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1877年至1882年黃遵憲任駐日參贊期間是其意識形態(tài)形象的構建時期。具體表現(xiàn)為,同源日本形象,即日本在景物、文化、風俗、日本人等方面均呈現(xiàn)著類中國形象;異類日本形象,即日本在風俗和文化上呈現(xiàn)出淫俗形象和背信棄義形象。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天朝上國世界觀、過往文人志士對日本的集體想象以及居日期間日本文人的影響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
關鍵詞:黃遵憲 日本形象 成因
1877年至1882年黃遵憲任駐日參贊期間創(chuàng)造了大量有關日本的詩作,這些詩作中塑造了意識形態(tài)式的日本形象。保爾·利科指出,“凡按照本社會模式、完全使用本社會話語重塑出的異國形象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盵1](P35)具體說來,黃遵憲作品中的意識形態(tài)形象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第一為同源日本形象,即按照本國話語構造出來的類中國的日本形象,具體表現(xiàn)為日本在景物、文化、風俗、日本人等方面均呈現(xiàn)著類中國形象;第二為異類日本形象,即按照本國話語構造出來的異中國的日本形象。具體表現(xiàn)為日本在風俗和文化上呈現(xiàn)出淫俗形象和背信棄義形象。筆者認為,黃遵憲形成意識形態(tài)式日本形象的原因有三,一為傳統(tǒng)的天朝上國世界觀,二為過往文人志士對日本的集體想象,三為居日期間日本文人的影響。
一.文化傳統(tǒng)因素:天朝模式世界觀
基亞指出,設法深入了解一些偉大民族的傳說是如何在個人或群體的意識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在研究異國形象時,應設法了解本國的神話在異國形象制造過程中是如何歷久不變的,即便本國遠勝于他國的勢位關系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晚清政府便是這種情況。
“浩浩天風快送迎,隨槎萬里賦東征。使星遠曜臨三島,帝澤旁流遍裨瀛。大鳥扶搖摶水上,神龍首尾挾舟行。馮夷歌舞山靈喜,一路川呼萬歲聲。滿城旭影曜紅旗,神武當年此鑿基。竿木纔平秦世亂,衣冠創(chuàng)見漢官儀。中原舊族流傳遠,四海同家聚會奇。此土此民成此國,有人盡日倚欄思。”[2](P199)此詩創(chuàng)作于黃遵憲初次登上日本之際?!叭龒u、裨瀛、馮夷”塑造了蕞爾日本小國形象。相對于此,“遠曜”、“帝澤旁流”、“神龍”等詞語將晚清政府塑造成了高高在上的宗主國形象。宗主國使團的首次降臨,自然會引起日本人的歡呼雀躍,以至于“馮夷歌舞山靈喜,一路川呼萬歲聲,滿城旭影曜紅旗?!闭自娮魍嘎吨斐蠂淖院栏?。何如璋在《使東雜詠》中記載了這個場面“廿七日,余偕副使張公并諸隨員詣會館之天后宮行香。漢官威儀,東人見所未見,觀者如堵?!盵3](P111)一種宗主國的優(yōu)越感躍然紙上??梢姡瑹o論是黃遵憲也好,還是何如璋也好,他們具有這種天朝上國的優(yōu)越感,這便是天朝型世界觀。再來看一個晚清臣子斥責外國的文章:“大皇帝撫綏中外,一視同仁,利則與天下公之,害則為天下去之。蓋以天地之心為心也。貴國王累世相傳,皆稱恭順。觀歷次進貢表文云:凡本國人到中國貿(mào)易,均蒙 大皇帝一體公平恩待等語。竊喜貴國王深明大義,感激 天恩。是以 天朝柔遠綏懷,倍加優(yōu)體……”[4](P18)完全是上國對夷邦的訓斥口氣,完全是“天下共主”的感覺。即使在經(jīng)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的局面下,晚清政府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仍是覲見的禮儀問題。翰林院編修吳大澂說:“我國定制從無不跪之臣?!盵4](P6)由此可見,在大臣心目中,這些外使仍是貢臣一類的角色。真可謂仗可以敗,觀念不能敗。