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然
摘 要:舞蹈是一種真正的身心合一的藝術,舞蹈是舞者對人體自然的動作形態(tài)加以加工美化后的一種藝術形態(tài)。舞者需要同時調(diào)動上述三個身體部位,要達到使這三個部位相互配合、互為領導的境界,才算是擁有了對自己身體完整的感知,達到了一個舞者舞蹈表演時身心合一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舞者;舞蹈表演;身心合一
中圖分類號:J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1-00-03
舞蹈是一種真正的身心合一的藝術,舞蹈是舞者對人體自然的動作形態(tài)加以加工美化后的一種藝術形態(tài)。舞蹈表演技術是舞者運用知識、經(jīng)驗、和肢體技能,借助構成舞蹈劇目的外部手段以完成最終表現(xiàn)的完整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包含了形體和心理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中的“形體”指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在探索舞蹈表演時就要去研究舞者在表演中的身心合一。[1]
一、舞蹈感知力讓舞者在表演中身心合一
區(qū)別于其他許多藝術形式,舞蹈可以說是真正的人體藝術,因為人體是創(chuàng)造舞蹈形象的物質基礎。舞者將自己的身體當做舞蹈的工具,這有助于在舞蹈時排除雜念,在舞蹈時一旦心里有了將自己的身體當作舞蹈工具的潛意識,就可以體會到身心合一的感覺,充分感知到自我身體行為。在舞者長此以往地訓練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力的前提下,可以使舞蹈動作真正地由心而發(fā),從而建立起舞者強烈的自信心去塑造屬于自身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者在舞蹈表演時需要將精神與身體真正意義上的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舞者在舞蹈表演過程中的感知力。[2]
“舞蹈感知力”從字面上來解析就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時的感覺能力和認知能力。從普通心理學上來看“感覺”就是指大腦受到客觀事物刺激后根據(jù)不同感覺器官(感受器),經(jīng)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信息加工所產(chǎn)生的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罢J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當舞者在舞蹈時對于舞蹈的感知能力是通過感覺器官感覺某樣不可視或者肉眼無法直接觀察的物體,通過感覺的反射形容出其具體形狀或者運動狀態(tài)。所以對于專業(yè)舞者來說,舞蹈感知力是舞者對于舞蹈動作本身和所有組成或影響舞蹈的因素積極反映的一種能力。
然而人的身體由許多個部位組成,每個部位都在舞者舞蹈中發(fā)揮不同的感知作用。為了在舞蹈時達到充分發(fā)揮人體各部位的感知功能的目的,在人體作為舞蹈工具來使用時,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部分:頭部、四肢以及軀干。其中頭部以內(nèi)部思維為主,控制感知舞者舞蹈時的整體狀態(tài),同時以面部表情為主反映舞蹈的情緒變化;四肢以動作造型為主感知舞蹈的動作質感和環(huán)境變化;軀干以胸、腰、背、髖的核心控制力增強頭部和四肢對舞蹈音樂節(jié)奏、劇情場景等的感知。
我們可以將需要舞者感知的各種主要因素分為對于舞蹈動作、自身肢體、內(nèi)在情緒、外界影響的感知四個方面。舞者的舞蹈感知力都是從大腦發(fā)出,結合客觀事物,受人的意識支配的。我們知道完成舞蹈動作要由身體多個部位復合運動,才能使舞蹈動作具有靈性,從肢體語言傳情達意。舞者需要同時調(diào)動上述三個身體部位,要達到使這三個部位相互配合、互為領導的境界,才算是擁有了對自己身體完整的感知,達到了一個舞者舞蹈表演時身心合一的基本要求。[3]
二、舞者在舞蹈表演中的舞蹈感知力
(一)舞者對舞蹈動作的感知
動作是構成舞蹈作品的基本元素,我們看一個舞蹈作品的風格,就需要從其動作風格上來分析。而造就不同動作風格的就是獨特的動作質感。
