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杰
皮亞杰認為個人的認知發(fā)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在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下,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小學低年段是處于運算階段,他們以表象進行思維,形成了初步的運算結構[1],出現了一定的邏輯思維,但思維還是直接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系,離不開具身體驗,因此,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孩子已有的知識概念,注重教學的現實性,以兒童的視角去組織教學,建構科學概念。
一、設置關聯性的導入,順應學生的認知
《土壤》一課,是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生活的觀察中,學生對土壤已具有一定的了解,在常規(guī)的教學中,老師通常會以問題聚焦的方式引人,如搬一盆植物到講臺上并提問:“這株植物是依靠什么生長的呢?”,學生可能會說到陽光、土壤、水……,從而對問題進行有目的性的選擇,引人主題一一《土壤》,可在聚焦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相獨立,為引出主題而忽略了學生的問題需求,對土壤的認知是缺乏認同感的。為此,基于科學概念建構的目的,根據學生的認知取向特點,在教學中可進行順應式導入。
【教學片段】
師:我寫一個字,看你們是否認識?(板書:土)
生:土。
師:你們都認識這個字,一年級的小朋友也認識,那你們要有不一樣的水平。為什么“土”字要這樣寫呢?請開動腦筋想。
生1:土字下面那一橫是平地,上面那一橫就是植物。
生2:我認為下面的工字是平地,上面那一豎是植物。
師:爭議來了,“土”字有兩橫,到底哪一橫代表“土”?
師:一豎沒爭論,這一豎代表什么?
生:植物。
師:那我們先把一豎固定。
師:這一橫是上面那橫還是下面那一橫?
生1:我認為是上面那一橫,因為上面種了植物。
生2:我認為是上面那一橫,上面一橫是陸地,下面一橫有根生長在下面。
師:根在哪?根在一橫的下面,在根的下面還有一橫。
生:我現在終于知道“土”字為什么是兩橫加一豎了,那兩橫是土,那一豎是植物,植物長在土上。
師:老師再寫一個字。(板書:壤)
生:壤。
師:土壤的“壤”字里面有很多小洞洞,說明土壤中很多空隙。
看似簡單的文字解析,實則是對學生已有認知的深入剖析后而精心設計的引導,對F孩子來講,“土”字已非常熟悉,一橫一豎一橫,每一橫蘊含的意義不一樣,以分析“土”、“壤”字的筆畫結構為課程導入,發(fā)散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呈現濃厚的科學味道,二橫一豎,形象的結構解讀,幫助學生建立起土壤的根本認識,植物生長在土壤中?!叭馈敝械摹岸炊础保詢和恼Z言描述,輔助學生理解土壤中的間隙問題,為后續(xù)觀察土壤提供了初步的認知基礎。正是順應了學生的已有認知,才有后面學生對“土壤”的頓悟。
二、設,簡約性的記錄,發(fā)展學生的認知
在低年段的教學內容中,主要以觀察為主,學生在不斷的觀察活動發(fā)展技能,其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承載了學生科學概念的載體。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低年段的學生則是提出了‘能用語言初步描述信息”,但在概念的建構中,文字記錄通常比較枯燥,難以表述,導致在觀察活動中,很多老師只是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布置了觀察的目標和任務,忽視了學生觀察記錄的有效性,導致很多觀察活動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低年段應借助適當的方式來輔助記錄,用畫畫、泡泡圖等淺顯的方式來呈現觀察結果。
在《土壤》一課中,可用思維發(fā)散圖的方式記錄,引導學生了解觀察的順序、方法和技巧。
【教學片段】
師:土壤里面有那么多動植物,我們來觀察,把它們找出來。
師:你們在記錄板上畫個圈,把杯子的土壤倒放在圈里,把不是土壤的找出來,放在記錄板的一個位置,在它周圍畫上一個圈圈
師:觀察你找到的物體,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三、設置階梯性的活動,深化學生的認知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正處于由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在建立概念和認知的過程中,如果單靠老師的講授來學習,去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老師應為學生提洪具體直觀的觀察對象,在動手操作中豐富感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形成穩(wěn)定的表象支撐,由物化到內化,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地建立概念。
如《土壤》一課,在教學中可以依學生的認知,設置 “看一一滴——放——拌一一說,5個遞進性的探究活動,為他們建構新知識、新概念提供有層次的載體。
1.看——觀察土壤
學生把土壤放至觀察板,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法觀察土壤中有什么。
2.滴——借助滴管滴水在土壤
學生利用滴管將水滴在土壤上,觀察水滴的變化。
3.放——把土壤放置水中
把土壤放進裝有水的杯子,仔細觀察,看看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4.拌——用玻璃棒攪拌
借助玻璃棒攪拌,觀察土壤、水的變化。
5.說——互動交流
通過各種方法對土壤進行了觀察,你們育什么發(fā)現?
上述案例設置的5個循序漸進活動,先直觀觀察土壤,了解土壤的表面特征,如顏色、土壤中有汁么;借助滴管滴水,學生發(fā)現水滴不見了;把土壤放進水中,學生觀察到有泡泡冒出來, “水不見了”、“冒泡泡”讓學生了解土壤更深層次的一面,這些直觀的現象,是學生理解土壤中的顆粒之間具有間隙性的良好載體,與前面解讀“壤”字是相呼應的;“水變臟了”、“土壤沉到水中了”則讓學生初步構建起土壤的顆粒是存在大小差異的認知,為后續(xù)對土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經驗、概念基礎。
在新課標的內容設置中,低年段也滲透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教學。在學生的世界中,他們已累積了眾多技術工程模型,如小車、竹筏、不倒翁等,對于某些模型,他們已奠定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如小車有4個輪子,陀螺有轉軸等,在教學中,則可以根據模型的結構理解去設置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親身創(chuàng)造經歷中,不斷修正原有的認知,發(fā)展技能,當活動缺少結構性,學生的思維會停留在同一層次,在概念的建構過程中,只有設置具有階梯性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活動的深入,思維遞進向前發(fā)展。
對于兒童來講,所有的學習都涉及到原有經驗的遷移,在小學低年段科學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兒童的認知特點,關注兒童在學習給定主題時隨之帶來的不完整理解、錯誤觀念和對概念的天真解釋,這時我們應依據這些概念來幫助學生達到更成熟的理解,在原有的知識中建構新概念。