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標準
摘 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合理順序進行知識的呈現(xiàn),調動學生積極性,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難以掌握極易混淆的地理概念、現(xiàn)象,教師運用比較分析法,加以分析和講解,能幫助學生克服易混點、易錯點,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地理概念、現(xiàn)象,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關鍵詞:比較分析法;地理教學
《地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地理教學方式,要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合理順序進行知識的呈現(xiàn),調動學生積極性,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建構,能利用比較法獲取地理信息,能溫故而知新,利用比較分析法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理概況,引導學生分析地理,提高學生的地理智能;比較分析法能讓學生更好地獲取地理信息,掌握地理概念和現(xiàn)象。
比較分析法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顧名思義就是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法進行教或者學,用類比分析法提出內容之間的相同點,用對比分析法提出內容之間的相異之處。它既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作為重要認識方法的比較分析法法在各科教學中廣泛地運用著,下面談談比較分析法應用在中學的地理教學中。
(一)類比法
1.同類事物的比較
在同類事物的比較中,得出對比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看到本質。
現(xiàn)以地球公轉及季節(jié)變化的教學為例,(表中對比材料僅限于中學教材的內容)。
以北半球為例,地球的公轉相關現(xiàn)象如下表:
通過以上各項的比較,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的時間,地球公轉中,太陽直射點不同。
(2)不同的時間,地球上晝夜長短不同。
(3)不同的時間,地球上節(jié)氣和季節(jié)也不同。
(4)太陽直射點、晝夜長短、節(jié)氣、季節(jié)的不同,都是由地球的公轉產生的。
通過比較,更易看出事物的異同點及其本質,更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教師講河流概況時,出示表格“中國主要河流”。閱讀表格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師生一起復習長江為什么稱為我國第一大河,明確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總結長江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黃河長度和流域面積居我國第二位,但流量較小。學生在河流這一節(jié)中學會分析圖表,利用比較法獲取地理信息。
2.不同類事物的比較
不同類事物的比較效果比同類事物的比較效果更好。比如,教材中講同一緯度地帶海陸氣溫不同時說: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海陸氣溫不同的重要原因[1]。教材緊緊抓住特性,即熱容量不同且差別很大,讓學生記憶深刻。
(二)順序比較法
順序比較法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相比較的方法。比如,在講授中東地區(qū)時,將它與東南亞地區(qū)的內容進行比較,比較兩者的范圍、氣候、文化、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與河流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中東地區(qū)的有關知識,知道學習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主要從范圍、地理位置、氣候、河流、地形、文化等方面來學習。
(三)對照比較法
對照比較法是肯定共性,突出個性。
四大高原的共性是同屬高原,它們也有各自的個性。
青藏高原:(1)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2)牧草如茵,山巔白雪皚皚,冰川廣布[1]。
內蒙古高原:(1)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2)地面平坦,一望無垠。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茂,以盛產三河馬三河牛聞名[1]。
黃土高原:(1)海拔1,000—2,000米。(2)身披深厚黃土,地形豐富多姿。黃土質地疏松,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地方溝壑縱橫[1]。
云貴高原:(1)海拔1,000—2,000米。(2)地面起伏較大,崎嶇不平,是個多山的高原,多山間盆地,農田多為重重疊疊的梯田,喀斯特地形廣布[1]。
以上列出在同類中不同的性質,對比結果一目了然。
(四)同心比較法
同心比較法是中心對象和周圍若干對象進行比較,可以突出中心對象。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例如,在論述我國是世界上一個貧水國家時,可用這種比較法: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水資源總量在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國人口多,按人均水資源計算,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兩個排名的比較,突出“少”字,倡議大家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課堂的互動教學設計是很重要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使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愉快。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快速地進入到精確化的教學過程中。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注重課堂中的師生交流,但是這樣的教學互動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教學互動知識過于表面,不夠深入,很多教師將課堂互動籠統(tǒng)地規(guī)劃到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這樣的課堂互動是很難收到理想效果的。在地理教學中,對于學生難以掌握極易混淆的地理概念、現(xiàn)象,教師運用比較分析法,加以分析和講解,能幫助學生克服易混點、易錯點。實踐證明,比較分析法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很大,效果良好、是功能齊全、實用性極強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4版。
(作者單位:南安市昌財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