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穎煒 程繼貴 呂珺
[摘 要]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最新提出的國家戰(zhàn)略,該戰(zhàn)略的成功實施將強烈依賴于高質量高等人才的培養(yǎng),而以平均水平為考核依據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文章?lián)颂岢鲆环N將專業(yè)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并探討該模式在院級平臺課教學實踐中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 專業(yè)通識教育;因材施教;平臺課;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 2016年度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項目“合肥工業(yè)大學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2016sjjd060);2017年度合肥工業(yè)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粉體材料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及應用效果評價”(JYYB1729);2019年度合肥工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改培育項目“《材料分析測試方法》PBL式教學探索”(2019CLXYJY03)
[作者簡介] 魯穎煒(1978—),男,湖南益陽人,工學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低維功能材料研究;程繼貴(1963—),男,安徽肥東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粉末冶金材料及燃料電池研究;呂 珺(1970—),女,安徽涇縣人,工學博士,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無機功能材料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9-0173-02 ? ? [收稿日期] 2019-11-11
一、引言
自2015年《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正式通過以來,促進“雙一流”建設已成為國內各大學在制定教學方針、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行動指南。我校也因此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這一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適應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要求,我院進行了積極調研和深入探討,根據學院各專業(yè)的現(xiàn)狀,確定將《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工程基礎》《材料分析測試方法》等三門材料學科的基礎課程定位為院級平臺課程,統(tǒng)一課時和開課學期,并設定為學院各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課程。該類課程幾乎涵蓋了材料類專業(yè)所有的基礎知識,因此,將上述三門課程作為材料類平臺課進行講授不僅勢在必行,且對教學實踐有重要意義。雖然如此,但我們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卻面臨兩大難題亟待解決。一方面,因為學院共設有五個本科專業(yè),且每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畢業(yè)要求不盡相同,所以導致為各個專業(yè)開設的平臺課的課程目標存在差異。進而可能導致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專業(yè)的達成度存在差異。另一方面,五個專業(yè),共設有八個自然班,學生人數(shù)眾多。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不均的現(xiàn)象。如果仍然按現(xiàn)行的以專業(yè)班為單位來授課的模式,則容易出現(xiàn)一部分學生“跟不上”,另一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對這類專業(yè)平臺課的教學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和改進[1-2]。
二、專業(yè)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可行性
院級專業(yè)平臺課,一方面,其教學內容涵蓋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屬于專業(yè)“通識”;另一方面,該類課程面向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所有學生。因此,有必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即要求所有學生達到相同的最低畢業(yè)標準。該項措施在我校2019版教學計劃中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因為從2019年開始,我校將按照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進行招生,在學生打基礎的階段不再設置專業(yè)。此時將院平臺課以“通識課”的形式進行傳授,可與《高等數(shù)學》《大學英語》《大學物理》等公共通識課的講授方式一脈相承,學生們也易于接受,不至于“水土不服”。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專業(yè)課的開設在大二下學期,而此時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可避免將會產生分化:必然有部分學生在新的學習生活中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從而具備了更強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反之,有些學生沒有很好的適應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校模式,從而易于產生挫敗感,進而導致學習動力不足。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于既要鼓勵進步又要適當鞭策落后。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畢業(yè)要求。而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來進行教學分班在我校已有《大學英語》的分班教學這一先例可循。因此,在院平臺課程的講授中將以一級學科招進的學生按照學力進行分班(比如,可以先把公共通識課的成績加權平均,再設一個分數(shù)線進行分班),這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尊重各個學生的特點,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專業(yè)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模式的改革思路
第一,管理模式“扁平化”。雖然任課教師來自學院的各個系/所,但各院平臺課程已跨系建立了課程組,學院對平臺課的監(jiān)督、管理可以直接與課程組對接,而不必再通過各系/所進行。授課任務的安排、自查也可均由課程組自行完成,并直接向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匯報,從而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
第二,課程大綱“通識化”。院級平臺課教學大綱的制定,一方面,應效仿全校的公共通識教育課,其最低課程目標和畢業(yè)要求應針對材料科學與工程這一一級學科,而不再僅局限于具體的專業(yè)。這樣,既符合該類課程平臺課的地位,又便于其他學科進行選修、輔修。另一方面,大綱的制定雖然不局限于專業(yè),但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最低課程目標和畢業(yè)要求的基礎上,應對學習能力更強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教學方式“分級化”。與課程大綱中教學要求的“分級化”相適應,教學方式也必須“分級化”,這是具體操作層面改善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關鍵。教學班將不再遵循專業(yè)自然班來設置,而效仿我校的英語教學班的設班模式,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進行分班。普通班級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即可;而高級班的教師可以對該班同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們對知識存在更多渴求的愿望。
第四,考核方式“智慧化”。該項措施與教學方式“分級化”相對應,因為學生學力存在差異,因此理應建立“智慧型”的試題庫來適應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性。試題庫可以根據難、中、易各按一定比例的方式設置,比如:難題比例占20%,中等難度占60%,簡單題型占20%。這樣,可以使學習效果在成績上體現(xiàn)出很好的區(qū)分度,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考到高分,能力弱的同學只要認真學習也能達標通過。這一考核方式主要針對智慧課堂中的網絡答題,其“智慧性”主要體現(xiàn)在根據學生所在學力班級從相應難度系數(shù)的題庫中隨機選出一題,在學生作答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來對后續(xù)題目的難度進行動態(tài)調整:若學生連續(xù)答對某一難度系數(shù)的題目后,系統(tǒng)將從高一級難度系數(shù)的題庫中抽題讓學生作答;反之,若學生答錯,則下一題將從低一級難度系數(shù)的題庫中抽題。在限定時間內,綜合學生的答題數(shù)量和難度來給出成績。此外,因為采用“分級式”教學,教學班的設置不再根據專業(yè)。因此,面對所有教學班,同一門專業(yè)平臺課的除了排課時間應統(tǒng)一外,考核也應采用統(tǒng)一的試卷,判卷標準也應保持一致。由教學課程組來集體命題和流水線式閱卷完全可以滿足要求。
最后,實踐教學“專業(yè)化”。三門院平臺課均安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在2019版教學計劃中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分離,改變實驗課和理論課的強弱關系,讓實驗教學不再作為理論教學的附庸,而成為了一門專屬實踐課程。這符合我?!皬娔芰?、高素質”的教學原則,畢竟工科院校的學生增加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必要的一環(huán)。另外,將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分離,相應的由實驗員全權負責實踐教學,讓專業(yè)的人員做專業(yè)的事,不僅實驗員在實踐中的經驗積累能充分發(fā)揮作用,也實現(xiàn)了權責明確,更利于理論教學的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考慮到學生學力水平不均這一客觀事實,以平均水平為考核依據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為照顧“后進”、鼓勵“先進”,應允許一部分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先“富”起來。這種模式不僅對鼓勵學習能力高的同學有更大的學習熱情,也不會讓學力弱一點的同學因有落差感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院按一級學科招生和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均使專業(yè)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這一教學模式具有了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王偉.通識教育視角下面向未來的高校專業(yè)教育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9(7).
[2]謝志琴.因材施教,實施差異化教學[J].學周刊,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