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jié)紅
(南昌市衛(wèi)生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3)
隨著護患、醫(yī)患矛盾的日益突出,護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人際適應能力逐漸進入大家的研究視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根據(jù)Evans的人際適應理論可知,個體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社會適應任務,以促進個體更好的社會化。研究者大都認為,影響人際適應的關鍵因素既包括一定的外在社會情境,也包括個體自身的個人特質。杜松濤認為,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認識到人際交往的要求,認為其超過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圍,即當自身需要受到威脅而自我價值沒有實現(xiàn)時,被稱作人際壓力。人際壓力嚴重影響著護校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護校學生面臨的人際壓力越大,建立和維持與他人互動的困難就越大,從而減少了互動,產生孤獨和憤怒。由此可知,人際壓力是影響護校學生人際適應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劉麗雙提出提升護校學生共情能力,促進其換位思考,掌握溝通技能,準確反饋情緒,促進醫(yī)患有情感、有溫度地進行文明溝通,增進護患關系。共情能力與護校學生人際適應緊密相連,由此可推測,共情能力是影響個體人際適應的重要品質。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情境因素和特質因素對人際適應的影響,本研究以護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共情能力這種人格特質和外在人際壓力水平去綜合考慮其對護校學生人際適應的影響,對護校學生將來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運用網(wǎng)絡平臺問卷星編輯問卷,發(fā)放到各中專、大專及本科護理專業(yè)學生手里,共獲得1 574份問卷,剔除24份漏答題目較多或明顯帶有規(guī)律選項的無效問卷,最終獲得1 550份有效問卷。
(1)人際壓力問卷。采用王淑敏編制的中學生人際壓力問卷(ISQ),總分越高,表明個體人際壓力越大。該問卷共有23道題目,采用5級計分,從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非常符合)。該問卷共有5個維度:人際期望壓力、人際沖突壓力、人際挫折壓力、人際約束壓力和人際情境壓力。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1,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616~0.872之間)。運用SPSS做數(shù)據(jù)分析,在本研究中量表的信度為0.912,表明數(shù)據(jù)可信度高。
(2)共情能力問卷。本研究主要采用1987年吳靜吉等人以Davis的人際反應指針問卷為基礎,修訂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人際反應指針問卷(IRI-C),此問卷共有 22題,有觀點采擇、想象力、共情能力關心和個人痛苦4個維度,分數(shù)越高,共情能力越高。問卷采用5級計分,從1分(很不符合)到5分(非常符合),總問卷的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8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運用SPSS做數(shù)據(jù)分析,在本研究中量表的信度為0.771。
(3)人際適應量表。本研究采用周暉等編制、余益兵進行修訂的青少年社會適應評估問卷中的人際適應量表。本研究采用的人際適應領域的量表分為親社會傾向(7題)、人際疏離(5題)分問卷。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9。運用SPSS做數(shù)據(jù)分析,在本研究中量表的信度為0.834。
利用問卷星收發(fā)問卷,數(shù)據(jù)結果采用SPSS21.0和Mplus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對被試人際壓力問卷、共情能力以及人際適應的各維度得分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使用各個維度所含題項的均值作為各個維度的得分,具體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被試人際期望平均得分為27.10分,大于中值27分,人際情境壓力平均得分9.05分,稍高于中值9分,說明護校學生群體的人際期望壓力、人際情境壓力較高。在人際沖突壓力、人際挫折壓力和人際約束壓力這3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于中值,表明被試在這3個維度上的壓力較低。被試的人際壓力總分稍高于中值72分,表明護校學生總體的人際壓力處于中等水平。被試在共情能力方面的總體得分為71.80分,稍微低于中值72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護校學生群體的共情能力中等。在想象力、共情能力關心和個人痛苦這3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于中值,觀點采擇維度均值高于中值。被試人際適應總分為41.82分,稍低于中值,表明護校學生人際適應狀況一般。
表2表明,護校學生人際壓力與共情能力、人際適應存在負相關(P<0.01)。護校學生的共情能力與人際適應存在正相關(P<0.001)。
根據(jù)相關分析可知,共情能力與人際壓力、人際適應有著極其顯著的相關性,人際壓力作為外界的消極事件,共情能力作為個體自身積極的個性特質,共情能力可能是人際壓力與人際適應的調節(jié)變量。結合前面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探討人際壓力、共情能力與人際適應的關系。接下來通過路徑分析來檢驗調節(jié)效應是否顯著。以被試在人際適應上的得分作為因變量,以被試的人際壓力作為自變量,以被試的共情能力為調節(jié)變量,運用Mplus7.0進行調節(jié)模型圖分析,具體數(shù)據(jù)見圖1。
