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斐祥
摘要: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藝術和設計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形而上建筑,豐富和完善著中國哲學的范疇。往往哲學影響著藝術,藝術又左右著設計。也正是因為中國古典哲學充滿著含蓄與暗示的特性使得中國文化博大而精深、堅韌且包容。本文將通過中國古典哲學,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設計和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來探討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內在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中國哲學:傳統(tǒng)美學: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當代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54-01
一、中國哲學和中國造物美學
阮籍《達莊論》記載:升謂之陽,降謂之陰。在地謂之理,在天謂之文。蒸謂之雨,散謂之風。炎謂之火,凝謂之冰。形謂之石,象謂之星?!?/p>
中國先賢們將“氣”視為萬物的內在核心,道生一為“氣”;“氣”的流動產生“陰陽”二者,指代萬物矛盾的對立關系;二生三,三乃萬物之“理”、“事”、“情”;三生萬物從而萬物欣欣向榮,周而復始,宇宙和諧。氣是中國哲學和藝術的總要求,從氣到氣韻,從意象到意境,在歷史發(fā)展中不停的豐富著氣的范疇。在這個哲學觀的基礎上,“重本輕末”的農耕經濟使中華文明擁有濃厚的土地意識,這種本土意識的自覺使得中國在悠久的歷史中戰(zhàn)勝所遭遇的許多困難。甚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也依然發(fā)揮著其影響力。不僅音樂、詩詞、書畫等講究氣韻生動,工藝美術也講究氣韻之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哲學的生活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造物美學是在滿足工藝的基礎上,將自然納入到造物的環(huán)節(jié)當中,追求身與物化,甚至化工造物的境界。傳統(tǒng)設計以哲學和美學為先導,就像中國樸素哲學引導傳統(tǒng)設計,社會主義哲學引導現代主義設計。
二、中國傳統(tǒng)設計的審美特征——錯彩鏤金與出水芙蓉
這兩種美感的理想表現在工藝美術、繪畫、詩歌等各個方面。楚辭、漢賦、六朝駢文、明清的瓷器,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服裝,這些都是“錯彩鏤金、雕饋滿眼”之美。漢代的銅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淵明的詩、宋代的青白瓷、明代的家具。這是另一種美,“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之美。這兩種美學追求成為中國美學的兩極,錯彩金銀的充實之美是孔孟儒家美學的追求,講究繁復、雕琢,充滿著政教目的美學色彩;而出水芙蓉的空靈之美則是老莊道家的美學追求,講究自然、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學色彩。
從真、善、美的角度看,在這里真指代生命真理、宇宙的真諦;善指向現實生活中處于和諧狀態(tài)的社會關系;美就是藝術設計的代名詞。在時代的發(fā)展中藝術與設計都在這兒兩個極點之間尋找著平衡。這平衡的狀態(tài)里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如唐代絢麗輝煌,宋代清雅大方等等。
三、文化與人化
簡單講,文化其實就是人化。而設計是文化對自然的人工組合,受歷史、環(huán)境、經濟、政治等各方影響,從而文化具有多樣性。而中國傳統(tǒng)設計以一種文化形態(tài)反映中華民族剛健不屈、奮發(fā)圖強的民族精神。就像有強烈入世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有“閑云野鶴”般的出世修為。這是進退自如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存在于老莊,存在于孔孟,存在于器物,存在于文人書畫,存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中國設計只有被賦予文化內涵才會得到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認同。
設計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是決定設計質量的關鍵,當代設計在科技與工藝的加持下,其物質屬性遠遠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在如此快節(jié)奏的當代生活中,充斥著物質追逐,人們的精神生活日漸空虛,而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可以提供人們內心喘息的空間,因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當代生活中越顯出其價值。這種的詩意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層次要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迎合,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當代生活也顯得越來越有其必要性。
四、文化的正變盛衰——關于“古與我”、“識與受”的思考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中提到:“歷史上向前一步的進展,往往都伴隨著向后一步的探本窮源。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追摹著希臘,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憧憬著中古。二十世紀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藝術的渾樸天真?!?/p>
正如葉燮所云:惟以變救正之衰”。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面就是中國的藝術——意境的研尋。近代,傳統(tǒng)文化因為戰(zhàn)爭而接近凋零。在新時代下國家提出匠人精神的追求。使國人重新認識到豐富悠久的物質文化遺產,而文化的復興不僅僅需要物質文明,其中蘊含豐富的精神文明屬性才是真正需要被復興的中華內核。匠人精神之上的文人精神才是在接下來若干年需要培養(yǎng)和熏陶的真正文化內在性,也是當代設計需要重拾的文化內在性。
對于當代設計而言,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便顯得尤為重要。石濤講:“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借古以開今”。因此“受”傳統(tǒng)文化之滋養(yǎng)來開發(fā)和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識”當代生活有用之學識師夷長技,正所謂:“籍其識而發(fā)其受,知其受而發(fā)其所識”。這是自由與法度的關系,也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中國當代設計應借古以開今,學習傳統(tǒng)文化也應該是為了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