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聯(lián) 藍云
摘 ?要:立德樹人不僅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更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使命。在面對新時代發(fā)展需求,高校教師順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而自然被賦予了時代定位,其職責也隨之呈現(xiàn)出鮮明時代特征。然而,高校教師卻仍面臨著大小不一的困惑,對立德樹人內(nèi)涵理解、實施主體以及教育方式等都存在著一定認知偏頗。對此,高校教師需要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準確定位,從尊重教育本質的回歸、明確高校與高校教師的責任邊界、回應學生個性化思想需求等進行反思,從而肩負起立德樹人這一時代使命而奮力擔當。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教師;時代定位
中圖分類號:C96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157-04
Abstract: Setting up mo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value goal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In the face of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 college teachers are naturally endowed with the era 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However, college teachers are still faced with different sizes of confusion, and there is a certain cognitive bias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way of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college teachers need to accurately position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cultiva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beauty, from the return of respect for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o clarify the boundaries of responsibil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to respond to the individualized thinking needs of students Waiting for reflection, so as t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the era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college teachers; positioning of times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到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及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中又再次明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一直都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使命。作為高等教育實施主體,高校教師理所當然在實現(xiàn)高校的教育質量以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要為肩負起立德樹人這一時代使命而奮力擔當。正如習近平反復強調的,“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1]因此,高校教師在新時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尤為要關注道德品質同時彰顯其在立德樹人中引領作用。
一、高校教師立德樹人時代特征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睆慕處熉殬I(yè)發(fā)展歷史進程來看,教師職責早已明確為“傳道”“受業(yè)”和“解惑”等項,即是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技能教育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隨著新時代發(fā)展需要和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式轉變,尤其黨的十九大對新時期教育則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這一時代使命,高校教師在順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而自然被賦予了時代定位,其職責也隨之呈現(xiàn)出鮮明時代特征。
其一,教師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新高度。2013年9月9日,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中提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014年9月9日,習近平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再次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苯逃秊楸尽⒔處煘楸?,就是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的直白闡釋,也是教師基石作用的充分肯定。這不僅是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建設要求,也是對人民群眾需求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教育的積極回應,更是牢固確立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心地位的具體體現(xiàn)。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把教師工作置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支持戰(zhàn)略的實際需要,同時也將教師這一職業(yè)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二,教師使命愈發(fā)明確強調引領作用。2013年習近平要求教師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015年9月9日,習近平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談及,“廣大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016年9月9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八一學??赐繂枎熒?,提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從以上對教師使命表述可知,黨和國家越發(fā)明確教師使命,越發(fā)強調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尤其突顯其在人才培養(yǎng)中所應承擔的引領作用。正如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
