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初中語文和歷史教學相結合,從現(xiàn)在語文和歷史的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發(fā)現(xiàn)單一的語文或者歷史的教學會讓學生覺得非常無趣,并且語文課文中有的內(nèi)容只是從歷史書籍中截取出來一段,教師講解得不夠全面,學生無法理解當時作者的心理,無法理解課文,這就需要穿插歷史事件,教師可以通過搜集資料,通過不同的歷史事件來引出課文,或者舉辦關于文本內(nèi)要求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整理分析,然后通過演講的形式去分享,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增強了學生對語文和歷史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讓教師重視學科之間相融合的教學方式,改變曾經(jīng)的教學方式,讓教師和學生一起進步。
關鍵詞:相關性;初中語文;歷史;融合
中國歷史悠久,學生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先從最早的人類開始講述,到不同的朝代,中國從古至今,積攢了豐富的文化。從奴隸社會到科技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我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同時在歷史上,我們也走過很多的彎路,但是流淌至今的,就是我國的文字和語言,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動亂,我國的文化和語言從未中斷過,這就形成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語文的覆蓋范圍也十分的廣泛,有古詩詞、歷史故事、有現(xiàn)代詩詞、社會現(xiàn)象等等,因此,文史是相關聯(lián)的,但是在語文的學習中,并沒有對關于歷史的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介紹,都是比較隨機和分散的,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需準確的介紹課文中所出現(xiàn)的歷史故事、涉及的歷史人物、當時的政治情況。這樣就會把歷史知識融入語文教學中,豐富了語文課堂,同時也增加了歷史知識的普及范圍。
一、 語文和歷史融合的必要性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提倡的是擴展語文的講述范圍,將語文和其他課程融合起來,以此來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的語文課程和歷史課程是完全不相關的,不同課的教師只是去完成自己課題的教學,并不會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擴展和延伸,這樣的單一教學的效果并不好。這就要呼吁教師去融合不同的課程,讓教師了解歷史和語文的教學相關性,將它們?nèi)诤掀饋恚?/p>
才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對語文知識的鞏固,讓學生的歷史和語文共同進步。
(一)文史結合對于語文的好處
新課改后,我們倡議去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的學習充滿活力。教室應該注重教學方式,采用現(xiàn)在的科技手段去更好地教學,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到枯燥的知識,更要學會如何去運用和理解,學到了學習方法,增寬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為以后各個方面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新課改后,我們就應該知道,語文的學習和別的學科結合起來,會有更好的效果。例如,當講到《出師表》時,學生不應該僅僅去背誦完這篇課文,然后記住每一個詞是什么意思。教師應該結合這篇課文所出自的朝代,當時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作者為何去寫下這篇文章,讓學生更能深入地感受到這個文章的意義。對于出師表,教師可以去講述當時劉備病死后,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為開導劉禪,在出師伐魏之前,寫下《出師表》,希望它能夠承擔先帝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來讓漢室再現(xiàn)繁華。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讓他們在了解當時的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義,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活課堂
文字是抽象的,過于復雜的文字很難讓學生理解表達的意思,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該用生動形象,又不煩瑣的語言去表達,結合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更加直觀全面的去展示語文課文中所表達的含義。教師如果只是局限的講述課文上的內(nèi)容,學生聽的也難以理解,會使課堂氛圍沉悶,因此將語文教學和歷史結合起來,引入很多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讓學生提起精神去聽課,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課堂變得不再那么枯燥,他們根據(jù)自己所了解到的東西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力,讓學生也對歷史了解很多,這樣的授課就會變得非常有意思。例如,教師在上《孫權勸學》時,教師不僅僅要講述這篇課文的意思,也可以讓學生去搜集一些關于這篇課文的歷史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孫權為何要去勸學,勸的是誰,為了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等。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發(fā)言,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以及相關的見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有積極性。
(三)符合新課改對學生培養(yǎng)的要求
語文和歷史本來就是同根同源,很多語文的閱讀和歷史的事件都是相關的,學生要學的不僅僅是課文內(nèi)容,也應該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況,知道我們學這個的目的是什么,學會舉一反三。例如,學習《出師表》的時,不僅僅要講述諸葛亮的忠貞不二,也要去講述為什么他會成為一個良臣,是什么讓他如此的忠貞??梢宰寣W生去收集資料,然后進行討論。同時讓學生去思考自己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他有什么讓人佩服的品質(zhì)或故事,喜歡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學生通過分享,可以互相了解,也能互相增長見識,同時加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多元化的學習,滿足新課改后的教學要求。
二、 文史結合的方法
(一)文言文、古詩詞的背景介紹