直到十九世紀,這種自我重要感就是這樣深深地扎根于幾乎每個晚清知識分子的心中。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晚清國人的這種天朝上國的神話持續(xù)呢?殷海光認為:“這樣的世界觀的建立,不是靠客觀的事實來支持,而是靠主張者的自信力,靠往昔文化上的傲慢慣性來支持,靠筑起一道價值的圍墻擋住外來的挑戰(zhàn)來支持?!盵4](P7)在清朝的統(tǒng)治下,文治武功之盛幾乎可以和漢唐相提并論。一般士子忙于制藝之學,因此他們的思想根固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tǒng)、綱常名教、忠孝節(jié)廉、尊中攘外等傳統(tǒng)觀念中。正是這些基礎的訓練,使晚清的歷史厚重感太沉重了,以至于在發(fā)生轉向的時候,總是以慣性維持在舊路上面,難以轉過彎來。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則多不知不識、安守本分,順從帝制的陳規(guī)。這便是形成天朝上國世界觀的現(xiàn)實基礎。
黃遵憲便是這樣的現(xiàn)實基礎中的一員??部赖目婆e之路客觀上造成一個事實,那便是傳統(tǒng)觀念的根深蒂固。天朝上國世界觀便這樣在黃遵憲的腦海中國形成了。黃遵憲自嘆道:“中國士夫,聞見狹陋,于外事向不措意。今既聞之矣,既見之矣,尤復緣飾古義,足己自封,且疑且信;逮窮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曉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長短取舍之要,于滋愧矣?!盵5](P572)這便是士大夫的天朝世界觀在作祟,黃遵憲也慚愧地感嘆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同樣,黃遵憲的西學墨源的主張也是天朝上國世界觀的產(chǎn)物。黃遵憲認為西方的先進學說均來源于中國的墨家學派,正是持有天朝上國世界觀,才造成他認為世界上的所有先進之事物均源自中國的可笑想法。因此,初次來到日本的黃遵憲,便以這樣的自我意識來審視日本,而呈現(xiàn)出蕞爾日本、類中國、異中國的日本形象。
二.社會集體日本想象的影響
“神仙左股割蓬萊,惘惘游仙夢一回?!盵1](P62)這是黃遵憲《游潘園感賦》中對潘園美景的比喻。此處黃遵憲借用“蓬萊仙山”典故,同宋人一樣,借用日本自然山水的人文因素意義入詩,來展現(xiàn)詩歌的意蘊??梢?,在應考之時的黃遵憲對日本的想象仍然停留在遙遠的三神山的想象,完全淹沒在國人對于日本的想象之中。
“《山海經(jīng)》已述倭國事,而歷代史志,于輿地風土,十不一真。專書惟有《籌海圖編》,然所述薩摩事,亦影響耳。(《明史·藝文志》有李言龔《日本考》五卷、侯繼高《日本風土記》四卷,書皆不行于世。……書極陋,不足觀)。唐人以下,送日本僧詩至多,曾不及風俗。日本舊已有史,因海禁嚴,中土不得著于錄。惟朱竹坨收《吾妻鏡》一部,故不能詳。士大夫足跡不至其地,至者又不讀其書,謬悠無足怪也。宋濂集有《日東曲》十首,《昭代叢書》有沙起云《日本雜詠》十六首。宋詩自言問之海東僧,僧不能答,亦可知矣。起云詩僅言長崎民風,文又甚陋。至尤西堂《外國竹枝詞》,日本止二首。然述豐太閣事,已謬不可言。日本與我僅隔衣帶水,彼述我事,積屋充棟;而我所記載彼,第以供一噱,余甚惜之?!盵5](P789)
從以上描述可以見出,黃遵憲對過往的與日本有關的文獻與詩作還是進行過細致研究的,并且認為它們過于簡陋。這種認識是出于治史的目的而得出的結論,對于一部日本史來講,以上資料自然不足可取。但從另外方面來說,這些文獻和詩作也間接地給予黃遵憲影響,對其意識形態(tài)式的日本形象的生成不無影響。