表1 人際壓力、共情能力與人際適應的得分(n=1 550)
表2 人際壓力、共情能力與人際適應相關性(r)
圖1 人際壓力與人際適應:共情能力調節(jié)
從圖1的調節(jié)模型圖中可知,共情能力的調節(jié)效應作用顯著。在第一步的回歸檢驗中,人際壓力作為預測變量,人際適應作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顯著(Beta=-0.196,P<0.05)。在第二步回歸分析中,人際壓力仍然是預測變量,共情能力是一個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顯著(Beta=-0.394,P<0.05);共情能力作為預測變量,人際適應作為因變量,回歸系數(shù)顯著(Beta=0.382,P<0.05)。在第三步的回歸分析中,人際壓力、共情能力共同作為預測變量,人際適應為因變量,人際壓力、共情能力共同作為預測變量,回歸系數(shù)顯著(Beta=0.071,P<0.05),所以共情能力在人際壓力和人際適應之間是調節(jié)效應的作用。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人際壓力經過個體共情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個體的人際適應。
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1)護校學生總體人際壓力偏高。護校學生群體的人際期望壓力、人際情境壓力較高,人際沖突壓力、人際挫折壓力和人際約束壓力較低。護校學生將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其為人處世的刻板印象,人們普遍覺得護士就應該很體貼、很有修養(yǎng)、不爭不吵、默默奉獻。而護校學生身邊的人自然而然也會有這樣的觀念,促使護校學生產生略高的人際期望壓力和人際情境壓力。(2)護校學生的共情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表明護校學生具有基本的共情能力,善于推測他人的思想,注重他人的情感體驗,一般共情能力是理想的。護校學生由于其專業(yè)的特殊性,課程學習與溝通訓練都會較多,其中又以女生居多,女生會更理解體諒他人,其共情能力一般與現(xiàn)實情況相符。(3)護校學生的人際適應水平一般,與近幾年國家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給予高度重視有很大關系。護理專業(yè)的職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護校學生是未來社會中重要的生力軍,他們比一般普通專業(yè)的學生更有競爭力,普遍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好評和歡迎,其與周圍人相處起來會更融洽,所以其人際適應相對好一些。
護校學生的人際壓力與人際適應存在負相關(P<0.01)。Vinokur&Seizer等發(fā)現(xiàn)消極壓力事件與個體的情緒困擾之間存在很高的正相關。研究中人際壓力與人際適應負相關,表明人際壓力越大,人際適應水平越低,與以往研究大體一致,個體受到外界越多的壓力刺激,會導致個體緊張等一列不適反應,隨之會影響個體的學習、生活與人際適應狀況。
護校學生的人際壓力與共情能力存在負相關(P<0.01),以往沒有專門的人際壓力與共情能力的關系研究,但是金娜等通過對護士的工作環(huán)境和共情能力進行相關性分析時發(fā)現(xiàn),護士的共情能力與工作環(huán)境緊密相關。在輕松、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中,護士會有更好的精力和心情,而這會使護士更好地帶著熱情投入工作,更好地關注患者的病情與情緒情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醫(yī)療糾紛和各種投訴。本次研究更直接地證明了人際壓力與共情能力存在負相關,所以在實踐中要進一步減輕護士的壓力讓其獲得更強的共情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護校學生的共情能力與人際適應存在正相關(P<0.001),進一步分析可知,觀點采擇、想象力、個人痛苦與人際適應均存在正相關。Eisenberg認為共情能力對人際關系有促進作用,高共情能力個體可以緩解部分沖突。此研究與本研究觀點采擇越好,人際適應越好的觀點一致;想象力、個人痛苦越強,表明換位思考的能力越強,其人際適應水平越高。Bandura等人經過長期研究工作得出:個體的自我系統(tǒng)中存在效能感并調節(jié)個體的行為。研究中的共情能力是一種積極心理品質,個體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情感、行為方式,促進個體進行友善有效的人際交往活動。此理論證實了共情能力水平越高的個體,人際適應水平越好。
通過共情能力在人際壓力和人際適應的調節(jié)效應檢驗可知,共情能力在人際壓力和人際適應中起到顯著調節(jié)作用,表明人際壓力對人際適應的影響可經過個體共情能力調節(jié)得到部分緩解。人際適應的影響一部分是由人際壓力、共情能力引起的,即外在的人際壓力通過個體的共情能力調節(jié),從而提高了其人際適應水平。人際壓力對人際適應存在極其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王曉丹研究表明,消極人際壓力情境下的兒童有更高的焦慮水平。也就是說,個體的人際壓力可以預測其社交焦慮,可以間接證明本研究人際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個體的人際適應。
共情能力對人際適應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共情能力與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支持顯著相關。共情能力越強的個體,人際交往越順利,得到的理解與支持也越多。易君的研究指出,在人際壓力與學校適應的關系中,認知重評策略起部分中介作用。認知應激學說認為,心理應激不僅僅受到單一的刺激以及該刺激所引起的單一反饋,而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帶來的刺激,并且通過個體對事件的認識能力、反應風格、社會形態(tài)及人格特點等多方面間接因素而起作用。共情能力作為重要人格特點與認知策略的反應風格一樣,外界壓力可以通過共情能力對個體的心理應激產生作用。人際適應是心理應激的重要體現(xiàn),本研究證明共情能力在人際壓力與人際適應中起調節(jié)作用,即外界的人際壓力通過個體的共情能力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