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語中人體名詞“?”對應的漢語人體名詞是“耳”。基本語義是頭部兩側具有聽力功能的感覺器官。耳朵在外形上有類似半圓形的獨特模樣和構造,位于頭部兩側,有收集聽取信息的功能,這些外形、位置及功能特征使其生成了很多的擴張語義。本論文將研究韓漢身體名詞“?”和“耳”的詞義轉移的認知特征,目前該類研究較少,旨在拋磚引玉,從隱喻和轉喻角度探究二者在詞義轉移認知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韓漢;身體名詞;認知;詞義轉移
我們將對韓漢身體名詞“?”和“耳”的詞義轉移是如何具體實現(xiàn)的,以及對其詞義轉移的認知特征進行深入研究。首先我們來觀察分析一下韓漢身體名詞“?”和“耳”的語義項。
“?”的語義項:
(1).??????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5).????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耳”的語義項:
(1).耳朵,聽覺和平衡的器官。例:耳塞、耳聞
(2).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例:耳門、耳房
(3).形狀像耳朵的東西。例:木耳、銀耳、巻耳、虎耳草
基于隱喻和轉喻實現(xiàn)的基本原則,身體名詞“?”的擴張語義(2)-(7)和“耳”的擴張語義(2)(3)都是隱喻語義。身體名詞“?”和“耳”的轉喻擴張語義在詞典中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出來,但在實際使用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義。下面我們將對韓漢身體名詞“?”和“耳”的擴張語義是由于哪些取象特征實現(xiàn)其隱喻以及轉喻語義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一、“?”和“耳”的詞義轉移隱喻分析
觀察上面的韓漢身體名詞“?”和“耳”的語義項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語義擴張主要是受到其外形特征和位置特征的影響生成的。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由于外形特征取象而生成的隱喻現(xiàn)象。身體器官耳朵的外形特征是輪廓鮮明的半圓形,中間有小孔。根據(jù)相似性原則,韓漢身體名詞“?”和“耳”可以隱喻相似的物體,其實現(xiàn)方式主要是取象外形特征。如“???? ??? ?? ?? ???.”中的“?”可以表示針的頂部穿線的小孔,這是因為穿線的針眼和身體器官耳朵的孔有相似的形貌特征。
韓語身體名詞“?”通過取象其獨特的外形特征可以隱喻其他事物有孔這一部分性特征。例如,在韓語“???? ?? ??.”中的“?”可以指口袋兩側結束的部分。因為口袋兩側部分的外形特征是小孔的形象,這樣的隱喻是可以實現(xiàn)的,但是漢語身體名詞“耳”的語義中沒有這類隱喻詞義。
漢語身體名詞“耳”的詞義轉移也可以取象其外形特征,但和韓語不同的是其取象特征主要使用的是其半圓形的外形特征。比如,“木耳、銀耳、巻耳、虎耳草”中的“耳”都是取其半圓形外形的語義來生動地描寫多種植物的外形,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像物體小孔的部分(形貌意象)耳→耳狀物(形貌意象)
作為身體器官的耳朵在頭部兩側的位置,與之位置相似的事物不少,所以,取象與其相似的位置特征生成的隱喻也有很多。但是,韓漢身體名詞“?”和“耳”取象位置特征進行隱喻時不是選擇其位于兩側的特征,而是選擇位于一側的特征進行取象的傾向較多。如,韓語“??? ? ?? ???.”中的“?”是指有角的鏡子中的一個角的意思。韓語身體名詞“?”可以指稱像棋盤一樣的寬底又有四個邊角的物體的一個邊角。漢語“耳門、耳房”中的“耳”也是隱喻了位于一側的意思,其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 → 位于旁邊的事物(位置意象)耳 → 分列兩旁之物(位置意象)
韓語身體名詞“?”的擴張語義生成中與漢語身體名詞“耳”不同,有同時取象位置和外形特征來實現(xiàn)隱喻的傾向。例如,韓語“?”可以隱喻錢十進制后的小額數(shù)字也可以隱喻找回的零錢?!?? ?? ???? ???”中的“?”就是這樣的小額數(shù)字的意思。那么下面將對“?”的隱喻詞義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進一步分析。
耳朵由于位于頭部兩側的位置,這一位置與除了頭部以外的形象很相似。這樣的形象可以象征事物剩余的部分。因為耳朵是頭部以及整個身體以外的很小的形象,所以可以比喻事物剩余的不多的部分或者數(shù)量。人們用耳朵這樣的位置和外形特征來隱喻錢的額數(shù)和數(shù)量。這樣的隱喻是取象位置和外形特征的結果。因此,韓語“?? ?? ???? ???”中的“?”比喻十萬元這一大額數(shù)字之外剩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數(shù)額。漢語身體名詞“耳”沒有這樣的隱喻,比較后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 → 錢的額數(shù)(位置及形貌意象)
韓語身體名詞“?”還可以實現(xiàn)同時取象位置特征和形貌特征的另一種隱喻,由于韓國人不但很重視耳朵有孔的特征還十分重視耳朵位于頭部兩側的特征,于是可以實現(xiàn)位置和形貌特征相似的兩個事物之間的投映,例如“????? ?? ?? ?? ??”中的“?”象征的是長袍大褂兩側腋下的插手的口袋的開孔,因為這與耳朵的位置特征和形貌特征都相似,其詞義轉移路徑如下:
? → 長袍大褂兩側腋下的插手的口袋的開孔(位置和形貌意象)
二、“?”和“耳”的詞義轉移轉喻分析