動作質感是舞蹈在其動作性的特征下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舞蹈主要是由各種動作組成的完整的動態(tài)作品,其中可以將動作細分為動態(tài)動作和靜態(tài)動作。我們看到這些動作的輕重、快慢、剛柔、脆軟、流動、停滯等形態(tài)就是舞蹈的動作質感。我們可以在舞者的呼吸、動勢、態(tài)勢、幅度、速度、力度等方面去塑造動作質感。[4]
在舞蹈中,身體的運動是一種主動的運動,這種運動是藝術性的,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區(qū)別于機械的運動或者動物本能的動作。人本身是感性的,擁有自己的意志,那么人體作為舞蹈的工具也是感性的,所以舞者在完成舞蹈動作時需要有特定的動作質感,以達到舞蹈用肢體語言傳情達意的效果。舞者只有在充分地感知到了舞蹈本身所需要的動作質感后,才能精準地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征。
(二)舞者對情緒變化的感知
在一個舞蹈作品中,舞者的情緒和舞蹈本身的情緒都是變化的,沒有一層不變的情緒。舞者需要感知到最普遍的諸如喜、怒、哀、樂、懼等情緒組合的變化和其強弱的變化。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舞蹈情緒的變化可以從舞蹈動作質感、音樂節(jié)奏和劇情場景中體現(xiàn)出來。舞蹈的情緒表現(xiàn)有強弱之分,它可以是跌宕起伏的,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即使是沒有劇情的純動作舞蹈,我們也能從其動作質感、音樂節(jié)奏、場景布置中感受到情緒的存在,它或許是悠閑的、平靜的、冷漠的、憂郁的......對于有劇情的舞蹈,我們能更容易地感知到情緒變化。但凡有劇情的舞蹈,就有角色,舞者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感知到的情緒也不同。在有劇情的情況下,舞蹈情緒的變化是一種劇情發(fā)展的需求,更是展現(xiàn)角色性格特征的需求。強烈的情緒變化更容易觸動人心,使舞者和觀眾對舞蹈產(chǎn)生共鳴。[5]
舞者所感知的情緒從外部層次中的面部表情、動作質感、身體姿態(tài)表達出來,這是直觀的反映;也可以從心理層次中的內(nèi)心活動中表達出來,這是抽象的反映。對于舞者來說,自身對情緒的感知力越強,越能把控舞蹈的靈魂。
(三)舞者對音樂節(jié)奏的感知
音樂在舞蹈中對動作質感、情緒變化、渲染氣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音樂作為人們聽覺的感知對象,是抽象性的藝術;舞蹈作為人們視覺的感知對象,是具象性的藝術。舞者要對音樂節(jié)奏擁有靈敏的感知,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感知到音樂的節(jié)奏、強弱拍、速度、情緒等元素,使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
聲音對情緒的表達是非常豐滿的,所謂“聲臨其境”,人們通過聽覺來感知抽象情緒,進而再感知到具象的存在。那么音樂在舞蹈中作為一種富有節(jié)奏性、情感濃烈的聲音,增強了舞蹈的風格性和可舞性,渲染烘托了舞蹈的氛圍,將情緒迅速帶入舞蹈劇情發(fā)展中,推動舞蹈劇情發(fā)展,對舞蹈起輔助作用。在如今多元發(fā)展的舞蹈世界中,“無聲”也成為一種舞蹈音樂的形式被人們采用,諸如許多現(xiàn)代舞都會在無音樂的環(huán)境下進行舞蹈。這種沒有音樂的舞蹈,就是使用聲音中“靜音”的形式來輔助舞蹈作品。舞者在“無聲”的音樂環(huán)境下舞蹈,會使其他感知能力擴大且更加細膩。許多舞蹈編導需要人們更注重去感知舞蹈本身,就會選擇“無聲”音樂。再者就是當情緒達到極點的情況下使用“無聲”的音樂,利用反差美感來帶動劇情高潮,此時人們對舞蹈具象性的感知大開,也增強了舞者對舞蹈動作、情緒變化的感知力。[6]
音樂是舞蹈中掌控時間概念的元素,所以有人稱舞蹈為時間藝術。舞蹈和音樂都具有時間性,且它們都在同一個時空中同時進行,所以舞蹈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舞蹈和音樂都具有節(jié)奏性,舞蹈動作的節(jié)拍引導著音樂變化,音樂節(jié)拍影響著舞蹈動作變化,這二者之間是一種合作輔助關系。舞者對音樂節(jié)奏的感知力越強,對舞蹈動作節(jié)奏的領悟力就越強。
