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青少年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一項戰(zhàn)略任務,學校必須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學研究。在這一文件精神指引下,初中語文教學專門設置了經典教育課程。作為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期望將經典教育和現代課程教學模式相融合,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價值通過課程教學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
一、概念的界定
何謂“經典”?《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的解釋是:“舊指作為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書、五經等。也指最重要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边@一解釋賦予“經典”寬廣的外延。然而教育部《綱要》指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統(tǒng)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边@一文件精神明確了經典教育的內涵。誠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述,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币虼?,中學階段的經典教育課程應該定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二、初中經典教育課程設計思路
現行初中語文課程體系里并沒有專門的經典教育教學建構,也沒有現成的教學指導,很難照抄照搬。雖然各地各類的學校都在嘗試編寫經典教育的校本課程,但多是參考古代書塾教育的教學內容。面對有限的經典教育課時,要達到《綱要》所要求的“增強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度”,無疑是個挑戰(zhàn)。我認為初中經典教育的課程設計必須立足教學實際,在不增加學生學業(yè)負擔的前提下,將經典作品的閱讀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習語用文中豐厚文化底蘊,增加民族自信,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有效傳承。
研究初中語文教材可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主要體現在古詩文部分。根據《綱要》精神,最新部編初中語文教科書對某些篇目進行了微調,但是古詩文篇目數目并未增加。2011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古詩文篇目有131篇(首),新版部編語文書古詩文篇目124篇(首),總量上反而減少了。因此,初中經典教育課程必須在夯實這124篇古詩文教學的基礎上,海納百川,汲取精華,方能實現綱要的目標與要求。
我認為,初中經典教育課程首先要納入更多儒家經典著作。儒家學說長期占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地位,許多微言大義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塑造和人格養(yǎng)成的源頭,因此儒家經典教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初中語文課本中僅有的27篇古文(約占教材篇目的18.9%)中,儒家經典著作入選的共8篇,不足三成。
其次,初中經典教育課程需要納入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賞讀。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記》和《水滸傳》被列入“名著導讀”篇目,《三國演義》《紅樓夢》各有一篇選文入選教材。初中階段正是人生中最需要擴大閱讀量的黃金閱讀期,必須加大古典名著的閱讀比重,引導學生在古典文學中怡情養(yǎng)性,領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考慮到課時與學生學業(yè)負擔因素,我認為初中經典教育課程在內容上應以儒家經典和古典名著為主,在教法上重在指導閱讀經典的思路與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分享交流的能力。
三、我的經典教育教學實踐
在課程活動中,教師既是課程的一部分又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教師即課程”。既然經典教育課程沒有樣板,我嘗試自己設計課程。受課時所限,我將自己的實踐稱作“螺螄殼里做道場”。
(一)整體設計,有序實施
以2011年人教版語文教學為例,我對初中階段三個年級的經典教育課程整體設計如下:
考慮到“名著導讀”里的古典文化閱讀篇目有限,我圍繞語文教材補充了部分古典書籍。如初一上學期教材里有選自《世說新語》的兩篇古文,介紹了古代聰慧兒童的雅情雅趣。我就把《世說新語》列為我經典教育課程的第一課,并安排了6個課時進行閱讀指導?!妒勒f新語》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其中有關曹操的軼事記載,可以和《三國志》《三國演義》里對曹操的描述作比對閱讀,豐富學生對曹操的認知。其它如“管寧割席”、“竹林七賢”等典故也都來源于《世說新語》,學生閱讀興趣較濃。
《詩經》是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屬于儒家經典《五經》之一。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年齡,盡早接觸和了解《詩經》對提高中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大有裨益。而《西游記》等四大經典名著,孩子們雖有一些簡單的概念,但是要真正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學名著,的確要從初中階段開始,所以這些是課程的主體內容。
在課時安排上,除初一上學期外,其余學期僅安排三個課時課堂教學,主要用于閱讀前的指導、閱讀后的評價、測試與反饋。更多的閱讀指導工作安排在課余尤其是寒暑假進行,主要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等方式與學生互動。
(二)精心設計,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的經典教育課程設計課堂耗時不多,重在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自讀自悟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教學基本程序是:整體感知——重點探究——比較閱讀——古為今用——評價提高。下面以初一上學期《世說新語》的教學設計為例說明。
在“重點探究”和“比較閱讀”環(huán)節(jié),我針對學生的閱讀水平,努力為學生順利閱讀牽線搭橋。如第二課時中,我布置學生閱讀有關謝安的章節(jié),要求結合其人其事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對照聯(lián)系,把握關鍵,用開放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度。
(三)及時評價與反饋
評價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我重視及時評價和反饋,主要做法如下:
1.設計試卷進行課程質量評價。檢測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試題的難易程度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靈活設計。對學習能力較弱的班級以書本上能找到的知識性內容為主,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班級則以開放性的思考評價題為主。
2.作業(yè)講評,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及時評價與反饋。與日常的語文教學評價相比,經典教育課程的評價更關注學生閱讀的參與積極性、思維的深刻度等指標。我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真實的閱讀體驗,對于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只要能自圓其說就給予積極肯定。這些都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
3.以寫促思,鞏固成果??荚囋u價后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加深其對經典閱讀作品的認識。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選送去學校參加讀后感佳作評選活動。
四、課程實施的效果
對于經典名著閱讀的教學效果,目前還沒有相對權威的硬性評價標準來檢測。我主要通過考試和寫讀后感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閱讀質量,通過縱向對比,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了整體的提高。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課,從而喜歡我國的民族文化,這也許就是語文老師所能盡到的一點卑微的力量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L].2014-04-01.
[2]陳麗華.教師即課程:蘊涵與形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0,6:27.
[3]陳琴,華一欣.經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M].北京:中華局,2011:46.
[4]田芳.初中生課外閱讀實踐指導[J].語文教學通訊,2017(11).
[5]謝琨.初中生課外名著閱讀困境的突破與實施策略芻議[J].課外語文,2017(13):102.
鐘志婷,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