行研究,現(xiàn)報導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9月接收的5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將同期50例非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3例,女17例,患者年齡40~80歲,平均(65.47±5.74)歲;觀察組中有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齡42~78歲,平均(66.04±4.97)歲,兩組患者基礎信息無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研究。
對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LOGIQP6PRO)診斷,儀器探頭頻率為7.0~10.0 MHz,多普勒角度<60°,檢查時患者呈仰臥位,頭部偏向檢查部位對側,將脖頸部位充分暴露,將儀器探頭置于患者頸部,探查患者頸總動脈近端、中端、遠端處情況,儀器在分叉處檢查患者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儀器聲束與患者血流夾角角度<60°,內徑測量指標為頸動脈分叉前2 cm,距離分叉膨大部遠端1 cm,對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進行內徑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值<1 cm為正常;如厚度≥1.5 cm為斑塊。醫(yī)護人員根據(jù)組織病理學和患者斑塊回聲強度將斑塊分為軟斑、混合斑塊、硬斑。軟斑、混合斑可判定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硬斑可判定為穩(wěn)定性斑塊;醫(yī)護人員觀察患者血流信號在管腔內充盈情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診斷患者各段動脈的舒張末流速和峰值流速,評估患者管腔狹窄程度,患者管腔狹窄程度≥50%同時<69%,且無明顯血流動力改變?yōu)檩p度狹窄;患者管腔狹窄程度>69%同時<90%,存在明顯動力學改變?yōu)橹卸泉M窄;患者管腔內無血流信號通過為完全性閉塞,此為重度狹窄。
如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0 cm且<1.5 cm為增厚,且內膜表面粗糙不平,回聲不均為動脈硬化征象;如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5 mm為斑塊形成;患者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中任意一條管腔出現(xiàn)狹窄情況均可被視為管腔狹窄,無論是斑塊形成、管壁硬化還是管腔狹窄中的一項以及一項以上均被視為異常。
數(shù)據(jù)經(jīng)軟件SPSS 20.0分析處理后,以(±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來表示,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斑塊檢出率為(78.0%),對照組患者斑塊檢出率為(10.0%),觀察組患者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斑塊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50例,軟斑16例,硬斑10例,混合斑13例,斑塊檢出率39例78.0%。
對照組50例,軟斑4例,硬斑0例,混合斑1例,斑塊檢出率5例78.0%。
觀察組≥1.0 cm厚度<1.5 cm患者16例,厚度≥1.5 cm的患者34例,對照組中有厚度<1.0 cm的患者32例,厚度≥1.0 cm的患者18例;觀察組中有管腔輕度狹窄患者4例,中度狹窄患者2例,完全閉塞患者1例;對照組中有管腔輕度狹窄患者2例,未曾出現(xiàn)明顯狹窄及閉塞性患者。兩組患者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及血管狹窄程度對比[n(%)]
據(jù)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檢出率(7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檢出率(10%);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及血管狹窄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結果表明頸動脈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發(fā)病密切相關。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較好地顯示頸動脈硬化斑塊的特點,如斑塊形態(tài)、大小和內部結構,根據(jù)斑塊超聲檢查回聲對斑塊穩(wěn)定性情況進行預測。結果顯示50例腦梗死患者中,軟斑16例,混合斑13例,硬斑10例,以不穩(wěn)定性斑塊為主。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發(fā)生有關,其中混合斑與軟斑是誘發(fā)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對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腦梗死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