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俊潔 王敏
摘要:人類交際的主要媒介是語言,而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因此翻譯作為一種語言活動,翻譯的基本功能也是交際,其特點在于它是溝通兩種文化的交際。在文化信息的處理中,譯者處于中心地位,必須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fā),兼顧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義。有時說話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話動作本身,也就是信息具有保持交際通道的意義,這時往往需要避免直譯。同一信息的交際效果因人際關系的不同而不同,在進行信息處理時,譯者需考慮雙方關系來確定譯出語風格,使譯文達到與原文相同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翻譯 文化信息 交際功能 信息處理 表達效果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076-02
我們在交際的大框架里使用的術語是“信息”,而不是“詞”“短語”或“句子”,因為“信息”覆蓋的范疇比后面幾個概念更廣。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而參與交際的四要素(信息本身、信息發(fā)出者、信息接收者、語境和語言環(huán)境)都分別具有各自的功能:指示功能、示兆功能、刺激功能和語境功能。
我們把源信息轉變?yōu)榱硪环N文化所接受的信息的過程叫作翻譯,但由于兩種語言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某些意象和概念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并不存在,然而兩種文化雖然不同,但兩者間依然存在相通的一面,正因如此所有的信息都是可譯的。翻譯活動之所以成為可能,在于語言的可譯性,亦即語言本身具有被翻譯的屬性,而語言之所以存在可譯性,又在于各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1]。
一、信息的指示功能
信息本身具有指示功能,它由其所用詞語即語言符號的指稱意義和語言符號的攜帶意義來體現(xiàn)。
1.指稱意義
指稱意義就是詞或任何一個語言單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或關系,例如信息發(fā)出者即說話人說出一個西語單詞“sofá”這一信息符號時,信息的接收者即聽話人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就是“沙發(fā)”。
然而我們在交際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一個詞不止一個義項,還可以包含兩個及以上的指稱意義,因此在進行翻譯活動時,首先應該掌握詞典上的各種指稱意義,此外還要考慮說話人所使用的某個詞語的特殊指稱意義,結合上下文進行推斷,然后找出相應的意義,選擇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使原始信息能夠最大限度地被翻譯出來。
2.語言符號
除了包含指稱意義之外,還包含不易被捕捉到的攜帶意義。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人類文化才得以產生和傳承。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1]。交際當中的詞語往往不能逐詞翻譯,因為有時詞的指稱意義并不是交際的單位,只有整個語段才是交際的單位,所以交際的意義是對該語段的指稱意義加以概括才能推導出來的,才能實現(xiàn)信息的可譯性。例如:
La secretaria recién llegada trabaja todos los días como si anduviera pisando huevos.
本句話里出現(xiàn)了一個西班牙語習語“andar pisando huevos”,其指稱意義即從字面上翻譯為“踩著雞蛋走路”,但這并不是其交際意義,真正起到交際作用的是在此基礎上的攜帶意義“con mucho cuidado(小心翼翼地)”或“con mucha atención(十分仔細地)”。如果這句話我們逐詞翻譯成“這位新來的秘書每天像在雞蛋上走路那樣工作”顯然是不通順和令人費解的,為了得到通達的譯文,我們必須對該語段的指稱意義“踩著雞蛋走路”加以概括和推導,在漢語里也有類似的固定表達,如“謹言慎行”“如履薄冰”等。于是我們通過概括和推導,得出恰當?shù)淖g文:“這位新來的秘書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工作,如履薄冰?!边@便提取出了其攜帶意義,達到了交際目的。例如:
Los tres caudillos comen en el mismo plato,no confíes en ninguno de ellos.
本句話里出現(xiàn)了一個西班牙語習語“comer en el mismo plato”,其指稱意義為:“在同一個盤子里吃飯”,這也不是它的交際意義,不能直譯為“這三個領導在同一個盤子里吃飯,你不要相信他們任何一個人?!边@樣的譯文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的。西方人吃飯一般都是每個人一個盤子,自己吃自己盤子里的食物,如果在同一個盤子里吃飯,被視為關系十分親密,在漢語里也有約定俗成的表達,可以采用諸如“一個鼻孔出氣”“穿同一條褲子”“沆瀣一氣”等來翻譯。通過結合上下文概括出“comer en el mismo plato”的攜帶意義后,我們可以將這句話譯成:“這三個領導串通一氣,你不要相信他們任何一個人。”例如:
您是事后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是在西語文化里難以找到與諸葛亮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人物給后人留下如此睿智的形象和概念,因此在對這句話進行漢西翻譯時,直接把“諸葛亮”潛在的意義即攜帶意義“智者”概括出來即可,該句的翻譯可以直接處理為:“Usted es el sabio que solo comenta tras el hecho.”
二、信息的示兆功能
信息的示兆功能指的是說話人在說話時或行文里都會帶有自身的某些征兆,這些征兆會使交際中的信息在原有意義之上又附著了一些別的意義和感情色彩。例如:
?Hola!?Qué onda?Encantado de conocerte de nuevo.Eres muy padre come siempre!
