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tǒng)價值理念中,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均以修德遵道為上。自春秋戰(zhàn)國孔子興學,儒家價值基點站在入世的態(tài)度以仁德修養(yǎng)為途徑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達至福澤人類,強調(diào)修齊治平,敬畏,仁政等,目標為“內(nèi)圣外王”。佛道兩家異于儒家的基點,主要論述出世的哲學。道家理念代表人物主要指老、莊,強調(diào)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佛家強調(diào)慈悲與因果,與道家一樣以修養(yǎng)德行達致超拔與出世的人生境界。它們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各類經(jīng)文、律論與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瑰寶,滋養(yǎng)著一代代勤勞善良的華夏兒女。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文化;道德理念;現(xiàn)代高教
價值理念也叫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維感官上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知事物、辨明是非的一種思維取向,是一種形而上的理論。價值觀對動機具導(dǎo)向作用,人的行為動機受價值觀支配與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不同的價值觀,其動機模式與行為也不盡相同。只有經(jīng)過價值判斷被認可的,才能轉(zhuǎn)換為行為動機,并以此為目標引導(dǎo)人的行為。價值觀包括生命觀、宇宙觀、道德觀等。傳統(tǒng)價值理念主要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慣性評價標準。不同階段標準也不同,其中的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本章論述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主要是指源于夏商周時期諸子百家學說,老莊、孔孟的思想,墨家、法家的爭鳴與漢魏時期由印度經(jīng)尼泊爾傳入中國的佛家理論等。至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和歷史發(fā)展的主要流派。隋唐以后開科舉考,極大地促進了儒家教育的發(fā)展,直至以后的二程思想、與程朱理學的不斷演進,形成了以儒道釋三家思想為主體構(gòu)建的天道、人倫與地理的多維傳統(tǒng)價值體系。
一、 遵道重德貫穿傳統(tǒng)社會各層面
《禮記?學記》中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主旨鮮明的論證教育的功用與明“道”的重要。對于一個團隊和集體來說,它的整體是否強大,未來可否發(fā)展,成敗的關(guān)鍵往往取決于團隊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否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大道”。在《老子》的論述中“道,可道,非常道”主張其“道”不是平常的道,而是異于普通道理的“道”。此“道”為世界的本原,是所有事物的本質(zhì)體現(xiàn)。在萬物與道的關(guān)系上,老子認為,萬物產(chǎn)生于道,復(fù)歸于道,所以“萬物并作,吾以復(fù)觀”《老子。第十六章》。此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比艘孕Хǖ貫樵瓌t,地以效法天為原則,天以道為原則,道則是自然,“自然”無私包容、周而復(fù)始、運行不殆。萬事萬物只有順應(yīng)“大道”才能達致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對于修道的方法主張《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币蛞缘乐螄灾卦谏苹诵?。心中有道之人,一言一行皆為“道”。功高德厚可達至“圣人”,圣人會永受人民推崇愛戴。<管子。形勢>云: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fù)振也。意思是說,做事順乎天道,天就幫他;做事逆于天道,天就違背他。如果得到天助弱小可以變強大;天如果拋棄你,成功也可以變失敗。順乎天道者必然成功,違背天道必然失敗,甚至還會一蹶不振。正如儒家經(jīng)典之《易經(jīng)》的開篇表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萬物只有順應(yīng)天道,才會如宇宙之運行機制生生不息,永恒長存?!独献印吩谄洹兜赖陆?jīng)》中除了論述“道”外,還講了“德”?!笆У蓝蟮隆比绻x了道,就要用德來歸正了?!暗抡?,得也。”在說文解字中德的本意是行走、攀登、提升的意思;即有道在心之人便能提升;其中也有有德便能獲得的意思,即所謂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對《四書集注·學而篇》注解時,朱熹釋義:“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老子五十一章)中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标U明只有遵循“道”的規(guī)律以德來滋養(yǎng),萬物才能生成與發(fā)展;“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jīng)》。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如大地一樣謙卑無私,包容萬物,才能聚厚德以配天道。
如道家一樣,儒家思想也把道德價值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開篇即闡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處的一有首要的意思。如《左傳·宮之奇諫假道》中宮之奇與虞國公的對話中說:“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這里鬼神不與人一樣以親疏分別,而是護佑有德之士?!肮省吨軙吩唬骸蝠⒎擒?,明德惟馨”五谷社稷都不如崇德來的芬芳?!叭缡?,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如果一個國家不重德,神靈也不會享用他們的供奉的。虞國公對貪得無厭的晉獻公兩次借道與他攻打與虞國唇齒相依的鄰國,實則是助紂為虐,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的。就如朋友與上下級間明知對方的行為不符合道德的規(guī)范,不但不知勸助還要推波逐流,這樣的后果是自己德行受損,最后也會落下不良的影響,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個人修為方面,曾為朗州司馬的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名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為何身居陋室不覺其陋仍能“自得其樂”呢?就是因作者認為,只要提升道德境界,“惟吾德馨”,那么即使身處逆境居于陋室又“何陋之有”?由此顯見,人的快樂、幸福與物質(zhì)財富的豐足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只有修德重道,有了快樂的心境,即使物質(zhì)生活相對不足,也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孟子提出“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認為君子實踐道義、維護道義,任何時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行,都不能喪失氣節(jié),“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 傳統(tǒng)社會以德行為人才評定的重要標準
