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徐京育
【摘要】近年來,心力衰竭發(fā)病率以及患者數(shù)量始終處于上升狀態(tài),如何更好地解決心力衰竭治療過程中患者癥狀頑固、見效緩慢等問題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文從心力衰竭的中醫(yī)病因病機的角度論述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苓桂術甘湯在心衰治療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苓桂術甘湯;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4..01
心力衰竭是以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限和體液儲留為主要體現(xiàn)的心功能不全疾病,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戰(zhàn)場。研究表明[1],中國心血管病患者總數(shù)不斷上升,推算34~75歲人群中有心力衰竭患者450萬。根據(jù)目前情況,我們要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成果,發(fā)揮中醫(yī)的優(yōu)勢與特色,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品質?,F(xiàn)基于病因病機論述補陽還五湯加減苓桂術甘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過程中的應用。
1 中醫(yī)對于心力衰竭的認識
現(xiàn)代中醫(yī)一般認為本病與中醫(yī)“喘證”、“水腫”密切相關?!鹅`樞·天年》中記載:“心氣始衰,苦悲憂,血氣懈惰,故好臥”,論述了心力衰竭的根本病因為心氣虛。心氣虛弱,則無以鼓動血脈,導致血行遲緩,血積日久則成瘀證。《金匱要略》云:“血不利則為水”,血瘀日久,津液輸布不利,則聚生痰濕。瘀血、痰飲互結,阻遏心氣,反過來也會使心氣虛進一步加重。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心陽可隨心氣虛損日久或久病體虛而被損耗,心陽虛損可見心悸冷汗、四肢厥冷等癥狀。陽氣主溫煦,陽虛則水液停聚,同樣也會進一步加重水飲;而瘀血、痰飲同樣也會反過來加重陽虛。本病以氣、陽虛損為本,以瘀血、水飲為標,本虛標實,標本互為因果,錯綜復雜,故而難治?!靶牟t五臟皆搖”,鄧鐵濤[2]認為本病主要損傷心臟功能,與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反過來,心衰又會引起其他臟腑的功能衰竭。陳可冀[3]認為氣虛以及血瘀是心衰中醫(yī)病因病機中最為常見的。在心衰治療過程中,要根據(jù)代償期與失代償期的不同特點,辯證運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等治法,可獲得較好療效。
2 補陽還五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心力衰竭的探究
心氣虛是心力衰竭病變全程的基本病機,瘀血、水飲、痰濁為本病病理產物。徐京育教授指出治療本病以補心氣為本,兼以活血,以補陽還五湯為基本方。補陽還五湯是補氣活血的代表方劑,方中黃芪30 g,用以補氣,心氣足則能更好地促進血液流動,血行則脈絡通利;當歸尾20 g,功能補血活血,化瘀不傷正;地龍10 g,通經活絡,力專善走,通行周身而行藥力;赤芍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紅花10 g共佐助當歸尾活血祛瘀。本方以大劑量補氣藥佐以小劑量活血藥,補心氣的同時兼以活血,心氣足則可助心行血,血行則水飲自去,標本兼顧,達到益氣活血通絡的目的。李潔[5]等通過觀察100例患者的超聲心動圖變化,認為補陽還五湯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
隨著心力衰竭病情的進展,氣損及陽,陽虛無以蒸化水液,水液停聚,導致瘀水互結,此時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氣喘心悸,四肢厥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故辯證予以補心氣,活血化瘀,溫補心陽,利水消腫治療。故在益氣活血之補陽還五湯基礎上加苓桂術甘湯治療,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義。方中用茯苓15 g;桂枝10 g;白術15 g;炙甘草5 g合桂枝辛甘化陽,以溫補心陽,合茯苓、白術以健脾行水,兼以調和諸藥。研究表明[6],苓桂術甘湯可通過調節(jié)細胞免疫,進而干預慢性心衰的病程進展,從而達到抑制心衰程度惡化的目的。
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在治療過程中需因人制宜調整方藥:若氣虛甚者可酌加黨參15 g,白術15 g;若陽虛重者可酌加制附子10 g,人參15 g;兼見陰虛者可酌加生脈散;若血瘀甚者可加赤芍用量到30g,加紅花用量到20 g;若水腫,小便不利甚者可加茯苓、炒白術用量到25 g,加澤瀉15 g,薏苡仁20 g;若心悸重,則加煅龍骨20 g,煅牡蠣20 g;若氣虛自汗出加百合20 g,太子參10 g,浮小麥30 g;若喘甚氣短,加黨參15 g,肉桂5 g,蛤蚧15 g;若水飲凌心,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15 g;若久病體虛者可考慮聯(lián)合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增強患者免疫力,降低患者發(fā)生細菌、病毒感染的概率,從而避免心力衰竭急性發(fā)作,降低死亡率。
3 小 結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加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治療越來越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在堅持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運用中醫(yī)療法更能夠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治療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補陽還五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療效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希望能夠為心衰中醫(yī)治療方面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可冀,吳宗貴,朱明軍,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16(03):340-347.
[2] 鄒 旭,吳煥林,鄧鐵濤.鄧鐵濤教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選粹[J].中醫(yī)藥學刊,2004,03:583-589.
[3] 陳可冀,吳宗貴,朱明軍,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6,05(16):340-347.
[4] 李 潔,紀愛娟,王莉莉.補陽還五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03(09):292-293.
[5] 王 靚,侯曉燕,黃金玲,等.苓桂術甘湯對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組織TNF-α及血清NF-κB和IL-1β的影響[J].中草藥,2013,05(44):58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