當我們聽到或看到這句話時,我們可以判斷出說話人的身份是一個墨西哥人,準確地捕捉到這句話中原有意義之外的意義,即說話人的身份信息,因為“?Qué onda?”是墨西哥人常用的寒暄語,而且“padre”在墨西哥還可以用作形容詞,不是形容長得像爸爸,而是“好厲害”“非常棒”的意思。
語言信號本身可以顯示出說話人自身固有的特點,當譯者在一定程度上感悟到了說話人的社會身份和感情態(tài)度時,所使用的譯出語的風格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信息的刺激功能
交際的信息對于聽話人具有刺激的作用,不同的刺激方式會引起聽話人不同的反應,導致不同的交際效果。刺激方式意義大體上分為消息意義、求答意義、命令意義、保持交際通道意義,下面我們以保持交際通道意義為例,談論漢西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
有時候說話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說話這一動作本身是為了使說話雙方能夠保持交際通道,現(xiàn)以一個情景為例:
小趙:真巧啊,在這兒也能碰到你,吃了嗎?
小張:吃了吃了,兩父子出來散步嗎?
小趙:是啊,出來消消食。
漢語中的“吃了嗎”是再常見不過的問候語,然而實際上這里的“吃”的指稱意義已經(jīng)退化,不意味著進食,它真正的意義只是打招呼。見面時說這句話,表明說話雙方是有交流的,這里不能逐字翻譯成“?Has cenado?”,這樣的翻譯顯得非常中式,倒不如直接譯為“?Cómo estás?”,因為翻譯的出發(fā)點是意義,而獲得所有意義的切入點就是對意義進行分析,從而通過翻譯活動使兩種文化達到同樣的表達效果。
四、信息的語境功能
信息的語境功能指的是同一信息在不同的上下文和語言環(huán)境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交際功能。下面主要從人際關系意義、社會生活意義兩個方面來說明語境因素對信息可譯性的不同影響。
1.人際關系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有長幼、尊卑、親疏、愛憎、利害和上下級之分等,在面對不同的人際關系時,同一個信息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交際效果。
比如西班牙語中問對方年齡的表達“?Cuántos a?os tiene(s)?”在譯成漢語時就得看清對象,如果是問下級和晚輩,則可以譯為“你幾歲了?”“你多大了?”來表示說話者的隨意語氣。但如果是問一位長者則可以譯為“您高壽?”“您多大年紀了?”來表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尊敬。如果是在一部文學作品中,一名男子詢問一名女子的年齡:
男子:?Cuántos a?os tienes?
女子:Tengo dieciséis a?os.
則可以譯成:
男子:您芳齡幾何?
女子:小女年方二八。
這種譯法看起來就文縐縐的,但因為是在文學作品中,因此可以根據(jù)需要使譯文顯得文雅些。
2.社會生活意義
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會有各自獨特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方式,有些詞匯在進行漢西翻譯的時候能夠完全對應上,但兩種語言對同一文化信息的理解有時是大相徑庭的。
比如中國人逢年過節(jié)都會發(fā)紅包,在這個語境中“紅包”這個概念在西語文化中是沒有的,這里不是指“紅色的包”,因此絕對不能譯為“bolso rojo”。那么當遇到漢語句子“在中國春節(jié)期間,孩子們會收到長輩的紅包?!睍r,該如何翻譯“紅包”一詞呢?我們需從“紅包”的外形著手,可以譯為“sobre rojo(紅色的信封)”,但是西語母語者看到“紅色的信封”可能仍然是一頭霧水,因此如果譯為:“Con motivo del A?o Nuevo Chino,los ni?os van a recibir un sobre rojo de los mayores.”依然不能讓西語母語者聽明白,這時則需加入一些說明性語言進行解釋性翻譯:“Con motivo del A?o Nuevo Chino,los ni?os van a recibir un sobre rojo de los mayores,en el cual se mete dinero para traer buena suerte.”譯者必須根據(jù)語境來選擇合適的含義來進行準確的翻譯,在文化存在缺省時要對譯文做必要的注解。
五、結語
多種多樣的意義都與信息共存,但這種“共存”并非絕對,它們是在一定條件下伴隨信息的語言符號產生的,又因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盡管信息的可譯性是成立的,但這并不能說明所有的源信息和譯出信息都能達到完全的等值,我們所得到的只是兩種語言的“近似對應關系”。
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既是譯入語文化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譯出語文化信息的發(fā)出者,兩種文化雖不同,但兩者間存在共通的一面,譯者必須兼顧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義,將之概括為在譯出語文化中能起到相同或相似的語言信號,因為翻譯的出發(fā)點是意義,而獲得所有意義的切入點就是對意義進行分析,從而通過翻譯活動使兩種文化達到同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家孟,孟繼成,倪華廸.西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5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