當初中生在學習語文時,課文中會有很多關于歷史的文言文,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所學習的內(nèi)容,搜集一些歷史典故,名人事跡等等。將它們放在課文的講述之中,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也讓學生更加感興趣。例如,我們在學《陳涉世家》這篇課文,可以先給學生講述當時的朝代。例如這是在秦始皇時期,進行大量的宮殿建設和陵墓建設,修長城、馳道等等,浪費了國家很多的資源和人力,當時人民生活非常的艱難,因此爆發(fā)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最后引出本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nèi)容,結合背景故事,學生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又例如我們在講到《出師表》的時候,可以結合其他的古詩詞來進入教學。例如用杜甫的“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來問學生這是誰寫的,這個所表達的含義是什么,來引出諸葛亮,這樣可以豐富課堂的內(nèi)容。教師在進行語文授課時,可以經(jīng)常性的去引入一些詩詞、典故等等,可以增加他們的知識范圍,也可以增加他們的積極性,讓教師授課更加吸引人,讓教師的授課效果更好。
(二)穿插歷史資料
在社會中,每個不同的事物都會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當然歷史和語文必然存在很大的聯(lián)系,歷史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更深入,更能去感受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候的感受,增加了學習的效率。例如我們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其中魯迅先生的文章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理念,魯迅的文章傳達出來的很多東西,學生根本無法理解。例如在學習《風箏》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什么放風箏對于大家來說就是沒追求的,為什么我弟弟對我毫不反抗,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去穿插一些當時的一些歷史資料,例如當時的社會傳統(tǒng)的思想,只有讀書才是最有出息的,并且還存長幼尊卑。這樣學生才能理解為什么文章要這么寫,為什么這些事情會發(fā)生,為什么大家會這么說。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因此,歷史材料的穿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效果,讓歷史和語文共同發(fā)展。并且教師在選擇資料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并且比較容易理解的歷史資料穿插。
(三)引導學生閱讀,學生去累積相關材料
上面講述了教師應該如何去讓文史結合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講述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將歷史融入語文的學習中去,讓學生學會運用。例如可以布置一些課外競賽,例如九年級語文綜合學習中“話說千年風流人物”,首先讓學生去寫下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搜集關于這個任務的歷史資料,他所做出的貢獻,他身上所發(fā)生的歷史故事等等,讓每個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的。然后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演講,用比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學習到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品德,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的刻苦和有耐心。這個活動也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資料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演講能力,讓歷史人物放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在活動中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給予一定的肯定,讓學生不再僅限于盲目追星,而是去崇拜我國的歷史人物,學習他們的精神。
(四)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素材
教師如果想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中的歷史故事,就需要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不能僅靠教師課堂上的講述,這樣知識面是非常窄的。但是文史結合并不是說沒有范圍的去隨便引用,而是要去結合語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分析歷史,穿插一些比較合理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教師需要一些歷史背景故事時,也可以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閱讀關于這方面的內(nèi)容和歷史書籍,增加他們對語文和歷史的興趣,教師授課的時候也會更加的容易一些。
三、 結語
語文和歷史在初中的教學過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中考過程中也是有很大比例的,但是曾經(jīng)的授課方式讓他們對于語文和歷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新課改后,要求教師將各個學科聯(lián)系起來,教師多元化教學,學生多方面成長,而語文和歷史向來是不分家的,在授課過程中,合理地放一些歷史故事,可以讓授課內(nèi)容更好地理解,增進授課的趣味性,讓學生不在覺得枯燥。在文史結合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當時的歷史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狀,由此來引出作者寫出這篇文章的目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自己去結合歷史,閱讀這方面的歷史知識去加強自己的理解。明白歷史和語文結合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平.把握相關性,優(yōu)化初中語文與歷史的融合教學[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8(1):82-83.
[2]汪國新.讓目標引領課堂: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J].中學教學參考,2014(25):96-97.
[3]趙美芳.通過優(yōu)化古詩學習提高初中語文教學魅力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6(33):58.
[4]陳黎.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絡?優(yōu)化語文學習:我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J].中華少年,2018(1).
[5]王文杰.優(yōu)化古詩教學,發(fā)散初中語文教學魅力[J].神州旬刊,2015(12).
[6]王靜俠.探索高效模式?優(yōu)化初中文言文教學[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6(9):38-39.
作者簡介:梁曉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