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普通話教學效果不顯著,究其原由,除了課程課時過少、學生慣用民族語言而對普通話不自覺的忽視外,課堂教學方法的單一和教學內容的枯燥更是其核心問題。對此,教師可將傳統(tǒng)的講解示范法與音影欣賞法、談話法相互結合,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上課興趣,針對性解決學生普通話問題,從而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預科生 教學方法 多元化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簡稱預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加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特殊舉措。高校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漢語普通話教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和學習。對于民族地區(qū)的高校,普通話教學課程的設置是非常必要的。早在1956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如何在文化系統(tǒng)中和人民的生活中推廣普通話提出明確的要求。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qū)普通話的普及程度是較高的,但仍有少數地區(qū)受方言的影響,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低。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普通話教學課程在高校中的設置也極為稀少,大部分高校的普通話課程只針對專業(yè)為語言類、師范類的學生開設,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在培養(yǎng)目標中沒有此課程的設置。即便是語言類、師范類專業(yè),其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課程占用了大部分課時,留給普通話教學的課時也極其有限。此外,盡管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多推行民族語言與漢語并重的雙語教學,但因其以少數民族語言為母語,漢語為第二語言,且日常生活交際多以少數民族語言為主,因此少數民族學生要學好普通話有極大的困難。在課程教學方面,也存在教師口語示范不標準、基礎漢語專業(yè)知識掌握不牢固、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等諸多問題。針對此種情況,在保證普通話教學課時適宜和教師具有相應的基本素質同時,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是保證高質量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就是指教師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師決定的學生的工作方式,即可以用來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那些工作方式”課程教學中,教師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任務的完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尋找一切有可能與普通話教學聯(lián)系起來的教學方法,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在預科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的特殊性,要掌握比較堅實的語音理論知識,在語音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解說并設計科學的訓練方法,切實加強基礎訓練,把語言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因此,普通話教學要以少講、精講、以師范為主的原則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無定法,但教學目的是固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實施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學目的、任務、內容,不斷嘗試應用一法或幾法相輔的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以下為普通話教學中常用的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講解示范法
講解示范法是指教師以示范語音為主講授發(fā)音方法和語音基礎知識為輔的一種教學方法。普通話教學主要側重于傳授型的教學知識,如普通話的語音基礎知識、音節(jié)拼讀、作品朗讀等,重在學生對語音的直接感知。講解示范法在教學中是最基礎的一種方法,在普通話教學中尤其適合學生對普通話第一階段語音的整體感知。普通話教學中,這一方法的實施是有條件的。首先從教與學兩方面來說,教師自身必須達到應有的普通話等級,并在講解示范中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學生通過認真領悟教師的發(fā)音以此達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其次,從教學時間上,預科學生學制較短,學時較少,以教師為主體的講解示范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普通話的強化提升一方面強調教師的指導,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實踐。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精確的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短時間內將語言理論與語言實踐相結合,針對學生學習普通話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糾正和訓練是可行的。“教學方法的本質,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學習)和教師相應的活動(教學)的邏輯程序和心理方面,即由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二位一體運用協(xié)調一致的效果來決定的?!闭缫陨纤f,講解示范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性、系統(tǒng)性、有針對性的向學生傳授大量的語音及語法基礎知識,尤其是在預科人數較多的大型班級組織的教學形式中,這種方法具有突出的優(yōu)點。但同時因這種方法的主動者主要為教師,學生缺乏思考活動,使得課堂枯燥無味,故這種方法又有“滿堂灌”的別稱。因此,在這種方法的應用中,教師要突出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發(fā)展階段,還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如組織“摹仿教師大賽”、“聲臨其境”等有趣的活動,避免學生在課堂中機械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語音知識。
(二)音、影欣賞法
“音、影欣賞法”指學生在普通話的教學中,以欣賞語音、影視作品,模擬相關情景人物對話的方法。教師通過教學中對語音的欣賞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體會普通話的音韻美感。這一方法主要適合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語音基礎知識后,對短文朗讀的欣賞。普通話教學中,學生憑借聽覺對語音的感受和模仿,單靠講解或示范是不夠的,因此需要一些必要的輔助手段。教師在教授普通話的過程中,應注重運用直觀感受帶給學生的聽覺刺激,激發(fā)學生對普通話的學習。在教學中介入音頻、視頻等,讓學生形象的掌握語音理論知識,同時,在課堂中增加學生練習普通話的實踐機會,以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開口率。這一方法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盡可能搜集簡單的朗讀吟誦材料,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教師想要學生欣賞一段詩歌朗誦的音頻、一部電影片段,首先要考慮學生欣賞的意愿,學生要自動地對此感興趣,課堂教學才會有意義。故教師在學生欣賞之前要積極引導,通過情感“暗示”、聲調的高低緩急、表情的變化等方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做好欣賞的心理準備。其次,課堂教學中欣賞的音影需符合課程內容,與課堂所設置的課程目標銜接,不可脫離課堂。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總結及實踐。學生通過欣賞音影,由內心引起對普通話的韻律美感的體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帶動學生實踐,可以是當堂對音頻視頻的模仿,也可以是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說話訓練。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強烈情感反應的情境,通過聲調、語速等啟發(fā)學生的說話的興趣。這一方法在教學實施中,尤其考驗教師搜集材料的能力。一堂課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也在于教師搜集的音視頻能否成為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動力。但同時,這種方法只可以穿插作為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師若使用音影欣賞法過多,則會造成欣賞流于形式,學生情感激發(fā)過度。
