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新
摘要:數學概念是構成抽象數學知識的“細胞”,是進行數學思維的第一要素。在小學數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能力的提高,空間觀念的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必須在加強概念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當前,一種認為基本概念單調乏味,不重視它,不求甚解,導致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模糊;另一種是重視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記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徹理解,這樣必然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針對學生對概念的態(tài)度以及學生學習概念的認知特點,教師在概念教學時應從教學實踐出發(fā)走向有效。
關鍵詞:教學實踐;數學概念:有效
一、情境性實踐教學,追求概念教學的簡潔有效
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數學教學服務,而并非課堂教學的擺設,情境的創(chuàng)設簡潔有效,可以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數學課堂上,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教師常常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但情景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而并非課堂教學的“擺設”,所以,情景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簡約而有效,要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而不是在情景里“流連忘返”,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例如:二年級學習“5的乘法口訣”時,課堂的一開始就以學生熟悉的五星紅旗為材料,創(chuàng)設了一個簡單的情景,教師貼出5面小五星紅旗: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旗,你能根據五星紅旗圖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這個情景,馬上可以提煉出數學問題:“可以列出哪些算式?”非常簡潔明了。在得到這些有關5的乘法算式后,也為接下去乘法口訣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探究材料。同時,在這節(jié)課中所有的學習材料也都很簡單,幾個雛鷹爭章,一只手5個手指都能作為探究的學習材料。所以,課堂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東西,課堂原本就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簡簡單單出效果。
二、趣味性實踐引入,實現(xiàn)概念教學的新穎有效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也要求“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數學現(xiàn)象源于生活實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讓他們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可提問題。再針對學生年齡和興趣特點,投其所好,創(chuàng)設有趣的生動活潑的場景,摒棄概念教學的直接搬出,使學生感到知識的陌生,從而抹殺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時,教材第72頁的插圖就是很好的利用資源,將其制作成動態(tài)的課件。這樣既充分利用好了教材,又抓住了兒童對動態(tài)事物有著濃厚興趣的特點,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出圖意,感受“添加,再添加”,“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動態(tài)畫面的呈現(xiàn)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使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小雞吃飽后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概念聯(lián)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又符合一年級學生喜歡小動物,喜歡講故事的心理特點,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撐房頂的梁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架等,為什么都做成三角架而不做成四邊形呢?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提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實例,使其獲得感性認識,便于在此基礎上引人概念。
三、啟發(fā)性實踐思維,推動概念教學的形成有效
思維是數學的體操。提出的問題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一內容時,設計這樣一個題:“請在下面平行四邊形上畫一直線,使分成的兩部分面積相等。”于是,學生紛紛投入“如何分”的學習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結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得出這樣的線可畫無數條。接著提問:這些平分線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只要是通過平行四邊形中心點的直線,都能平分這個平行四邊形,同時孕伏了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yǎng)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了。
又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③那么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2πr/2)×r=πr2,在規(guī)律的探求處設問啟發(fā),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guī)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堂教學也處于一種“憤而啟之”“悱而發(fā)之”的狀態(tài)。
四、結論
總之,在教學中,只要針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采用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鼓勵他們積極進行思維,引導他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掌握真正的概念,促進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便完全可能使兒童更早、更好地正確無誤地掌握概念,從而推動有效教學的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