雖然黃遵憲對過往日本研究認同度不高,但我們不能忽視同時期人物對其意識形態(tài)式日本形象生成的影響因子,尤其是同為駐日使團大使的何如璋的影響。黃遵憲對何如璋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可以說是黃遵憲的伯樂。何如璋也是很器重黃遵憲的,諸多事情交由黃遵憲操辦,比如到東京借租使館居、使館內(nèi)具體分工的記載等等。因此,黃遵憲對何如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何如璋的《使東述略》記述了“自(光緒三年)八月五日出都……十月杪乘輪東渡,歷日本內(nèi)海、外海,冬至前五日乃至橫濱;又遲之一月,始移寓東京行館”這一段時間內(nèi)所耳聞目睹的日本風土政俗的基本情況。全文一萬四千多字,文后附《使東雜詠》六十七首。雖然這兩部關于日本的記述篇幅不長,但卻是羅森以后中國關于日本的第一篇正式報告,意義非凡。鐘叔河指出:“其介紹之全面,超過了羅森;而論內(nèi)容的詳細和具體,又為后來黃遵憲的《日本國志》開了先路?!盵6](P60)的確如此,何如璋的《使東述略》和《使東雜詠》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黃)“上野有不忍池,亦名西湖,近郊勝地也”。[1](P221)——(何)“上野為東京五公園之一。園側有湖,廣數(shù)十畝,殘冬水涸,土人名曰小西湖?!盵3](P127)
(黃)“橫列東西青雀舫,旁通三百赤欗橋?!盵1](P259)——(何)“大阪大小橋三百余處,淀川縈貫其中?!盵3](P118)
(黃)“飛電時傳別后思,難將肥瘦說腰支;一燈紅豆開緘讀,近況何如問影知?!盵5](P765)——(何)“電氣報以銅為線,約徑分許,用西人所煉電氣,或駕水上,或沉水底,引而伸之,兩頭以機器系之,所傳之音雖萬里即達也?!盵3](P125)
(黃)“輕于蟬翼薄于紗,闌畫鳥絲整又斜;不用文人愁紙貴,淡黃遍種瑞香花?!盵5](P786)——(何)“敗絮機器揉碎熬爛,視其白而茸也,用水調勻,由機出之。機輪遞轉,瀉漿成幅,腐者新,厚者薄,濕者乾,頃刻即就,堅致如雪?!盵3](P125)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黃遵憲的詩歌中多次引用何如璋的《使東述略》和《使東雜詠》。而且《日本雜事詩》的形式同于《使東雜詠》,都是以詩歌配以詩后小注的形式呈現(xiàn)??梢?,何如璋無論是在為人還是創(chuàng)作上面都給予黃遵憲不小的影響。
此外,在公使人員與日本文人進行筆談中,何如璋大中華心態(tài)時而顯露,“賴山陽《日本政紀》中記載:“神武以下十代,荒遠難稽,崇神之世,始稍具立國規(guī)模。”考其時約在漢之中葉,距徐君房來,為日已久。貴國傳國寶曰鏡、劍、璽,皆周秦之物也。大約貴國人由中土流寓者,未知是否?”[8](P577)黃遵憲也參加了當時的筆談。作為朝廷大員、詞林學士,他的思想是傳統(tǒng)的思想,文章也是傳統(tǒng)的文章。他的游記和詩歌中對日本風土政情做了基本介紹,對維新后的日本諸多新事物也只是羅列出來,沒有做借鑒的傾向。對何如璋佩服有加的黃遵憲自然不免受其思想、創(chuàng)作的影響,但是他給予黃遵憲的影響是基于傳統(tǒng)層面上的。
三.日本漢學家的影響
黃遵憲在日本期間,廣泛積極交往日本友人,如青山延壽、岡千仞、宮島誠一郎、石川英、大河內(nèi)輝聲等人,這些人大都是日本的漢學家,詩人?!坝嗨欢嗯f學家,微言刺譏,咨嗟太息,充溢于吾耳。雖自守居國不非大夫之義,而新舊同異之見,時露于詩中?!盵5](P571)
的確如此,晚清使館人員與這些日本文人經(jīng)常進行筆談,在筆談過程中日本文人通常會表現(xiàn)出格外的恭敬和仰慕中國文化,黃遵憲往往參與其中。
“顧我邦上古文物質素,民俗醇樸,其仰教于中華學道,孔家之遺訓,禮儀服飾,宮室器用,率折衷于此?!盵7](P616)
“敝國與貴邦結交誼始于今日,而學漢字蓋隋唐以來,連綿不絕。敝國本是東海孤島,幸以貴邦之德,制度文章聊以增國光?!盵7](P716)
“加之方今宇內(nèi)大開,如西洋人皆陸續(xù)游學中華。華文譯述諸書,前后刊行。黃發(fā)綠瞳人猶成此文章,況我邦尊唐虞,師周孔,自國初至今日如一日?!盵7](P788)
從以上筆談內(nèi)容可以看出,無論是大河內(nèi)輝聲、宮島誠一郎還是岡千仞,都以中國為宗,對中國文明充滿了五體投地的景仰之情。身處筆談當中,黃遵憲的大中華的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也隨之得以加固。這些日本文人不僅對中國充滿了景仰之情。
“又鴻儒碩學輩以我邦固有之風俗為貴,非方今專溺洋習者之比也。桂閣竊恤中華人或誤信我邦人自古浮薄利,喜新奇,專學殊域之風,則不獨桂閣抱杞憂,即我朝之恥也。”[7](P616)