其三,教師標準突出“四有”樹立新的標桿。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首次提到教師標準,要求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也即是“四有好老師”。對于“四有好老師”評價維度,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都直接關乎到教師師德。除此之外,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薄包h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師?!币幻處熤挥凶龅搅恕八挠小钡幕A上,方能成為一名好老師??梢?,建設一支讓黨和國家滿意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而教師隊伍之所以要成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主力軍,內(nèi)在優(yōu)秀品質的塑造和提升是必不可少,同樣教師標桿樹立和社會認可也是需要的。如此一來,好老師不僅體現(xiàn)了優(yōu)秀教師品質的鮮明特質和時代特征,更是彰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使命擔當和理想追求。
其四,教師成長堅持“四個相統(tǒng)一”得以新發(fā)展。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中強調, 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八膫€相統(tǒng)一”提出,不僅印證了黨和國家強調教師自身道德垂范的根本要求,而且突出了教師成長過程中思想增值與實踐參與相輔相成的發(fā)展需求。也就意味著,教師自我改變與其個體成長實踐緊密相關。一名優(yōu)秀教師必定為立足于德,始德性方能在為人、為師、為學等方面得以全面發(fā)展。只有堅持“四個相統(tǒng)一”,教師才能充分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立德樹人使命,才能不斷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和發(fā)展自我,才能有效地通過教育行為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
二、高校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中面臨的實踐困惑
圍繞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立德樹人已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推進與踐行,其理念也隨之得以深入,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極大的成效。然而,高校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實際中卻會面臨著大小不一的困惑,對立德樹人內(nèi)涵理解、實施主體以及教育方式等都存在著一定認知偏頗,而這也必將影響著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價值塑造與教育實踐的效果。
困惑一:認知上存在偏差,缺乏全面正確理解立德樹人。對于“立德樹人”理論內(nèi)涵,盡管學者們已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定學術見解,但是高校教師受專業(yè)領域不同認知不一所限,嚴格來說對立德樹人并沒有全面正確認識。一方面存在對“立德”與“樹人”關系剝離,純粹認為“立德樹人”重在“立德”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忽略了對“樹人”“培養(yǎng)什么人”的思考,進而無法正確理解二者并提的內(nèi)在邏輯與深刻含義;另一方面,片面認為立德樹人更多局限于學生層面,殊不知這既包括學生之德育,也包括教師師德方面,正因“立德樹人”本身就涉及到教育過程的“上者”立德,即教育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
困惑二:實施主體呈錯位,導致責任落實難以明確到位。高校教師不僅是教育實施的主導者,而且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實施主體。也就意味著,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是立德樹人中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教書育人也是教師職責所在,對于教育責任落實不應分份內(nèi)份外??墒牵诂F(xiàn)實學校教育當中,反而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共識,“即有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老師,而這也就意味著其他教師只負責教書,并不具有育人的職責。將教育與教學分離開來,認為教師的工作分為教書和育人?!盵3]正因如此,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尤其是專業(yè)教師總存在著認識誤區(qū),光認為立德樹人涉及德育,自然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職責所在,而與自身無太大關聯(lián)。殊不知,當前在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中,“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已成為必然。
困惑三:教育定位不清晰,以致實踐指導無法具體有效。對于立德樹人,高校教師往往會落于俗套理解,直接視其為是一個德育論題,講究如何加強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類的,壓根沒有認識到立德樹人其實是關于人的工作,而關鍵又在于人的現(xiàn)代化和人的本質的自由全面發(fā)展[4]?;诖?,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在實踐指導中缺乏總體性的視野來構建立德樹人,不僅無暇關注“立德”“樹人”方面該如何圍繞著全面發(fā)展主題,而且也沒有制定科學具體內(nèi)容和可行實踐方案,至于結合高校實際而確定的立德樹人總體目標就更不用談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于高校教師雖能夠按照學校要求作相應地理論宣講與價值傳導,但更多時會根據(jù)個人對價值信念、價值理解而作有選擇性地教育。如此一來,高校教師在立德樹人內(nèi)涵推進中的能動作用并沒有真正發(fā)揮起來。
困惑四:教育方式單一化,疏于對教育實踐整體性構建思考。目前國內(nèi)高校積極探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但相對而言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來開展相關教育。正因高校思想理論課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陣地和重要渠道, 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5]。由此可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貫之地強調著課程教學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注重直接道德教學所給予的整體道德訓練和道德價值有效性。殊不知,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既不是某個階段性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僅靠思政課程便能塑造成形。更何況,當今青年學生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其自身集具著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個性張揚等眾多特點。再說單憑來自教學方法的道德訓練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新深入思考立德樹人教育實踐整體性構建是必要又迫在眉睫的。