(三)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指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練習普通話的方法。談話法與講解示范法有很大的不同。講解示范法教師存在單向信息輸出交流,談話法則是師生雙向信息交流。教師按一定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層次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并與學生進行相互交談,學生通過思考,組織語言對教師提出的內容進行回答。談話法的運用適合教師教授普通話課程中的“說話測試”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在談話法的運用中其實處于掌控者的地位,首先,教師在教學之前要考慮單人談話還是多人談話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學前要列好提問的問題,注重在問題中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說話,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說好普通話的能力。談話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教師在教學前應該設計好的。談話中,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所在的生活情境為主,就預科生而言,教師最好能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已知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師生討論的方式,交流民族文化,打破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困難心理,從簡單的話題入手,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在學生談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的發(fā)音,語法等的錯誤,并對他們所談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教師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授普通話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獨立性,但這一方法使用的不足之處也是有的。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容易浪費較多的教學時間,不易控制學生的發(fā)言時間及思考走向,但其意義是可以使學生鍛煉思考能力,說話能力,改善學生說普通話時膽小、無話可說的情況。
教學方法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更換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提出的三種教學方法是在自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普通話教學中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分析。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普通話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用一法或幾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多元方法實施的意義
“教師要教好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會教和善教。教師要會教和善教就必須懂得教學法,掌握科學的教學法。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改革教學法,靈活地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教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時,要依據課堂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等,遵循激發(fā)學生興趣、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則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那么,課堂教學就不應該使用單一的教學法,而應該是多元的、靈活的、有效的教學法的實踐構成。教師通過多元教學方法的應用實施,改變課堂單一的講授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達到優(yōu)化課程結構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高質量的教學。
(一)改變單一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普通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應用較多的是“講授法”,即通過教師的講解及示范進行教學。長期使用這一方法勢必引起課堂的枯燥無味,學生喪失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對于預科生而言,普通話課程是他們的第二種語言,在心理上已經有一定的學習障礙,若課堂是沉悶的,課堂內容是晦澀的、難以開口的,那么學生學習普通話也是吃力的。對于教師而言,普通話教學被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束縛后,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束縛了教師的發(fā)揮。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多元化,不僅可以滿足教師應對教學任務的多方面性,而且對于在教學中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也可以很好地進行協(xié)調。如面對預科生口語水平的差異,教師可以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談話法,對水平較弱的則在談話過程中加強交流,對水平較好的學生則可以適當減少交流,督促他們自主訓練。教師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使得課堂生動有趣,貼近現(xiàn)實生活,樹立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信心,使得學生認識到學習普通話的好處,從學習普通話的必要性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
(二)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效果
運用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是堅持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前提下,綜合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與教學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互動性、主動性、探究性,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傳統(tǒng)教學中,普通話課程多采用以練為主的課堂結構。這種結構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教師講解語音基礎知識及語音的發(fā)音方法,也就是以“講”為主;第二步,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對語音的發(fā)音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兩步走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結構單一,若使用多元教學方法將達到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作用。在普通話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原本兩步的教學結構,優(yōu)化為四步,即“讀、仿、練、講”增加了學生的要求,在教學方法上主要為講解示范法、談話法的應用。由單一的教學結構走向師生雙向性的結構,從強調學生對老師簡單的語音模仿變成學生自主思考、訓練,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則教學效果是顯著的。教學工作本身講求效益,提高效率。通過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預科生特殊的民族身份背景致使其進入高校后學習普通話有諸多困難,普通話的教學也是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普通話教學中,教學方法有很多,但哪種是最適合預科生的呢?這需要教師在普通話教學中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因此,現(xiàn)代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要辯證的使用教學方法,多元互補,以期達到最優(yōu)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伊·阿·凱洛夫著,阿俠等譯: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朱作仁主編:教育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3]劉舒生主編:教學法大全,經濟日報出版社,1990.
[4]尹建國主編.普通話培訓與測試[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董軍.漢語普通話與播音:六步教學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6]楊小鋒,蘭玉英,陸嘉懿編著.普通話水平測試實用教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7]陳光其.語言調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8]國家語委標準化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國家語言文字規(guī)范和標準選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9]吳用主編.藏族學生普通話教程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四川民族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7xjjg30)
(作者介紹:付娜,四川民族學院少數民族預科研究所,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