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青 吳何文
【摘 ?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時間段(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內我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前者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后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舒適護理方法,以護理滿意度、焦慮抑郁評分為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經過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都有所降低,護理前后對比,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更明顯,護理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結論:患者在ICU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舒適護理的方法,大大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護理滿意度也顯著提高,故在臨床中可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舒適護理;ICU;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05-0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時間段(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內我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觀察組,21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齡22-81歲,平均年齡為(41.92±7.25)歲。對照組,22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齡22-82歲,平均年齡為(41.53±7.16)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故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藥物指導、飲食護理、健康宣傳和出院指導等幾個方面。嚴格按照醫(yī)囑給藥,注意觀察患者服藥反應情況。告知患者住院期間飲食的注意情況。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發(fā)病機理等?;颊叱鲈簳r,告知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舒適護理,具體包括心理舒適護理、生理舒適護理、睡眠干預、社會家庭舒適護理幾個方面。
1.3評價方式
焦慮、抑郁程度采用評價量表,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采用EXCEL和SPSS24.0,均數(shù)±方差(x(-)±s)表示焦慮抑郁的評分值,例數(shù)(百分數(shù))表示護理滿意度。兩組間數(shù)據是否有差異性采用t檢驗,當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經過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都有所降低,護理前后對比,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更明顯,組間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
2.2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更明顯,護理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具體結果見表2。
3 討論
ICU收治的患者大都病情復雜,且病情變化反復。對此,必須進行重點且有針對性的護理,護理的難度較大。此外,在ICU中的患者治療時間較長,患者會產生焦慮情緒,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及恢復。護理過程中,舒適護理的使用,有助于患者保持舒適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其治療和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驗證舒適護理的效果,本文選取時間段(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內我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前者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后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舒適護理方法,以護理滿意度、焦慮抑郁評分為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經過護理之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都有所降低,護理前后對比,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更明顯,護理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
綜上所述,患者在ICU的護理過程中,采用舒適護理的方法,大大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護理滿意度也顯著提高,故在臨床中可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柳繪.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6-7.
[2] 孫小妹.80例ICU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清醒患者舒適需求分析及舒適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3):71-73.
[3] 屈艷紅.舒適護理干預在ICU呼吸衰竭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1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