三、高校教師踐行立德樹人的再思考
從上述可知,高校教師立德樹人作為德育命題本身含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分,由此也就決定其盡管有明確德育為先的責任需求和根本任務,但是卻難于與育人為本實際相結合并轉化為推進人才培養(yǎng)行動,同時“立德”一詞意指不明也多少影響著理論理解與教育實踐的相融。正因如此,高校教師對立德樹人的實踐應更多關注其價值觀念的引領和思想道德的塑造而不是一味地知識傳導。而在實踐中,高校教師似乎更傾向于課堂教學單向知識灌輸,也如前述在推進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困境正是主體認知與受眾需求的偏離。
首先,尊重教育本質的回歸。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強調在德育為先前提下的全面樹人以及全面樹人基礎上的德育為先[6]。德育為先與育人為本之間孰輕孰重,其實兩者并不相矛盾,應互為一體共同構建起立德樹人。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命題,高等教育在國家政策和改革行動推進下已出現(xiàn)明顯的教育轉向:從單純知識學習轉為思想引導價值取向,從傳統(tǒng)課堂教學轉為實踐育人,從單一德育教育轉為全員全過程育人。究其所以,“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價值越發(fā)清晰,歸于本位的教育任務也越發(fā)明確。也就是說,立德樹人歸根到底是人的工作,實質上是涉及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問題。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追求,因為“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教育發(fā)展的理想和目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理想和目標,而且是社會理想和目標與教育理想和目標的高度統(tǒng)一的理想和目標?!盵7]正是回歸于人的教育認識,高校教師應對立德樹人作一個重新的教育定位,立足于“人”的培養(yǎng)層面來反思,除了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習技能之外,更要強調尊重學生、維護人格尊嚴的價值觀念引導;其次,高校教師不僅要將立德樹人一一落實到學生在校期間成長成才的過程當中,而且更要著眼于人生命歷程的全過程強調自我塑造自我實現(xiàn)。
其次,明確高校與高校教師的責任邊界。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高校是不可繞過的關鍵一環(huán)。同樣面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高校教師也是必不可少的堅定執(zhí)行者并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從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準確定位,正因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xiàn)“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8]。如此一來,高校必須要結合新時代的新要求,全面系統(tǒng)地把立德樹人落到教育教學實處。對于高校教師,高校除了給予更多的組織信任之外還應借助制度、機制、培養(yǎng)和管理等方面措施加以明確,確保教師在立德樹人實際工作中知其所以然進而明了自身職責所在。明確立德樹人責任擔當,區(qū)分高校與教師之間責任,正是對應立德樹人從理念建構到實踐探索的首要回答。而高校教師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神圣職責之后終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更多強調著通過教育方式來真正實現(xiàn)人的價值。面對現(xiàn)代化教育趨勢和教育強國的新要求,高校教師則要清晰認識到教書育人規(guī)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適時轉換教師角色,著力增進情感交流,提高實時切身體驗,在教與學互動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再次,回應學生個性化思想需求。對于學生個性化需求,促使其真正內(nèi)涵式的發(fā)展,這必然要求現(xiàn)今教育能夠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方能實現(xiàn)真正個性化的本質。換言之,教育理應是能夠針對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對應每一位學生的需求來提供相適合的教育內(nèi)容,而不是內(nèi)容整齊劃一、方式千篇一律的狀態(tài)。正因學生發(fā)展已呈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則是教育內(nèi)涵發(fā)展所在。同樣在立德樹人教育實踐中,學生不能僅局限于教育的受眾者,反而從主體間性教學交往視角來看,應將學生實實在在地視為具有主動性的教育主體?;诖?,高校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認知,不僅要走出自我中心的固有思維范式,摒棄將學生視為教學支配對象的誤解,而且充分尊重學生思想需求,認同學生思想交流方式,注重學生個體自主性。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塑造,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師生間不在于企圖改變并徹底塑造對方,而是彼此相互關系的創(chuàng)造者[9]。具體地說,高校教師需要在與學生日常交往的過程當中,通過雙方共同參與、共同在場的行為[10]來進行參與式的意義建構,借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思想道德規(guī)范所在,同時促進師生之間思想回應、價值認同和存在意義等方面的認知相融。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站,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2016-12-08.
[2]戴銳,曹紅玲.“立德樹人”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13.
[3]王曉莉.“立德樹人”何以可能——從道德教育角度的審思與建議[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3-71.
[4]楊艷春.立德樹人的馬克思主義人本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3-36.
[5]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4-8.
[6]楊興林.關于高校立德樹人問題的思考[J].重慶高教研究,2018(1):118-126.
[7]郝文武.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0.
[8]朱慶葆.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是大學的重要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1.
[9]馮建軍.教育學的人學視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8.
[10]劉要悟,柴楠.從主體性、主體間性到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范式轉型[J].教育研究,2015(2):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