(四)舞者對劇情場景的感知
對劇情場景的感知可以分為劇情情節(jié)和場景體現(xiàn)兩部分。所謂劇情情節(jié)就是一部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體現(xiàn),對它的感知是心理情感感知;場景體現(xiàn)就是指作品表演的具體環(huán)境場景、舞美道具的布置,它是對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物理感知。這兩方面內(nèi)容共同營造出舞蹈的氛圍,對舞蹈的審美的感知具有重要作用。
情節(jié)是舞蹈作品對其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的說明與闡釋,它直接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情感基調(diào),控制著事件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為人物角色刻畫出鮮明特征。在劇情情節(jié)鮮明、敘事性強的舞蹈作品中,舞者對情節(jié)感知力的強弱直接反映在動作情緒上面,影響著整個舞蹈的質量。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主導演員的情緒變化,演員的內(nèi)在情緒和外在動作表現(xiàn)都應該隨情節(jié)變化而變化,由此才能體現(xiàn)出舞蹈的生動性,使舞蹈作品成為一個有靈魂的生命體。我們對于舞蹈劇情情節(jié)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對情節(jié)中延伸出的情感的感知,而要有情感,就要有人,有事件產(chǎn)生。在對場景體現(xiàn)的感知這一方面,無非就是說舞者對舞蹈表演時的環(huán)境場景的感知。然而對舞蹈場景的體現(xiàn),我們既可以用舞者實際正在舞動的動作來體現(xiàn)一個場景,也可以用實景道具的布置來體現(xiàn)。
用動作來體現(xiàn)場景,是體現(xiàn)出一種虛幻的場景,舞蹈的時間、地點、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都可以由舞者的舞蹈動作虛擬出來,進行無實物表演,這是一種“虛幻現(xiàn)實”,需要舞者對場景和人物情緒的感知能力非常的強。著名舞蹈理論學者胡爾巖曾說過:舞蹈的時空,是舞蹈家對現(xiàn)實時空感知后的主觀再造。它經(jīng)過舞蹈家審美的篩選,融入了舞蹈家個人情感體驗又經(jīng)過舞蹈專業(yè)技能的形式手段“物化”之后,方可成為直接可視的審美對象。如她所說,舞者對現(xiàn)實時空感知后主觀再造出的就是一種無實物表演出的虛幻場景。[7]
舞蹈是抽象的藝術,很多時候也需要利用實物道具布置來塑造場景,這是一種更加直觀的場景體現(xiàn),是舞美設計的范疇。舞美就是舞臺美術,包含道具、燈光、布景、服裝、化妝等多種元素,舞臺美術所展現(xiàn)出的場景是一種實際的情景。在古典主義芭蕾時期,芭蕾舞劇都大量利用舞臺美術來豐富場景,且其項目繁雜,工藝奢侈,數(shù)量龐大,但是這些華麗的裝飾對舞蹈時代背景、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的渲染力極強,使舞蹈情景交融,將舞蹈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等要素準確直觀地傳達出來,同時舞者也可以利用對這些實際場景狀況的感知來把握自己舞蹈時的空間、時間、情緒等方面。
參考文獻:
[1][美]約翰·馬丁.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王佩英.舞蹈表演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3]徐爾充.人體動律的詩篇;舞蹈審美論集[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4]《淺論舞蹈感知力的培養(yǎng)》李俊平.
[5]朱狄.當代西方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馮娟娟,孫秀蘭.談判與社會心理[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5.
[7]胡爾巖.舞蹈創(chuàng)作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