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 蔣彭成
【摘要】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我國爆發(fā)流行后,全國各地人民群眾均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同樣我校大學生也是如此,在疫情的影響下,全國人民呆在家中無法外出,本應該正常社交、如期開學的大學生不得不長時間呆在家中、上網課,原本正常的大學生階段的社交活動被迫中斷,家庭中的矛盾以及青年大學生的心智不成熟,性格不踏實存在逃避問題的共性,這些平時沒有出現(xiàn)的危機突然出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極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問題,因此在關注疫情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1],特別是湖北地區(qū)的大學生受到的打擊更大,這一場疫情防控戰(zhàn)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生了更大的變化,針對此次疫情形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探討此疫情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干預,便于大學生更好的生活、學習。
【關鍵詞】新冠肺炎? ?心理健康? ?干預措施
一、疫情狀態(tài)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長期在家游戲、抖音、快手、王者榮耀等占據了一天中大量的時間
疫情期間,封國政策一出,對于中國全國人民來說都是一段難得的休息時間,但也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游戲、抖音、快手、王者榮耀等一些游戲短視頻等行業(yè)呈爆炸性的增長,長期的呆在家里不能走親訪友,沒有地方可以打發(fā)這些空閑時間,所以大學生基本上都把時間花費在游戲以及短視頻中不能自拔。據統(tǒng)計表明,春節(jié)疫情期間安卓以及IOS免費榜前十的棋牌類游戲下載量較平時有3倍以上的增長,王者榮耀、快手、抖音等游戲和短視頻的時間時長增長增加了30%以上。
抖音、快手、王者榮耀以及其他的小游戲雖然給疫情期間的大學生帶來為數不多娛樂休閑時光,但是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由于太多的空閑時間,加上大多數同學自制力太差,就會導致學生沉迷于游戲以及短視頻當中,產生心理上的波動,導致抑郁癥、恐懼等心理問題。
(二)家庭矛盾引發(fā)的心理問題
按照以往的慣例,春節(jié)寒假期間父母也難得有休息的時間,大學生也是如此,因此在春節(jié)寒假期間,父母會帶著孩子探望長輩,走親訪友然后父母的假期一過便回到工作崗位,父母之間的相處也就相安無事,然后疫情將以往的生活模式徹底打破,單位不上班,父母則有更多的時間在家里,平時看似小的問題在此時會被無限放大,極易導致父母關系不和甚至吵架等問題出來,更有甚者在疫情隔離期間導致離婚的現(xiàn)象出來,這時候孩子夾在父母中間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害怕恐懼等等,這樣極有可能會出現(xiàn)自我封閉,不愿意跟別人交流等心理問題。
(三)缺乏正常的面對面的社交,缺乏對未來的規(guī)劃
以往的模式是在寒假期間,走親訪友,兄弟姐妹們面對面的談天說地,聊一些對方遇到的趣事趣人,如此一來,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得到滿足,內心充實,然后在疫情期間兄弟姐妹之間、同學之間只能是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溝通,缺乏面對面溝通時的那種情感交流,不能及時有效的抒發(fā)情感,導致心情不暢心中郁悶,長時間如此便慢慢的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另外由于長時間的呆在家里,沉迷網絡,缺乏對未來的規(guī)劃,造成心理焦慮焦躁情緒滋生,然后在家里沒有老師可以進行專業(yè)的指導,更加導致學生的情緒不穩(wěn)定,出現(xiàn)心理問題,急需老師們有針對性的減壓和疏導。
二、疫情防控下干預措施
(一)二級聯(lián)動機制
管理機制是成功應對疫情挑戰(zhàn)的前提和基礎。
(1)輔導員兼心理輔導老師負責工作落實、聯(lián)系學生和解疑釋惑,掌握每個學生的性別、電話、居住地、身體狀況、遷移動態(tài)和特殊學生名單等基本情況,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和統(tǒng)計,24小時待命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
(2)班級心理委員負責學生心理預警,摸排心理健康狀況,反饋學生負面情緒,初步排解學生心理壓力,做好師生間的橋梁。
(二)建立心理疏導平臺
“鍵對鍵”就是建立心理防“疫”微信群。一方面督促學生每天如實準確地在APP上報平安,實時傳遞和解讀各類政策、通知,推薦具有公信力的網絡平臺,提醒學生不要輕信傳播非官媒信息,不恐慌,樹立戰(zhàn)“疫”必勝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制作防疫抗“疫”作品,擇優(yōu)發(fā)布在學校、學院微信公眾號上和班級微信群中,發(fā)揮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國家政策、防疫知識的理解和防疫措施的落實,還能更好地釋放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情緒。
(三)個體學生干預
(1)保持通訊聯(lián)系。督促學生每天在APP上報平安,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定時或不定時地聯(lián)系學生,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和居住環(huán)境情況,掌握學生生活動向和思想動態(tài),最大程度地消除學生的孤獨感。
(2)給予情感撫慰。引導學生接納負面情緒,了解學生需求和困惑,傳達疫情進展、國家政策和學校通知,提醒學生做好個人防護、服從當地政府管理,為學生提供積極正面信息,幫助他們堅定信念、科學防控;發(fā)揮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在朋輩交流中了解個體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想法,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
(四)心理自助
實施心理自助計劃,通過心理自查、心理自助原則和心理自助方法等解疑釋惑,引導大學生在認識自我中選擇符合客觀條件且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心理自助,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大學生的心理自助,使他們的自助行為從無序到有序。
(五)心理互助
心理學認為,當人的正向、積極力量得到增長時,其人性的消極方面會得到抑制或消除。
開展“互助成長”的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引導大學生主動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激發(fā)他們擔當責任和使命的熱情,使他們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從糾結疫情到奉獻自我,進而消除負面情緒、積累正能量。
通過“二級聯(lián)動機制”、“心理疏導平臺”、個體干預、心里自助、心理互助的程序實行保障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消除因為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好的干預措施,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娟.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探討[J].財富時代,2020(05):63-64.
[2]汪娟,何奎蓮.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情緒反應和領悟社會支持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20,20(04):21-26.
[3]嚴磊,王娟.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對措施探究[J].科技風,2020(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