觀察上面韓中身體名詞“?”和“耳”的語義項可以看出其隱喻性詞義較多,轉喻性詞義較少。但是,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距離,這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比喻耳朵的形象特征。耳朵作為身體的聽覺器官,主要功能是收集和聽取信息。漢語身體名詞“耳”經(jīng)常比喻“從他處收集信息后悄悄傳達的人”,例如,“耳目”就是指暗中打聽情況來通風報信的人。并且漢語中還有“順風耳”這樣的詞匯,這個詞匯在古代指能聽到很遠地方傳來的聲音的人,在現(xiàn)代主要指在聽取信息收集情報方面有特長的人。耳朵作為人體的一部分,可以代替人體整體這一特征也與“事物和部分ICM”認知模型中的部分指示整體的情況相一致。這個轉喻主要是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韓語身體名詞“?”沒有這類轉喻,漢語身體名詞“耳”的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耳→人(事物和部分ICM)
耳朵作為聽覺器官通過聽聲音的方式具有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取象這樣的功能性特征韓漢身體名詞“?”和“耳”可以指稱“聽力”。這樣的轉喻符合近接性原則。例如,“?? ??/?? ?? ???”中的“?”不表示作為身體聽覺器官的基本語義而是指聽的能力。漢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耳聾、耳背”都是指聽力不好,其中的“耳”都指聽力的意思。“耳聰目明”指人的聽力好視力好,這樣的詞匯中的“耳”也是指聽力的意思。這樣的轉喻都是取象耳朵的功能特征,形成了一個“感知ICM”認知模型,其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耳 → 聽力(感知ICM)
人們常常對某個事物很關心時會湊近耳朵去聽,沒有興趣時一般不會側耳傾聽。這就構成了一個“感知ICM”認知模型,這樣的轉喻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韓漢身體名詞“?”和“耳”可以指稱注意力。這樣的認知ICM中的感知器官指稱感知能力。
韓語和漢語“?? ??? ??/側耳傾聽”中都通過湊近耳朵去聽的形象來表示人集中注意力認知聽和感知。漢語“耳”表示集中注意力來感知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洗耳恭聽”是湊近耳朵恭敬地去聽的意思,也是來表達集中注意力。“俯首帖耳”是“低頭并且側耳”的意思,主要是來表示湊近耳朵低頭靠近說話者,表示注意力集中。這些表達中的“耳”都是轉喻了“注意力”,取象了耳朵的功能特征,其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耳 → 注意力(感知ICM)
人類的心理變化都可以通過人體器官的生理反應進行表達,包括面部在內(nèi)的所有五官都會表現(xiàn)出生理反應。耳朵雖然沒有動態(tài)的物理性屬性,但是具有可變性生理屬性。例如,根據(jù)人的感情狀態(tài)耳朵的顏色和溫度等都會發(fā)生變化。這樣的顏色和溫度等特征可以構成一個范疇,形成一個“范疇和屬性ICM”認知模型。由于感情變化身體器官耳朵的狀態(tài)也產(chǎn)生變化,耳朵的變化指稱感情的變化形成了一個“因果ICM”。
“??? ?? ????.”和“面紅耳赤”中的身體名詞“?”和“耳”都是指人興奮或者害羞時面色變紅,耳朵變紅的形貌特征。這是由于人興奮或者害羞時皮膚的血液數(shù)量一般會增多的生理現(xiàn)象。耳朵的這一生理反映可以指稱人的感情狀態(tài)。這樣的轉喻取象了耳朵的形貌特征,其詞義轉移路徑如下圖所示:
?/耳 → 感情(范疇和屬性ICM,因果ICM)
三、“?”和“耳”詞義轉移的認知特征
對韓漢身體名詞“?”和“耳”詞義轉移的認知特征經(jīng)過以上分析后,我們做出如下總結分析:
1.韓漢身體名詞“?”和“耳”根據(jù)相似性原則都可以隱喻“旁邊的一部分”,根據(jù)近接性原則都可以轉喻“聽力、注意力、感情”等。
2.韓語身體名詞“?”比起漢語身體名詞“耳”隱喻的用法更多。既有取象形貌特征的轉喻,又有取象位置特征的隱喻,還有同時取象位置和形貌特征的隱喻。隱喻的形式多樣,數(shù)量豐富。漢語身體名詞“耳”只有單獨取象形貌特征的轉喻和單獨取象位置特征的隱喻,這說明韓國人在對耳朵的外形特征及位置特征認知時更加關心。
3.從隱喻方式上看,韓國人對耳朵的內(nèi)側有孔的形象和內(nèi)部特征以及前部特征比較關心,而中國人對耳朵的整體形象以及半圓形外形特征更加關注。轉喻方式上兩者也有區(qū)別,韓語身體名詞“?”不指稱人,而漢語身體名詞“耳”可以轉喻人。
參考文獻:
[1]龔群虎,《人體器官名詞普遍性的意義變化及相關問題》,語文研究,1994 (4):42-48。
[2]成瀅,《漫談與五官有關的成語習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外國語言文學專輯),2000 (28):281-283。
[3]李蕓,《從認知角度看英漢五官詞語的轉喻》,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第30卷第4期。
[4]趙學德,王晴,《人體詞“舌”和“tongue”詞義轉移的認知構架》,長沙大學學報,2011年11月。
[5]趙學德,《人體詞“牙/齒”和“tooth”詞義轉移的認知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6月。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2018N103《韓漢頭部人體名詞詞義轉移的跨語認知研究》階段性成果,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才引進課題重點課題10600300300508《韓漢頭部人體名詞詞義轉移的跨域認知研究》”的結題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盧薇薇(1986.5-)女,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韓語專業(yè)教師,博士研究生,畢業(yè)于延邊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為韓漢語言文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