“自入孔圣之學,忠孝二字之大義益顯著。今日之西學,唯取其各制以量事強耳?!盵7](P716)
“尊論大好。余于西學所取者,惟制造機器與軍用諸具而已。他皆用我邦物可也?!盵7](P746)
“我邦士族坐食幾百年,今日廢祿令出,而積日慣習未改,往往困窮。盜賊之多蓋由之也。”[7](P752)
在這些日本文人看來,中學為本,西學為用,西學遠不及中學,中學才是根本。西學雖然可以使機器和軍用提升,但維新后的新政并沒有使日本人過上好生活,不僅造成物價驟升,而且還造成盜賊橫行的混亂局面。這些日本文人多是被明治維新剝奪了世襲爵位和封地的舊貴族,他們對明治維新深惡痛絕,無論如何他們是不會講維新什么好話的。在這樣筆談的環(huán)境下,黃遵憲不可能不受到影響。
“近者土風日趨于浮薄,米利堅自由之說,一倡而百和,則竟可以視君父如敝屣。所賴諸公時以忠義之說維持世教耳?!盵7](P670)
“顧耶蘇教遍及天下,而行之中東兩土輒廢沮者,亦緣圣學為第一故也。”[7](P717)
“仆考耶蘇之學,盡同于墨子?!K之教施之未經(jīng)開化之國則可行,必欲施于東洋諸國圣賢早出之邦,抑又愚矣?!盵7](P794)
在黃遵憲看來,日本的西化使日本世教日趨益下,倫理綱常秩序混亂。西方基督教源于墨子,之所以在中東地區(qū)傳教頻頻受阻,正是因為有孔孟圣賢的早早存在。再次表現(xiàn)了天朝上國的優(yōu)越感??梢姡@些日本文人對晚清出使人員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吹捧,再次強化了黃遵憲內(nèi)心的大國姿態(tài)。
綜上所述,正是基于傳統(tǒng)的天朝上國世界觀、過往文人志士對日本的集體想象和居日期間日本文人的影響,黃遵憲此段時期的作品中的日本形象便筆呈現(xiàn)出了意識形態(tài)式的日本形象。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黃遵憲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式的日本形象或多或少繼承了以往國人對日本的認知,是對昔日作為附屬國日本的否定,從而強化和肯定了作為昔日宗主國自身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法]讓·馬克·莫哈著,孟華譯《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及方法論》,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清]黃遵憲著,錢仲聯(lián)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清]何如璋著《使東雜詠》,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4]殷海光著《中國文化的展望》,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5]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日本雜事詩(廣注)》,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6]《甲午以前的日本觀》,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7]陳錚編《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本文是江漢大學2018年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他者形象與“中國夢”——以黃遵憲作品為中心”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張琳,博士,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研究方向:中日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