對于一個注重道德的社會來說,個人德行的修為是重要的,如果一個德行高尚的人能得到上司的賞識,他的德行將會更多的服務(wù)社會,體現(xiàn)更大的社會價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均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擁有如此品格的人,為君為臣皆為天下人之福。作為一名管理者,能知人善任,得賢能之才為其所使便顯得尤為重要?!皩嵭械抡?,任人唯賢”是治國平天下之基礎(chǔ),德行是人才評定的重要標準。人無德不立,德乃修身之本。自左傳中提到“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以來。歷代文人志士皆以此為人生追求之高標,其“不朽”之精神即使放在當代社會也不失其價值與璀璨。三不朽以立德為首,德的內(nèi)涵體現(xiàn)在求真、誠信、無私、擔當、謙虛、善良、勤奮、能吃苦以及對生命的敬畏等諸多方面。是一種“內(nèi)向”的追求,需要修為者不斷的審視自我、歸正和完善自我,客觀地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一點點的強大自我,拓展自己的內(nèi)心和人格。所謂“慎獨”“慎重”,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的修身文化。古人堅持德才兼?zhèn)涞膿袢藰藴?,并不是將德與才等量齊觀,而是非常重視德對才的統(tǒng)帥和主導(dǎo),把德放在首位,認為“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北宋的司馬光便曾以德與才的關(guān)系把人分為四種,他認為:德才兼?zhèn)錇槭ト?,德才兼亡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用人時,最好的選擇是圣人,然后是君子,如果都沒有,那么與其用小人,不如得愚人。因為有才無德的人是最危險的,他們比無才無德的人還要壞。正如北大錢理群教授所提到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果讓那些人得勢,將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此處的立德與我們現(xiàn)在教育部提出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同出一轍?!敖虝恕?,育人以立德為先,而不是知識為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擁有知識畢竟不是立人之根本,最多也只謂立德樹人之手段矣。反觀當今教育,提倡贏在起跑線上,這里的“贏”一般是指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多少,而不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孩子的德行與為他人著想的良好品質(zhì)。很多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孩子們上幼兒園就需要幾萬元不等的學費,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方面,有些小學生的家長除了孩子們平時五天在學校上課以外,其他時間基本都用來學奧數(shù),學邏輯,學唱歌,學跳舞,學英語,還有網(wǎng)上的各類學習方法培訓(xùn)等。孩子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被父母追著從這個培訓(xùn)班趕往另一個訓(xùn)練營,課余時間基本快被占滿,即使是對某一項特長有那么一點興趣,也因為超額的學習負擔而抹殺了。學習根本沒有快樂和效率可言,如此本末倒置,無疑拔苗助長、緣木求魚。而遵道重德則是根據(jù)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循序漸進,由簡到繁,深入淺出,摒棄急功近利的投機思想,以潤物無聲的培養(yǎng)模式陪伴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德行。
三、 結(jié)論
孔子曰:“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如此追尋道義的人,無論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夠堅守正道,秉承圣賢的教誨而做人,表現(xiàn)在嚴于律己而寬以待人,這種源自內(nèi)心的清澈豁達,是一種寬恕仁厚的品格。翻譯家傅雷先生在給他兒子傅聰?shù)男胖卸冢核嚻啡缛似罚瑢W藝必先學做人。“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明白道理就會關(guān)愛他人,將所學道理落實在待人、處事、接物之中,以美好的道德化導(dǎo)人心,上善就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不爭。達至圣明的人,越成功,越謙和。美好的品德需要不斷修養(yǎng)和推崇,老子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薄叭酥?,為而弗爭”。意思是治學與修道正好相反,治學需不斷積累、增長知識,而修道則要不斷減少心中的私心雜念,達至率性而為的狀態(tài),只有做而無求無爭的純粹才能取得天下。有道之人,一言一行皆在道中。在人生的順境,以謙虛的心態(tài)面對贊揚和榮耀,謙遜平和的與人相處,努力傳播德行的重要、道德的美好;在人生的逆境和面對挫折時,謙和堅韌的心態(tài)能理性的處理和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迎來人生的轉(zhuǎn)機、創(chuàng)造良好的新機遇,走出人生的低谷,開創(chuàng)良性的新局面。無論所處順境逆境,不斷修養(yǎng)自身的道德品行,會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法律約束人的行為,道德才能約束人心。法治治的是小人,而德治則成就君子。人只有嚴守道德的心法,才能行進在人生的正道正途,才會前程光明,使民風正、萬事興、天下太平。
參考文獻:
[1]德育論著精要?第五部分?人學視野下的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高德勝.時代精神與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左丘明.春秋左氏傳[M].常亞光,評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7.
[4]劉毓慶.國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9.
[7]李建華.論人性與道德:一種道德學的分析[J].道德與文明,2020(1):5-16.
作者簡介:
李梅芳,湖南省常德市,湖南文理學院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