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霞
內(nèi)容摘要:文學,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將寧夏文學滲透到大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寧夏高職院校大學生感受寧夏文學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底色,感悟寧夏本土作家作品的文學思想和優(yōu)秀品質(zhì),增強寧夏青年大學生對寧夏本土文學的熱愛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寧夏文學 大學語文 教學 滲透
《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通識教育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將其與專業(yè)課相比,無論是從課時數(shù)量角度還是從重視度來看,都要比其他專業(yè)課略顯單薄。但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門課程的與眾不同,它在諸多課程中可謂是“映日荷花別樣紅”,在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人文底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已從事《大學語文》這門課程近8個年頭,通過自身的實踐教學,依然認為《大學語文》是一門充滿文學魅力的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向上向善、傳播正能量的教學使命。而作為寧夏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來說,把“寧夏文學”滲透到大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有一個認識和了解寧夏文學的機會和平臺,這亦是責任也是初心。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說:“寧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是文學寶貴的糧倉,文學是這塊貧瘠土地上的最好莊稼?!睂幭淖骷覀儗ξ膶W的執(zhí)著和熱愛,根植于生活,潛心創(chuàng)作,他們是生活美和人性美的歌唱家們,在寧夏作家們身上向讀者一次次詮釋著“文學照亮生活、生活照亮文學”。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對生活對文學的敬重,無一不感染著每一個讀者。特別是寧夏作家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仁愛、溫暖、善良,正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因此,筆者堅信,讓寧夏文學走進寧夏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堂,必將會錦上添花,必將會在大學校園里散發(fā)著“寧夏文學”的陣陣芳香。
一.寧夏文學滲透到大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1.擴展和豐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幾年來,筆者前后使用過四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但是內(nèi)容都是大同小異,所選取的內(nèi)容主要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其中中國文學作品占的比重較多,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在具體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群體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寧夏人,而“寧夏文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恰恰是一個空白。通過課堂調(diào)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寧夏文學”這四個字很陌生,乃至于一個盲區(qū)。因此筆者認為,借助大學語文這個很好的教學平臺,教師合理規(guī)劃教學內(nèi)容,將“寧夏文學”以專題形式滲透到大學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和了解寧夏文學及代表作家作品,讓大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開放、接地氣,最為重要的便是對寧夏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空白進行填補和豐富。
2.增強學生對寧夏文學的熱愛和文化自信。無論是作為一名寧夏教師,還是一名寧夏學生,對于寧夏這片故土都會有著很深的情感和眷戀。因為在這片帶著泥土氣息的黃土地上,生活著一群善良淳樸的寧夏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植于黃土地的“寧夏文學”是寧夏作家們用自己的執(zhí)著和堅韌為讀者精心準備的精神食糧,引導學生走進寧夏作家,感受他們作品里的深刻內(nèi)涵,能夠進一步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寧夏文學的熱愛和文化自信,讓寧夏文學得以更好的宣傳、分享和張揚。
3.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人文情懷。大學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使命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讓學生通過品讀作家作品,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感受作家作品的文學魅力,激發(fā)閱讀興趣,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和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而寧夏文學及作家作品中用“寧靜和沉思的品質(zhì)”詮釋著西北人骨子里的樸實和善良,讓寧夏文學如同一股清流在學生心間流淌,引導學生感受寧夏作家?guī)е麄兊淖髌方o予我們更多的是啟示和感悟。是這些淳樸的作家們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和姿態(tài)為讀者詮釋著生活的美和人性的美,以一種堅韌不拔的姿態(tài)來表達對溫暖、和善、追求的書寫和傳播?;谶@點,寧夏文學及作家作品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做一個向上向善的人。
