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統(tǒng)計二十多年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次數(shù)都超過60次,平均大約40秒就會提一個問題,這足以證明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善于運用提問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幫助他們獲取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引發(fā)他們深層次的探究,營造有意義的學習氛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謹慎設計課堂提問。
一、低效或無效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影響分析
有效的提問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反之則會削弱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低效或無效的課堂提問會對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影響呢?筆者對此進行了歸納總結。
1.浪費有限時間。課堂教學過程中,那些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拖沓了教學流程,浪費了課堂時間。
2.消耗學習熱情。反復、無意義地提問,消耗了學生學習熱情,造成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不專注、無興趣,甚至厭倦學習,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任務失敗。抓不住重點的課堂提問,可能發(fā)生導向性錯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導致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4.喪失培養(yǎng)機會。簡單機械的提問,讓學生在機械回答中,影響了質(zhì)疑、深度思考、發(fā)散思維等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喪失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機會。
這些提問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嚴重,甚至給學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會導致課堂效果降低呢?筆者試著在教學實例中,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了分類。
二、造成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課堂提問分類
1.隨意的問題。作為一種開場白或者為了活躍氣氛,老師往往會問一些隨意的問題。如“你們想不想學這課呀?”“你們想不想聽這個故事呀?”老師忽略了課堂提問的價值,耽誤了學生真正用來學習的時間。
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提問方式呢?比如在學浙教版一下課文《龜兔賽跑》時,先問烏龜跑得快嗎?那你覺得它和小兔子比賽會贏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
2.雷同的問題。教學過程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段落的問題,會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再問一遍相同或類似,這種簡單的重復,會讓學生感到疲憊,甚至厭煩。
在學習蘇教版二上《狼和小羊》一課時,老師在老狼每次找碴兒后都問學生“狼找了什么碴兒?為什么找碴?”其實問過第一次,就可以讓孩子們自學了:“老狼還找了什么碴?”“老狼可能還會找什么碴?”學生既有興趣找,又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格式化問題。一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上課風格,教學過程幾乎不變,缺少新意,一個問題問完了,學生都能猜到下一個問題,這種套路化的課堂提問,不僅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變得消極,不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4.高深的問題。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老師喜歡提一些高難度的問題,以顯示課堂難度,可學生卻不知從何答起,結果不是老師給答案,就是含混過去,有時甚至出現(xiàn)問題太專業(yè),老師解答不準確或不正確的情況,給學生帶來嚴重的知識誤區(qū)。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下課文《蠶姑娘》一課時,老師讓學生介紹一下蠶,學生不知如何回答,老師出示“蠶是鱗翅目的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jīng)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chǎn)中國,華南地區(qū)及臺灣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保ㄔ醋园俣劝倏疲┮粋€看上去很有學術水準的答案,可是孩子們更懵了。而另一位老師的設計是先猜謎語“一個姑娘真可愛,專把樹葉當飯菜。辛勤吐絲獻終身,織成絲綢做穿戴?!比缓筇釂枴盀槭裁窗研Q稱作蠶姑娘?”孩子們說因為它很可愛;因為它很勤勞……顯然第二種提問方式更能被孩子接受,課堂效果更好。
換種方式,給學生一個既讓他感興趣又能讓他聽懂,但他又不完全了解的問題,引起孩子對問題的探究欲望,為他種下一粒探索的種子,同時獲取更加高效的教學效果。
5.不嚴謹問題。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理科老師應該注意提問的嚴謹性,其實語文學科提問同樣需要嚴謹。學習蘇教版二下課文《猴子種果樹》時,老師提問:“小猴子天天澆水施肥,他想干什么呀?(等著將來吃梨子。)可是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梨樹是不需要天天澆水施肥的,所以,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呢?”這個問題是要孩子們根據(jù)梨樹不需要天天澆水施肥推斷出這是一只怎么樣的猴子嗎?這樣的問題嚴謹嗎?所提問題模棱兩可,提出的問題語言不精練,不準確,學生不知道老師到底在問什么,這樣的課堂提問所帶來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6.無意義拓展。一堂課接近尾聲時,老師會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有老師在講人教版六下《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結尾處設計讓孩子們想想如果能請賣火柴的小女孩去你家做客,你會怎么樣?由于學生沒有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很難想想畫面,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試著讓孩子們描述一下過年時的情景,感受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學習童話大師細膩的描寫手法,這樣的拓展是不是更有意義呢?
其實很多教師對教材都是進行了深刻鉆研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相當透徹的,也是考慮了很多方面設計出了新穎的問題,可最終課堂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還是設計提問時基于學生層面的考慮不夠。因此,要想學生明明白白、快快樂樂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首先教師本身提問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生本基礎上的提問才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和方法[J].郝本信.教育觀察,2017(24).
[2]高樹亮.小學語文如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J].考試周刊,2015(02):40-41.
[3]王洛倩.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氛圍,提高學習興趣[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4(02):56-57.
[4]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4(05):42-43.
[5]萬婷婷.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6(02):88-89.
呂海錦,江蘇省揚州世明雙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