二.寧夏文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四部曲
1.認識寧夏文學:教師做好引路人,用力開啟寧夏文學之門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要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也是進一步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的任務和使命。那么,在筆者看來,在高職院校要把“寧夏文學”隆重推出的最佳選手當屬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師。因為學生對寧夏文學的接觸范圍有限,大部分學生是對一部分知識還是個空白。因此,大學語文教師要對寧夏文學學在先、讀在先、思在先和悟在先,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教師通過前期充分的準備和統(tǒng)籌規(guī)劃,將多渠道收集的各方面關于寧夏文學的資料,包括文學作品,代表作家簡介,文學評論,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整合和取舍,優(yōu)化大學語文課時安排,帶領和引導學生認識寧夏文學。例如向學生普及一些關于寧夏文學的基本知識:張賢亮、“寧夏三棵樹”“寧夏新三棵樹”“西海固文學”等。只有教師用力開啟寧夏文學之門,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由表及里滲透模式,引領學生走進這塊帶著泥土味的寧夏文學殿堂。
2.品讀寧夏文學:精選代表作家作品,用心汲取豐厚的文學營養(yǎng)
在對寧夏文學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需要我們的學生潛心去閱讀和享受寧夏文學代表作品。教師要為學生精選一些寧夏作家的代表作品。筆者建議,主要以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品為閱讀坐標,讓學生課后進行閱讀和思考。如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郭文斌的《吉祥如意》、馬金蓮的《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還有寧夏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家等相關作品。讓寧夏文學滲透大學語文教學中,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寧夏文學及作家作品獨具的風格和品質(zhì),學生擁有了一個可以在中國文壇上其他作家作品有一個比較閱讀的平臺,吸取豐厚的文學營養(yǎng),感受中國文壇上這一片獨有的風景。
3.感悟寧夏文學:開展作品研討活動,用智啟迪人生、豐富心靈
有評論家稱“寧夏文學是一股清流”。那么這股清流也必須從學生的心間流淌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各小組代表結合讀過的寧夏文學(小說、詩歌、散文等),結合具體作品內(nèi)容,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讀后感受和心靈體悟。教師在整個研討活動中,要積極構建輕松的談論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對寧夏文學的收獲和心得,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有一個綜合評價和補充,通過對部分寧夏文學及作家作品的認識、解讀和感悟,讓學生深切體悟到寧夏文學的文學思想及作家們在作品中對人性溫暖、和善書寫和表達傳播,近而得到智慧啟發(fā),啟迪人生。
4.與作家面對面:邀請寧夏作家進校園,用情與作家暢談文學
大學的課堂是多姿多彩的,大學的校園文化更需要豐富充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寧夏著名作家進校園,讓作家與學生一起面對面,暢聊文學,談寫作,談閱讀,談人生,談詩和遠方,讓學生零距離感受作家?guī)Ыo他們的感染力和魅力?!豆饷魅請蟆罚?019年12月10日09版)刊發(fā)的《寧夏文學何以碩果頻出》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寧夏作家的成長,像埋頭泥土、耕耘勞作的農(nóng)人,背負沉重的生活,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奮力跋涉著,他們低調(diào)謙恭,用生活美和人性美歌唱??嚯y產(chǎn)生的文學就像苦菜花一樣,根是苦的,花是香甜的,它帶給人們的是明亮,是希望,是感動?!币虼耍瑸閷W生創(chuàng)造與作家見面的機會,通過與作家的見面與交流,能夠讓學生的閱讀心再次燃燒起來,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對寧夏文學的渴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在整個校園里播撒無數(shù)顆文學的種子,激勵學生用心用情去書寫自己的人生,書寫青春,書寫夢想,提升審美情趣。
三.結語
寧夏文學有著堅實的精神底色,寧夏文學和作家們始終把文學之根扎在中華大地的黃土里,扎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也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景致。相信讓寧夏文學滲透到寧夏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堅守文學初心,踐行育人使命,讓文學浸潤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心靈,為他們搭建起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閱讀世界,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去感知,去享受,去體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白草.寧夏文學:家國情懷、傳統(tǒng)文化與生命傾訴.文藝報,2018.
2.光明日報.寧夏文學何以碩果頻出. 2019年12月10日09版.
項目資助:2018年度寧夏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資助,項目編號CYJG201815。
(作者單位:寧夏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